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 在改革中进取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一套从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全方位改革的教材. 它充分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如何彰显教材的优势,用好课程资源,考验着每一位数学教师的理念和能力.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调用经验,让教材“近”起来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的现象,沟通教材上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生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 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 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 : 电脑每台 5708 元,全校有学生 259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名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 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 0 的数;中间有 0 的数;末尾有 0 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 0 的数. 没有 0 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名学生自己读一读. 而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 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 0 的数的读法.
  二、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教材中呈示的被“冷冻”和“定格”的素材看作思维过程的材料,要把例题、结论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和思路的分析过程等.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教材编排分两部分:(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其基本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时,我们把教学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注重了过程性. 教学流程整理如下:1. 利用原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探究方向. ①估计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不标注相关长度). ②测量并确定此长方形的实际面积. ③猜测一个底7厘米、高4厘米,邻边长为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反馈时出现两种结果:A. 28平方厘米;B. 35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负迁移所致).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求证. 有的采用数格的办法(蒙上画有1平方厘米格子的塑料纸),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同底等高的长方形. 3. 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平行四边形实际面积是28平方厘米,是其底与高的乘积.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积不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4. 举例例证. 其他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都能转化为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面积都为底乘高. 5. 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6.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理解,提升探究价值. 这样,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态素材引发为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探究的方法、经验以及“成功发现”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加强运用,让教材“实”起来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如 “平均数”一课的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出示老师一周课时统计情况,
  (周一:2节 周二:5节 周三:3节 周四:3节周五:2节)很显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就能知道老师一天的工作量. 第二层次:收集家里一年的用水量,制成表格
  
  (这题学生通过收集、计算求出平均每季度的用水量,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第三层次:收集茅山十一黄金周接待旅客人数:(接待游客人数取整百数)
  
  (这题用“移多补少”或直接计算的方法都不简便,可以用估一估,再用计算器检验)
  通过不同的练习,不仅使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到有效的巩固,而且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有机补充,让教材“厚”起来
  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能增添数学的文化气息,引人入胜. 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数学背景资料. 如教学“比的意义”,我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开发:早在 100 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特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做了这样一个有的德实验,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尺寸分别是 5 × 8,9 × 10 ,12 × 27,81 × 3,21 × 34 ,并要求大家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5 × 8,9 × 10,21 × 34 这三个长方形. 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故事,使抽象的数学一下子染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 从丰富的背景资料上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而苏教版教材,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好的载体. 我们只有认真细致的研读好教材,创造性的利用好教材,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一位小数,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要求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进行小数的化简,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
期刊
【摘 要】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作为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解题反思对提高学生的解题和探究能力举足轻重,但这一环节却极易被学生忽视. 本文从数学解题反思的几个内容浅析其培养思维的价值.   【关键词】 解题反思;培养;思维品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怎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就
期刊
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也是特殊的四边形,但因为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与平行四边形相比,在辅助线的做法方面就有了较多的选择余地,在解决相关题目时,我们往往利用辅助线将其分割,从而构造出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进而研究问题. 因此解决梯形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它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明显的不同,又要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去解决梯形中的相关问题. 而构造辅助线把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及其他的图形则是非常常见的方法
期刊
【摘要】 所谓的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对整节课起着引导作用,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妙导入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教学;实验    这里归纳出七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从教十几年来,结合平时听课、评课、上课,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数学教学的初步认识  怎样上好一堂数学课,关键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优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必须更新
期刊
【摘要】高中数学讲求逻辑思维,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层层推进,步步为营,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逻辑思维;递进式教学    高中数学是高等数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有按照一定的数学思想,根据一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先生有一句朴素而富有哲理的名言:“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出来的东西说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完成顾先生所提的“听懂——做出——说出”的过程呢?顾泠沅教授提出了变式过程模式,它永远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主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变式问题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应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优先选项.无论是高一、二的新课教学,还是高三的复习备考教学,对数学变式问题设计的实践与研究,都应该引起
期刊
【摘要】 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全过程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 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动口;动脑;动手;初中数学;思维    目前我国的各种教育理论都是强调学生的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动”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学,这里的“动”指动口、动
期刊
例1 (2011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理科数学第19题)已知:函数f(x)=x+2a2x+alnx.(1)求f(x)的单调增区间.(2)设a=1时,g(x)=f′(x),问: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函数g(x)的图像上任意不同两点连线的斜率都不小于k?若存在,求k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在解(2)时,当a=1时,g(x)=1-2x2+1x,假设存在实数k,使得g(x)的图像上任意
期刊
【摘要】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在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素质的精髓与灵魂.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数学思想之一,渗透于数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解法》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了数与形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图像;数形结合  案例背景  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