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学者阿德勒·多伦认为阅读文学名著可以让你成为一个聪明的人,理解人类生活永恒的真理时刻。新课标中,对经典名著的重新提起,在于对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本身在中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然而名著却处处碰壁,遭受冷遇,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自身,同时也有老师和环境导向上的不足。
【关键词】经典名著;阅读;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初高中学段的学习中,阅读经典作品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为更深入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实际上,经典名著的教学实践并不被重视。在最新的课程改革中,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增加“名著导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清楚地传达高度重视中国的名著阅读教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标下的经典名著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当中提出的育人功能里的审美教学,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名著的鉴赏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教育,让学生相信美的存在,追求和创造美。语言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在美的教育下学习生活,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的能力。朱光潜说过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失去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文学名著的价值能够在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可否认,名著能让学生体验到美的独特经典的追求。同时,新标准的个性与独立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浩瀚经典与其他好书中做出独立的选择,有意义的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其丰富内涵中涵咏,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帮助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的生活理想,增强国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严谨的思维态度与思维的深度,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进行阅读。乐意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加深感悟,一并提高。名著教学的问题在于课堂、教师与学生中,在多元视角和多重对话的要求下,老师常常会在名著教学上有力不从心的问题,在教学上产生的滞后让学生和教师在名著教学的课堂上无法让名著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环境中经典名著的“碰壁”
经典名著尴尬的地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考试评价上的不重视。虽然名著阅读几经提出重视,但是实际的考试评价中,涉及的并不多。按照考试内容的规划,更多的是对平均水平线左右的学生做出考核,其考题主题固定,考点易于把握,对有关经典阅读考题的研究发现,经典阅读在考试中的分数不高,问题过于简单,检查的内容相对过时,多是涉及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与基本情节,便无法深度挖掘作品内涵,且对有需求和能力拔高的学生毫无意义。2.学生阅读上的接纳困难。经典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名著,其原因在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过作者的语言塑造形象并反映生活,并由此传递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它不像小品文的轻松愉悦,不像散文的优雅缱绻。文学经典是经历了世纪变迁沉淀下来的有力大作,其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并不是课堂上一言一句可以解释清楚明白的,对于经典名著的理解与把握是在“八小时”以外。教师只是作为领导阅读的身份,其理解工作是最基本的和简单的,并且在面对重难点时,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缺乏深入的阅读理解过程。3.教师方面的得过且过。教师对经典名著的深阅读是学生对于阅读感知的前提条件,现在学生大多接受碎片化阅读体验,在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品味偏低,易受潮流影响,对形成独立思维和有效认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基于充分的语文知识的储备,经典名著作品在学生方面更易引起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贯穿人文性的体验。
三、教学中经典名著的具体策略
在名著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实现知识滚动,例如在学习《哈姆雷特》的过程中,不仅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介绍,作品题材知识的普及,工具性知识的收获固然重要,但同时初高中学段的学生也需要人文理念的熏陶和顿悟,以及生活化知识的灌输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纳水平适当的普及“复仇”“命运”等抽象含义词汇和生活哲学理念,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审美鉴赏与实践体验中达到一个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经典名著的教育里,主观能动的创造对文本的理解、课堂的把握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文学名著教学里,师生双方都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其他有关资料。教师在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的前提下,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吃透名著,研究教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打下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规划,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将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名著教学的备课对老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技能要求,不仅仅是一些“硬”技能的配备:例如板书、普通话,而更是对教师“软”技能的考验,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后做够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涵咏价值,在名著教学的高要求标准下,教师自身在对名著的准备、教学也会更上一层台阶。
參考文献
[1]夏春.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2]杜红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问题的探究[J].学周刊,2014(29).
[3]倪斌.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4).
[4]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05)
[6]曲阳.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作者简介:尹梦影,女,1991年生,四川人,喀什大学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硕士在读。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经典名著;阅读;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初高中学段的学习中,阅读经典作品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为更深入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实际上,经典名著的教学实践并不被重视。在最新的课程改革中,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新教材中增加“名著导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清楚地传达高度重视中国的名著阅读教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标下的经典名著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当中提出的育人功能里的审美教学,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名著的鉴赏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教育,让学生相信美的存在,追求和创造美。语言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在美的教育下学习生活,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的能力。朱光潜说过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失去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文学名著的价值能够在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可否认,名著能让学生体验到美的独特经典的追求。同时,新标准的个性与独立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浩瀚经典与其他好书中做出独立的选择,有意义的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其丰富内涵中涵咏,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帮助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的生活理想,增强国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严谨的思维态度与思维的深度,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进行阅读。乐意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加深感悟,一并提高。名著教学的问题在于课堂、教师与学生中,在多元视角和多重对话的要求下,老师常常会在名著教学上有力不从心的问题,在教学上产生的滞后让学生和教师在名著教学的课堂上无法让名著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环境中经典名著的“碰壁”
经典名著尴尬的地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考试评价上的不重视。虽然名著阅读几经提出重视,但是实际的考试评价中,涉及的并不多。按照考试内容的规划,更多的是对平均水平线左右的学生做出考核,其考题主题固定,考点易于把握,对有关经典阅读考题的研究发现,经典阅读在考试中的分数不高,问题过于简单,检查的内容相对过时,多是涉及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与基本情节,便无法深度挖掘作品内涵,且对有需求和能力拔高的学生毫无意义。2.学生阅读上的接纳困难。经典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名著,其原因在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过作者的语言塑造形象并反映生活,并由此传递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它不像小品文的轻松愉悦,不像散文的优雅缱绻。文学经典是经历了世纪变迁沉淀下来的有力大作,其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并不是课堂上一言一句可以解释清楚明白的,对于经典名著的理解与把握是在“八小时”以外。教师只是作为领导阅读的身份,其理解工作是最基本的和简单的,并且在面对重难点时,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缺乏深入的阅读理解过程。3.教师方面的得过且过。教师对经典名著的深阅读是学生对于阅读感知的前提条件,现在学生大多接受碎片化阅读体验,在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品味偏低,易受潮流影响,对形成独立思维和有效认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基于充分的语文知识的储备,经典名著作品在学生方面更易引起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贯穿人文性的体验。
三、教学中经典名著的具体策略
在名著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实现知识滚动,例如在学习《哈姆雷特》的过程中,不仅限于对作者生平的介绍,作品题材知识的普及,工具性知识的收获固然重要,但同时初高中学段的学生也需要人文理念的熏陶和顿悟,以及生活化知识的灌输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纳水平适当的普及“复仇”“命运”等抽象含义词汇和生活哲学理念,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审美鉴赏与实践体验中达到一个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经典名著的教育里,主观能动的创造对文本的理解、课堂的把握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文学名著教学里,师生双方都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其他有关资料。教师在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的前提下,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吃透名著,研究教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打下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规划,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将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名著教学的备课对老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技能要求,不仅仅是一些“硬”技能的配备:例如板书、普通话,而更是对教师“软”技能的考验,需要教师在课堂前后做够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涵咏价值,在名著教学的高要求标准下,教师自身在对名著的准备、教学也会更上一层台阶。
參考文献
[1]夏春.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2]杜红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问题的探究[J].学周刊,2014(29).
[3]倪斌.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4).
[4]颜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问题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05)
[6]曲阳.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作者简介:尹梦影,女,1991年生,四川人,喀什大学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硕士在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