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由车厢内转向车窗外。画面,自香港地铁系统中最北端的罗湖站外景,渐渐深入至这座城市川流不息的街道。画外,有年轻女子用普通话旁白:“白天是国际金融中心,晚上则是浩南哥的天下,这是我来之前对香港的想象。來了后我才知道,这里没有古惑仔,也没有黑社会,有的是完善的制度,井然的秩序,干净的街道,醉人的夜景,一切都那么迷人,让我一眼就深深爱上。然而渐渐我却发现,这座城市表面繁荣昌盛,但发展已到瓶颈。面对说不出的文化隔阂,还有无法避免的歧视,你几度想一走了之,却始终割舍不下。香港,一个有着一千个让你走的理由,却又让你百般留恋的城市。”
这是5月3日播出的《港漂生活微记录》的开篇。这里的“港漂”是“新港漂”,专指从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学生。“微记录”由“港人”卢兆坤与“港漂” 陈嘉佩共同执导,目前五集,分别为《漂的开始》《攀登高峰的蚂蚁族》《等待爱情的候鸟》《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和《港漂话港漂》,只供网络在线播出。
新“港漂”
在描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新移民的艰辛与浪漫的影视作品中,《甜蜜蜜》已成经典。但如果“港漂”一词指向内地“漂流到香港”或“在香港漂泊”的人们,那么《甜蜜蜜》的主人公李翘、黎小军仅能代表其中的一类。
此外,借由港府1974年开始实行的“抵垒政策”、1980年与内地签订的“单程证制度”,大量内地人“漂”至香港。
2010年,香港《明报周刊》刊登封面专题故事《80后港漂》,是较早尝试重新定义新时代“新港漂”的媒体之一:“顾名思义,就是漂泊在港的异乡人,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近十年香港放宽内地人进港读书和工作的政策下,那些漂至香港的内地族群。”
“新港漂”们的学长,可以上溯至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的首批数十名赴港升学的内地应届高考生。
自2001年香港特区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留港工作至今,内地毕业生赴港读书、在港就业的数字持续上升。据报道,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留港工作毕业生在5万-8万人之间,约占香港总人口的1%。
“绽放于香港”
《港漂生活微记录》的拍摄源自资深“港漂”陈嘉佩的好奇。陈嘉佩,南京人,12岁时即随父母赴港,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期间首次接触内地生圈。这些内地生引发了陈嘉佩的疑问:“他们家境优渥,学习优秀,是中国教育制度下的精英分子,如果回到内地一定会大展宏图,那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香港呢?”
“港人”卢兆坤早就“想拍自己感兴趣的纪录片”,对于陈嘉佩的构思,卢兆坤很感兴趣,遂决定将摄影机对准“新港漂”。
有关拍摄对象,最早由陈嘉佩在同学中寻找素材。随后,“港漂圈”等人气论坛进入了二人的视野。
“港漂圈”的发起人和经营者(之一)姓赵,男性,哈尔滨人,2008年赴港读书,毕业后进入香港金融业工作。他说,建立“港漂圈”论坛的初衷,不过是为了好玩。赵先生说:“来香港后看到媒体上称我们为‘港漂’,就以此名义注册了论坛。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些在港生活资讯方面的消息,帮助刚来的‘港漂’解决实际问题。”
初具规模的“港漂圈”不仅希望提供给“港漂”们一个生活互助的平台,更愿意发出属于这个群体的声音。“内地和香港公众对我们的了解太少了,作为奋斗在第一线的亲历者,两地媒体却很少关注我们,它们更关心矛盾与冲突。”在赵先生看来,虽然《港漂生活微记录》涉及的话题尚不足以涵盖“港漂”们在港的感悟与经历,但同时“真的反映出了我们的心声”。
“资源占用”成新焦点
2012年开始,“陆港民间矛盾”焦点不断,虽然涉及“自由行”“双非孕妇”“奶粉限购”等不同议题,但都与“香港资源被占用”有关。如今,“资源占用”的新焦点,已经转移至“新港漂”群体。
近日,有香港本地学生在Facebook发起“反对本港大学滥收内地学生”的行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讲师、香港时评人梁启智认为:“仅仅看研究生人数当中的内地生比例,不足以说明内地生有否占用本地资源。”他认为,研究院的自资课程属大学赚钱项目,将之理解为“霸占本地资源”肯定不准确,其问题在于“滥开课程”而非“滥收学生”。
梁启智还说,关于陆港矛盾的议题,因为许多学者实在的研究分析支持,已经能“协助我们脱离在网上骂战的水平”。而《港漂生活微记录》或许能从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角度消除误解。
“微记录”上线之后,在内地引起的反响超过了香港,这是陈嘉佩和卢兆坤没有预料到的。陈嘉佩说:“本来希望纪录片能使更多人尤其是香港公众关注港漂群体。港漂生和香港学生前一阵有过不少摩擦,我只想通过它,让两群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让两者能够融洽一些。”
北漂与港漂的异同:
“北漂”一词,指居住地不是北京的人,为了梦想到北京打拼。此词代表了拼搏、奋斗和希望。北漂者中不乏成功之人,尤其是演艺圈。自然也有失败者,他们一再碰壁后,黯然告别北京回到自己的城乡,在另一处或重展新的奋斗,又或者是从此偃旗息鼓,甘于淡泊的人生。
受“北漂”启示,于是有了“港漂”新词。“港漂”不是指来香港定居者,他们是香港的过客,在这块土地上试着生活看看,然后再决定到底是打道回府还是在港落地生根。
这批人主要指在香港读完书,目前在港工作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生,据资料统计有3万多人。香港人常以为香港是天堂,这些人必留下无疑。其实很多人只把香港视作跳板,打算走向世界其他地方或是返回家乡。当然也有留港发展的,他们和“北漂”一样,必留下成功和失败的两种故事。

这是5月3日播出的《港漂生活微记录》的开篇。这里的“港漂”是“新港漂”,专指从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学生。“微记录”由“港人”卢兆坤与“港漂” 陈嘉佩共同执导,目前五集,分别为《漂的开始》《攀登高峰的蚂蚁族》《等待爱情的候鸟》《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和《港漂话港漂》,只供网络在线播出。
新“港漂”
在描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新移民的艰辛与浪漫的影视作品中,《甜蜜蜜》已成经典。但如果“港漂”一词指向内地“漂流到香港”或“在香港漂泊”的人们,那么《甜蜜蜜》的主人公李翘、黎小军仅能代表其中的一类。
此外,借由港府1974年开始实行的“抵垒政策”、1980年与内地签订的“单程证制度”,大量内地人“漂”至香港。
2010年,香港《明报周刊》刊登封面专题故事《80后港漂》,是较早尝试重新定义新时代“新港漂”的媒体之一:“顾名思义,就是漂泊在港的异乡人,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近十年香港放宽内地人进港读书和工作的政策下,那些漂至香港的内地族群。”
“新港漂”们的学长,可以上溯至1998年香港赛马会资助的首批数十名赴港升学的内地应届高考生。
自2001年香港特区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留港工作至今,内地毕业生赴港读书、在港就业的数字持续上升。据报道,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读的内地生和留港工作毕业生在5万-8万人之间,约占香港总人口的1%。
“绽放于香港”
《港漂生活微记录》的拍摄源自资深“港漂”陈嘉佩的好奇。陈嘉佩,南京人,12岁时即随父母赴港,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期间首次接触内地生圈。这些内地生引发了陈嘉佩的疑问:“他们家境优渥,学习优秀,是中国教育制度下的精英分子,如果回到内地一定会大展宏图,那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香港呢?”
“港人”卢兆坤早就“想拍自己感兴趣的纪录片”,对于陈嘉佩的构思,卢兆坤很感兴趣,遂决定将摄影机对准“新港漂”。
有关拍摄对象,最早由陈嘉佩在同学中寻找素材。随后,“港漂圈”等人气论坛进入了二人的视野。
“港漂圈”的发起人和经营者(之一)姓赵,男性,哈尔滨人,2008年赴港读书,毕业后进入香港金融业工作。他说,建立“港漂圈”论坛的初衷,不过是为了好玩。赵先生说:“来香港后看到媒体上称我们为‘港漂’,就以此名义注册了论坛。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些在港生活资讯方面的消息,帮助刚来的‘港漂’解决实际问题。”
初具规模的“港漂圈”不仅希望提供给“港漂”们一个生活互助的平台,更愿意发出属于这个群体的声音。“内地和香港公众对我们的了解太少了,作为奋斗在第一线的亲历者,两地媒体却很少关注我们,它们更关心矛盾与冲突。”在赵先生看来,虽然《港漂生活微记录》涉及的话题尚不足以涵盖“港漂”们在港的感悟与经历,但同时“真的反映出了我们的心声”。
“资源占用”成新焦点
2012年开始,“陆港民间矛盾”焦点不断,虽然涉及“自由行”“双非孕妇”“奶粉限购”等不同议题,但都与“香港资源被占用”有关。如今,“资源占用”的新焦点,已经转移至“新港漂”群体。
近日,有香港本地学生在Facebook发起“反对本港大学滥收内地学生”的行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讲师、香港时评人梁启智认为:“仅仅看研究生人数当中的内地生比例,不足以说明内地生有否占用本地资源。”他认为,研究院的自资课程属大学赚钱项目,将之理解为“霸占本地资源”肯定不准确,其问题在于“滥开课程”而非“滥收学生”。
梁启智还说,关于陆港矛盾的议题,因为许多学者实在的研究分析支持,已经能“协助我们脱离在网上骂战的水平”。而《港漂生活微记录》或许能从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角度消除误解。
“微记录”上线之后,在内地引起的反响超过了香港,这是陈嘉佩和卢兆坤没有预料到的。陈嘉佩说:“本来希望纪录片能使更多人尤其是香港公众关注港漂群体。港漂生和香港学生前一阵有过不少摩擦,我只想通过它,让两群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让两者能够融洽一些。”
北漂与港漂的异同:
“北漂”一词,指居住地不是北京的人,为了梦想到北京打拼。此词代表了拼搏、奋斗和希望。北漂者中不乏成功之人,尤其是演艺圈。自然也有失败者,他们一再碰壁后,黯然告别北京回到自己的城乡,在另一处或重展新的奋斗,又或者是从此偃旗息鼓,甘于淡泊的人生。
受“北漂”启示,于是有了“港漂”新词。“港漂”不是指来香港定居者,他们是香港的过客,在这块土地上试着生活看看,然后再决定到底是打道回府还是在港落地生根。
这批人主要指在香港读完书,目前在港工作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生,据资料统计有3万多人。香港人常以为香港是天堂,这些人必留下无疑。其实很多人只把香港视作跳板,打算走向世界其他地方或是返回家乡。当然也有留港发展的,他们和“北漂”一样,必留下成功和失败的两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