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一套从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全方位改革的教材. 它充分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如何彰显教材的优势,用好课程资源,考验着每一位数学教师的理念和能力.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调用经验,让教材“近”起来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的现象,沟通教材上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生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 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 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 : 电脑每台 5708 元,全校有学生 259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名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 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 0 的数;中间有 0 的数;末尾有 0 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 0 的数. 没有 0 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名学生自己读一读. 而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 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 0 的数的读法.
二、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教材中呈示的被“冷冻”和“定格”的素材看作思维过程的材料,要把例题、结论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和思路的分析过程等.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教材编排分两部分:(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其基本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时,我们把教学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注重了过程性. 教学流程整理如下:1. 利用原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探究方向. ①估计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不标注相关长度). ②测量并确定此长方形的实际面积. ③猜测一个底7厘米、高4厘米,邻边长为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反馈时出现两种结果:A. 28平方厘米;B. 35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负迁移所致).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求证. 有的采用数格的办法(蒙上画有1平方厘米格子的塑料纸),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同底等高的长方形. 3. 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平行四边形实际面积是28平方厘米,是其底与高的乘积.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积不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4. 举例例证. 其他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都能转化为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面积都为底乘高. 5. 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6.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理解,提升探究价值. 这样,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态素材引发为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探究的方法、经验以及“成功发现”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加强运用,让教材“实”起来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如 “平均数”一课的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出示老师一周课时统计情况,
(周一:2节 周二:5节 周三:3节 周四:3节周五:2节)很显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就能知道老师一天的工作量. 第二层次:收集家里一年的用水量,制成表格
(这题学生通过收集、计算求出平均每季度的用水量,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第三层次:收集茅山十一黄金周接待旅客人数:(接待游客人数取整百数)
(这题用“移多补少”或直接计算的方法都不简便,可以用估一估,再用计算器检验)
通过不同的练习,不仅使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到有效的巩固,而且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有机补充,让教材“厚”起来
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能增添数学的文化气息,引人入胜. 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数学背景资料. 如教学“比的意义”,我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开发:早在 100 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特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做了这样一个有的德实验,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尺寸分别是 5 × 8,9 × 10 ,12 × 27,81 × 3,21 × 34 ,并要求大家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5 × 8,9 × 10,21 × 34 这三个长方形. 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故事,使抽象的数学一下子染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 从丰富的背景资料上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而苏教版教材,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好的载体. 我们只有认真细致的研读好教材,创造性的利用好教材,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调用经验,让教材“近”起来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的现象,沟通教材上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生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 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 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 : 电脑每台 5708 元,全校有学生 259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名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 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没有 0 的数;中间有 0 的数;末尾有 0 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 0 的数. 没有 0 的数大家都已经会读了,每名学生自己读一读. 而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 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都有 0 的数的读法.
二、重视过程,让教材“活”起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教材中呈示的被“冷冻”和“定格”的素材看作思维过程的材料,要把例题、结论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和思路的分析过程等.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教材编排分两部分:(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其基本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得出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时,我们把教学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注重了过程性. 教学流程整理如下:1. 利用原有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探究方向. ①估计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不标注相关长度). ②测量并确定此长方形的实际面积. ③猜测一个底7厘米、高4厘米,邻边长为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反馈时出现两种结果:A. 28平方厘米;B. 35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负迁移所致).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求证. 有的采用数格的办法(蒙上画有1平方厘米格子的塑料纸),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同底等高的长方形. 3. 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平行四边形实际面积是28平方厘米,是其底与高的乘积. 明确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积不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4. 举例例证. 其他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都能转化为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面积都为底乘高. 5. 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6.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理解,提升探究价值. 这样,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态素材引发为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探究的方法、经验以及“成功发现”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加强运用,让教材“实”起来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如 “平均数”一课的练习设计:
第一层次:出示老师一周课时统计情况,
(周一:2节 周二:5节 周三:3节 周四:3节周五:2节)很显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就能知道老师一天的工作量. 第二层次:收集家里一年的用水量,制成表格
(这题学生通过收集、计算求出平均每季度的用水量,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第三层次:收集茅山十一黄金周接待旅客人数:(接待游客人数取整百数)
(这题用“移多补少”或直接计算的方法都不简便,可以用估一估,再用计算器检验)
通过不同的练习,不仅使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到有效的巩固,而且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有机补充,让教材“厚”起来
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能增添数学的文化气息,引人入胜. 因此,教师应进一步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数学背景资料. 如教学“比的意义”,我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开发:早在 100 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特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做了这样一个有的德实验,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尺寸分别是 5 × 8,9 × 10 ,12 × 27,81 × 3,21 × 34 ,并要求大家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5 × 8,9 × 10,21 × 34 这三个长方形. 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故事,使抽象的数学一下子染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 从丰富的背景资料上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而苏教版教材,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好的载体. 我们只有认真细致的研读好教材,创造性的利用好教材,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