乡居莲花 乡贤灵水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灵育人杰,人杰富一方。”灵水村自古重视教育,文风昌盛,对文化崇拜,对仕官敬仰,促使灵水人早早悟出“学而优则仕”的真谛,走仕途之路是灵水人的时尚,中举者有之,贡生者多人,燕京大学毕业者也有之。灵水人的聪慧集中表现在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条千古之训。要读书就要有钱,有钱就要经商,经商必然要走出去,能出去的人靠的是读书,要想走得好还要继续读书,这是个“灵动”的循环过程,所以灵水村读书人自古就多。
  对文化的崇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跟灵水村风水也有很大关系,先人定“玄武”为村型,形成了灵水村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气蕴”。这“灵龟”和“神水”便是灵水村村名的由来,“天有气生风,地有型生水”。所以灵水村2005年11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天,让我们暂时停下奔波的脚步,把目光投向远方,投向北京最美乡村——灵水举人村。
  在这些乡贤们的身行示范及文化引导下,众多的品行高尚的秀才和德冠桑梓的富贾,以及不通文墨但瞳道义的习武之人,在乡间大力设义仓、建义田、设义学、课学子、建桥、修路等诸多义举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乡贤的努力,灵水村跨越了狭隘地界,成了文明礼仪之乡。
  灵水村在众多贤达相互交往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发展。在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灵水村真是商贾往来忙,今人犹乐道,其中仍留下的八大商号: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永茂公、德茂堂、济善堂。可见当年这里的经济文化之盛。这些传承下来的商号和乡贤的故事,也成为今天灵水村乡村宝贵的财富,对今天乡村的社会治理依然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举人宅院
  灵水村有着众多举人故居宅院遗址,它们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其石刻、雕花、宅门、楹联,无不体现着浓浓的“仕者风范”。灵水举人村现有四合院126套,约1100间房,原貌保存度为80%,其中明代宅院共6个,22间;清代宅院居民约120套,1000余间。这些宅院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其中,“一门五举”宅院是村里规模较大的院落,这家兄弟5人全部考中举人,院落也因此而闻名。穿过一道看似不起眼的小门,进去后却别有洞天,只见几进院落一进比一进高,直至上到一处高台,就到达了全村的最高点。时有备考的学生来这里走一遍“步步高升”,图个好兆头。
  宅院都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柱。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含秀美,既符合山区建筑的需要,又追求“乡村士大夫风范”,保持着读书人的风雅,体现着乡贤生活的味道。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这些宅院透着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富绅气”,等你来细细品味……
  民俗文化   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大体是相似的,可是灵水村却有几项独特淳厚的民风,比如流傳7300余年的“秋粥节”,“君子不争”的处世,比如正月十五的“九曲黄河灯”,地方小梆子戏……
  灵水“秋粥节“起源于清康熙七年,斋堂川水灾,灵水村的刘应全、刘懋恒父子捐谷1700石,赈济灾民。康熙二十一年,斋堂川再次发生水灾,刘懋恒又捐出粮食1000石赈济灾民。当时刘家搭起了席棚,就在“立秋”这天,使受灾村民度过了灾荒。为了纪念此事,灵水村民把立秋节改成了“秋粥节”。
  立秋日全村人共喝秋粥,在灵水村口的广场上以及村民院落外,都会架起大锅熬制秋粥。全村的男女老幼以及附近的村民,甚至远道而来的游客,都可以免费尝一碗热气腾腾的秋粥。从一碗粥中,不仅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灵水质朴的乡村文化,感受到这里浓浓的人情儿味,更能让我们深入挖掘到乡贤文化中用乡情、乡风、乡约教化乡民的乡村治理价值。
  当今,一年一度的“秋粥节”已经成为了灵水村的文化品牌,是灵水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秋粥节”现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家、佛教,灵水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也是这里独有的。灵水村有遗址的寺庙一共就17座,除了佛教的灵泉禅寺外,还有2座儒教寺庙,14座道教寺庙。
  古书记载:灵泉禅寺“起于汉代”,佛门寺庙。灵水村正处在通往涿鹿的古道之上,传说达摩走京西古道到涿鹿拜谒炎黄人文始祖,曾落脚灵泉禅寺讲经说法,后由得到禅宗世祖真传的灵泉禅寺3个徒弟,分别主持后来的灵泉禅寺、灵岳寺和灵严寺。灵水村14座道教寺庙,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学说,教主为张天师(张道陵),信徒多为贫苦农民,所供神位多与百姓生活有关,比如村里的南海火龙庙、马王庙、娘娘庙、二朗庙、山神庙、土地庙等。
  除此之外,灵水村还有两个儒教建筑,魅星楼和文昌阁。严格来说,中国没有儒教,只有儒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孔孟学说。儒学的创始者是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大力宣扬的仁、义、礼、智、信。魁星楼和文昌阁是古代知识分子供奉的神,魁星楼供奉的是“魅星神”,魁星是西方天空白虎七宿的头一个星宿。文昌阁主供神为“文曲星”,也叫文昌帝君,是“主大贵”的吉祥星,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文曲星和魁星是古代知识分子最为崇信的神灵。这两座神庙坐落于灵水村东北坡高台上。虽然经过翻修,却在灵水村落户数百年而不衰。这是古代读书人供奉的神,意味着灵水村人早早就悟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真谛,借助科举制度改变命运。
  千年文化古村灵水,是北京历史打造的一件瑰宝,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灵水人的梦想就是传承历史文化,让灵水村可居、可读、可悟、可品、可修、可思、可赏、可游、可悦、可咏。路还很长,希望乡贤灵水越来越好。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春天,你可能会和朋友去野外踏青,带着一线风筝,看着它融入蓝天,随风翻飞;也许你会选择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躺在摇椅上,边上是一杯香茗,让渗着茶香的阳光照进你的梦里。但是朋友,我也建议你趁着大好春光,读一读书。  春天,万物滋长,生机盎然,同时生长的还有你那探寻外界的好奇心。花开,鸟语,虫鸣,处处透露着自然的奥秘,生命的奇迹。你是否想一探究竟呢?此时,书或许是你的良师益友,在这里你不仅能寻找到答
一林,原名曹祎林,是深圳“零垃圾”创始人——一位“零垃圾”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零垃圾”(Zero Waste)是一种鼓励重新设计资源生命周期的理念,以便重复使用所有产品,目标是不将垃圾送到垃圾填埋场、焚化炉或海洋。如今一林一家三口每周产生的垃圾,仅需一个“老干妈”的罐子就能装下。曾经沉迷于疯狂丢东西  2015年,初到深圳。因为带的东西不少,租的房子却不够大,一林开始学习整理术,表现为疯狂丢东
古老的风俗  中国最西部亚欧大陆桥腹地的新疆伊犁,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发源哈(萨克斯坦)国的国际河流伊犁河横贯全境,孕育了辽阔肥沃的草原。这里也曾是各国商旅往返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必经通道,中国的陶瓷、丝绸等经伊犁出西亚运往欧洲,带回马驼、茶叶等异国产品,实现华夏民族农业社会特产与向西欧洲各民族畜牧商品的有效互补,也融合出亚欧交汇地区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  
渝中区地税局学田湾税务所是一个已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称号的先进所,在优质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中,全所经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决定在过去实行首办服务、限时服务和延时服务等基础上,向辖区2000多户纳税人推出具有现代理念的“AB角服务制”。  “AB角服务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A角(主办人)负责处理分管岗位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主动告知B角(协办人)。B角应熟悉了解A角
又一批鱼群上来了,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沿着河道蜂拥而至。数不清的黑色修长身体以及背部的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布哈河的河道,河水也仿佛暗了下来。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开始积蓄力量,准备跃过横亘在前方的漫漫征程中的第一道阻隔。“跳起来了,跳起来了……”随着人们的呼声,鱼儿们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飞跃。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
去泰国旅游除了游览那里的美景还要品尝美食,其实在北京也能尝到泰国美食。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万商花园美居酒店万雅轩中餐厅正在推出的泰式小火锅,给京城刚刚过去的冬季和冬春交替的时节增添了更多的暖意,让“倒春寒”不再寒冷,也令更多的食客不出国门同样可以品尝到泰餐美味。  吃过泰餐,或者去过泰国的人们,都会记得泰餐有一种很独特的味道,如果没有那个香味儿,也就称不上是泰餐了。在万雅轩中餐厅里,冬春季推出泰式小
1月19日,北京市旅游委在北京國际会议中心召开“春节假日暨旅游行业安全与应急工作总结部署大会”。会议对春节假日旅游工作进行安排,并总结部署全市旅游行业安全与应急工作。市假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旅游委主任、主责科室负责人、四五星级饭店、景区和旅行社代表等有关人员参加大会。  北京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旅游委主任宋宇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节日安全管理,深入做好
傅之英,68岁。  王廷桂,64岁。  江平万,63岁。  …………  这个名单很长,名单上的人都是万盛经开区的老党员。  这并不是一个“退休”名单,尽管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说“党员永远不退休”。  这并不是说说而已,他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名人党员工作室和老党员工作室”。  “这不仅是‘工作室’,同时也是党员群众的‘连心室’、困难群众的‘解难室’。”万盛经开区党工委
今年5月底,B站发行可转债的电话会上,有记者问其董事长兼CEO陈睿:“B站是中国的YouTube吗?”陈睿的回答是:“在中国,B站是最像的。”  如果非要在当下找到一個YouTube的中国模仿者,最接近的是B站。从B站身上可以看到许多YouTube的影子——拥有中国最多的上传者和热闹的社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丰富的互动,游戏、生活、音乐、技术等大量用户生成内容(UGC)。但B站可以参照YouTube
故乡有种蔬菜名叫“葑菜”,读《诗经·邶风·谷风》时,发现已有记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我猜想这个葑菜肯定是一直从古代吃下来的菜了。偶然翻阅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其中“芜菁”条下有这样的记录:芜菁,昔人谓葑、须芥、蕵(sun)、芜、荛、芜菁、蔓菁七名为一物。翻到“芥”条,其中几句话让我异常兴奋:“江西芥尤肥大,煮以为羹,味清滑……宁都州冬时生薹如莴苣,笋甚腴,土人珍之,曰菜脑。”土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