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有种蔬菜名叫“葑菜”,读《诗经·邶风·谷风》时,发现已有记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我猜想这个葑菜肯定是一直从古代吃下来的菜了。偶然翻阅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其中“芜菁”条下有这样的记录:芜菁,昔人谓葑、须芥、蕵(sun)、芜、荛、芜菁、蔓菁七名为一物。翻到“芥”条,其中几句话让我异常兴奋:“江西芥尤肥大,煮以为羹,味清滑……宁都州冬时生薹如莴苣,笋甚腴,土人珍之,曰菜脑。”土人就是我们家乡人,他们把葑菜的膨大茎叫菜脑。原来故乡的葑菜就是芥菜,吴其浚配的图与我少时见过吃过的葑菜一点也不差。
葑菜性耐寒,秋种冬收,家乡菜园多种有,叶大茎粗,叶面微皱,叶柄宽大,味微苦。叶子长成后,老叶一般采来喂猪,猪养得多的人家,也栽得多。茎外皮似老松树皮,粗糙不匀,但去皮后的茎肉细嫩如玉,煮食或炒食,味道鲜美甜嫩,尤其是雪后采的,味道更甜美。
翌年春天,经了头年霜打雪盖的葑菜,并没伤了元气,只因气温渐暖,开始打花抽薹,此时若再不砍了,其芯茎则变得糠老,再不堪食用。恰逢此时年已过完,农忙未至,天气晴好,家家户户就把菜园里的整棵整棵葑菜砍倒,用畚箕挑回家,叶子拔下来用来腌菜。茎去了皮,切成片,晒成菜干。
用来腌菜的葑菜叶先洗干净,挂到长竹篙上晒蔫。晒蔫的菜叶在一个大簸箕里,母亲持把闪亮的菜刀,搬来一块肥夹树做的砧板,将半蔫的葑菜叶儿切好。切的时候叶柄大的那头,保留四五寸长,不切碎,做腌菜头,剩下的都切碎。切好后,母亲把我们几个孩子的脚洗干净,让我们在簸箕里来回地踩。我们蹦来跳去,快乐极了。母亲说,慢点慢点,簸箕都要给你们踩烂。踩好的葑菜叶一层菜一层盐码进腌菜缸里,注满清水,上压几块光滑干净的黄光石头,腌上十天半月就可以了。
过不久,腌菜缸里的水面漂起一层发白的膜,缸里散发出微微的酸味,此时腌菜已腌好,只等出缸。刚出缸的腌菜黄溜溜的,味道酸脆。小孩子常常手里抓一个腌菜头,用牙一丝丝地扯着吃,像是在吃一个鸡腿。
腌菜出了缸,挑到晒坪上的竹席上晒干。晒到七成干的腌菜头,水分少了,更脆,风味更好。我曾经一口气吃过七八个这样的腌菜头。腌菜头是越吃越饿,吃了还想吃吃。晒干的腌菜变成了灰黑色,收进瓮里,可藏一两年不坏。
腌菜干是我在寄宿制初中时经常吃的。爷爷常跟我说,吃过三瓮腌菜干,方能读得圣贤书。我确实是吃了许多腌菜。那时家里经济不宽裕,母亲每次给我炒一大罐的腌菜,能吃上一周。炒腌菜很简单,只加点茶油和辣子,有时母亲会加两块肥肉在里面炒,更香。
离家远了,再难吃上家乡风味的葑菜做的腌菜。在上海,人们把腌菜叫咸菜,常做一道名曰“咸菜炒毛豆”的菜。我也吃过几回咸菜扣肉,觉得油很旺,色泽也好,可是吃起来还是没有小时的腌葑菜扣肉好吃,看来我再也难以忘怀儿时那葑菜做的腌菜了。
葑菜性耐寒,秋种冬收,家乡菜园多种有,叶大茎粗,叶面微皱,叶柄宽大,味微苦。叶子长成后,老叶一般采来喂猪,猪养得多的人家,也栽得多。茎外皮似老松树皮,粗糙不匀,但去皮后的茎肉细嫩如玉,煮食或炒食,味道鲜美甜嫩,尤其是雪后采的,味道更甜美。
翌年春天,经了头年霜打雪盖的葑菜,并没伤了元气,只因气温渐暖,开始打花抽薹,此时若再不砍了,其芯茎则变得糠老,再不堪食用。恰逢此时年已过完,农忙未至,天气晴好,家家户户就把菜园里的整棵整棵葑菜砍倒,用畚箕挑回家,叶子拔下来用来腌菜。茎去了皮,切成片,晒成菜干。
用来腌菜的葑菜叶先洗干净,挂到长竹篙上晒蔫。晒蔫的菜叶在一个大簸箕里,母亲持把闪亮的菜刀,搬来一块肥夹树做的砧板,将半蔫的葑菜叶儿切好。切的时候叶柄大的那头,保留四五寸长,不切碎,做腌菜头,剩下的都切碎。切好后,母亲把我们几个孩子的脚洗干净,让我们在簸箕里来回地踩。我们蹦来跳去,快乐极了。母亲说,慢点慢点,簸箕都要给你们踩烂。踩好的葑菜叶一层菜一层盐码进腌菜缸里,注满清水,上压几块光滑干净的黄光石头,腌上十天半月就可以了。
过不久,腌菜缸里的水面漂起一层发白的膜,缸里散发出微微的酸味,此时腌菜已腌好,只等出缸。刚出缸的腌菜黄溜溜的,味道酸脆。小孩子常常手里抓一个腌菜头,用牙一丝丝地扯着吃,像是在吃一个鸡腿。
腌菜出了缸,挑到晒坪上的竹席上晒干。晒到七成干的腌菜头,水分少了,更脆,风味更好。我曾经一口气吃过七八个这样的腌菜头。腌菜头是越吃越饿,吃了还想吃吃。晒干的腌菜变成了灰黑色,收进瓮里,可藏一两年不坏。
腌菜干是我在寄宿制初中时经常吃的。爷爷常跟我说,吃过三瓮腌菜干,方能读得圣贤书。我确实是吃了许多腌菜。那时家里经济不宽裕,母亲每次给我炒一大罐的腌菜,能吃上一周。炒腌菜很简单,只加点茶油和辣子,有时母亲会加两块肥肉在里面炒,更香。
离家远了,再难吃上家乡风味的葑菜做的腌菜。在上海,人们把腌菜叫咸菜,常做一道名曰“咸菜炒毛豆”的菜。我也吃过几回咸菜扣肉,觉得油很旺,色泽也好,可是吃起来还是没有小时的腌葑菜扣肉好吃,看来我再也难以忘怀儿时那葑菜做的腌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