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境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它为课堂教学氛围的设置,学生性格、情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美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将各种知识综合,以其独特的审美客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均可以理论结合实际探讨情感的内涵,情感对记忆、对思维的影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加速各种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较好地解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 兴趣 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作为中学美术教学课程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学科特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个关键所在。只有在课堂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眼、耳、手、脑都动起来,才能切实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情境教学法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情境教学法,使教学内容不过于复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富有新意,引发学生兴趣和创意,在实践中探索、尝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应用在教学设计上,达成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2 寻找方法
2.1 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先生认为,合理、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智力活跃。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情绪表现,所以,情感也有不合理、消极、不健康的。良好的情感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上美术课时发现,当一些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他们的学习气氛、动手操作能力等明显提高;反之,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设置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情绪,从而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2.2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特征
以情优教的教学观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开放性、生活性、生动性的特点,且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特性。它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特创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情境即具体物境、情形、和境地。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与我国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且应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使学生在既能保持思想高度集中,又能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美术教学能创设多种理解、深入、感知情境,更快地获得知识。
2.3 情境教学意义目的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环境;其次,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从事相应的智力活动;最后,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习活动达到情与理的统一,为学生探究学习,多种智能的展现提供舞台对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深化学校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2.4 创设情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的关键,利用美术教学,积极创设多种情境教学,运用引入、设计、创造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共鸣法通过放录像、录音的多媒体教学或生动形象的现身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思索。例如,在上课前引入精心制作并带有音乐的片头,创设一种感知情境。一般在上课前三分钟—五分钟出现片头,增加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制作片头时,我选取与该课题相联系的画面,配以相关的音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美感,陶冶自身的性格,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氛围。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出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使其意境悠远,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沉浸在轻快、优雅的情境中。学生在观赏画的同时,又受到音乐的熏陶,更能感受到北方高山的气魄及画一般在片头播放或在中间穿插,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很有帮助,如上“标志设计”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标志的特征设计方法,使他们对标志设计有了共同的感性认识和兴趣爱好,也激发了学习本课的共同情感。
(1)联想法: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睹物思情,调动学习情感。如教“巧用身边材料”课时,播放了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录像资料片。资料片中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绪,进而对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制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氛围中,动手创造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起来。
(2)示范法: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等感情流露,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在课堂上教学要饱含感情,要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要运用自己对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来调动起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来体验学业成功的欢乐。
3 方法运用
3.1 美术学科中实施情境教学法
教师和学生在实施情境教学法中都是主体。而作为教师,尤其应该发挥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工作探索,运用好情境教学对提高美术教学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具体实施,几种可供选择模式:
(1)运用非语言优势创设情境教学法。美术作为一们副课,本身就不受学生重视。因此,教师更应利用好课堂45分钟,尽量多地用绘画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既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审美氛围,又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但即便是简单几何素描练习,在初学者看来仍有一定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用无声的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等,对静止画面进行恰如其分地配合、修饰、补充,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很有必要。例如讲到《胜利女神》时,可举起自己的手予以示范,同时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当老师说:“可以双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双手,我飞起来了,从天而来…… 这些“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会更加淋漓尽致,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学生必定会心领神会,理解掌握这些“非语言”动作中的美所在,更好理解画面内涵引发内在的创作兴趣和动机。学生根据这一示范还能自己创作出胜利女神画。这样的教学印证了巴班斯基所说的:“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感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的。正因为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而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
(2)运用拍卖、辩论、游戏、表演以趣生情创设情境教学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对于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情境的设置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在上《陶瓷艺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开展一场拍卖会,学生由此产生了激动的辩论,这种情境让学生对陶瓷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再比如表演,在上《化装舞会一课时》时把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互相带动;有时让他们自由组合,尊重个体差异,便于充分展示自我,在《服装设计》一课时,让学生穿上不同民族服装走猫步,调动气氛,在《京剧脸谱》一课中组织京剧表演也增加了学习兴趣,这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互动环节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互动环节。这时,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担任“导演”是发动者、组织者,又是参加者和评判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热情鼓励他们大胆施展个性,充分肯定他们能力。
3.2 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
(1)运用动作与信息创设奇异情境教学法。在介绍〈〈思想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品的造型美,运用了小品的形式,在介绍《最后的晚餐》时让学生们表演不同门徒在知道实情后所表现出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一情境教学法,学生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模仿进行自画像练习,针对这一特点创设以下教学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抓住班里最富有个性特点的同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的想象变为可视的、可爱的画面,特别是想象独特内容,对本来并无联系的内容,按自己的想象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新奇的画面效果,促使学生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自主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想的释放。本着这样的思考,让学生创作了“奇异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方法与手段】
①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个性特征在纸上绘出自已或他人的画像;利用一节美术课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有了全新的50张面孔。②在课外,教师指导、引导小助手将其作品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让特长生有一“特殊”的成长空间。③自主学习运用图象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按自己的想象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新奇的画面效果;④作品欣赏与评价,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显得特别生动。
【设计效果】
在美术课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提高了美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本次“奇异的结果”课上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美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获得了信息技术和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自主尝试使用图形处理软件方法及自画像活动课,学习美术欣赏和练习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信息技术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其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和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生习作】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抓住班里最富有个性特点的同学进行画像,再辅以各样的效果进行大胆地想象创作出不俗的作品。她选了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与思想者联系在了一起,在制作时在他脸上加上一个灿烂的“太阳”,并且用了浮雕效果凸出这个太阳,用内发光和外发光效果勾勒太阳柔和的光芒。
(2)开展预测训练情境教学法。“预测”是指在绘画前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来预测画面内容,制造“悬念”,从而激发绘画愿望,将学生很快带入(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74页)情境,以顺利进行绘画教学。在《奇特的视觉语言》课中,我在介绍时,说要学会换位思考,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让学生以缓慢切开一个苹果情境教学法为例,问看到了什么,五角星,学生答对后,并会出现错叠概念,并在屏幕上出示漂亮的果实,学生就会陶醉于成功的喜悦,获得正确的概念,这样使枯燥的问题变为活泼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绘画上,从而创设了一个聚精会神的理解情境。当然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特定的时间段,正是学生注意力即将转移时,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立。以此来引导对课文的预测和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主动绘画的欲望,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
4 结果分析
4.1 教师、专家引领,提升教学水准
有专家指出,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要使学生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建立平等互爱、融洽互信、协调互助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校园精神,对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极为重要。为此,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态度和行为是第一位的。为了更好打造特色艺术教学,聘请专家做《情境教学法》的讲座,教师开设了《服装设计》公开课,研讨活动当天进行现场绘画比赛 ,并进行评奖,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2 应用学科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学习,已经掌握一些绘画方法,我组织他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节假日去公园、小区和社区为大家画一些装饰画,做一些绘画知识宣传,为群众生活增加乐趣,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更好地传承美术文化,让美术深入生活。
4.3 实地考察数据对比
通过实际教学让我体会到把情境教学融化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在于其深切地流露出人性的本质,如生命观与情感观的追求、以及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这样学生上美术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对比得出结论;
通过这一方法教学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5 研究成效
(1)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分析可见,喜欢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增加,学生也养成了多用情感学习的习惯。通过现场教学,可以发现学生们不断提问、仔细绘画、认真体会,让我们深受启发情境教学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
(2)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同时一些优秀作品经常性地在校园里展出,美化了校园环境。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利用情境教学进行“情境—陶冶”模式协调发展的结果。它对我们美术教学改革、创新的作用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2.
[2] G. 波卫尔.情绪会影响记忆吗[R].美国:美国心理学家,1981.2.
[3]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101.
[4] 潘公凯.初中美术教科书(7-8年级).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5] 周性茂.寻找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语境.中学美术教育,2006.2:15~18.
[6] 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关键词情境 兴趣 合作学习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作为中学美术教学课程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学科特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个关键所在。只有在课堂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眼、耳、手、脑都动起来,才能切实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情境教学法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情境教学法,使教学内容不过于复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富有新意,引发学生兴趣和创意,在实践中探索、尝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应用在教学设计上,达成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2 寻找方法
2.1 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先生认为,合理、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智力活跃。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情绪表现,所以,情感也有不合理、消极、不健康的。良好的情感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上美术课时发现,当一些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他们的学习气氛、动手操作能力等明显提高;反之,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所以我们要通过设置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情绪,从而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2.2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特征
以情优教的教学观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开放性、生活性、生动性的特点,且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特性。它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特创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情境即具体物境、情形、和境地。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与我国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且应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使学生在既能保持思想高度集中,又能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美术教学能创设多种理解、深入、感知情境,更快地获得知识。
2.3 情境教学意义目的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环境;其次,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从事相应的智力活动;最后,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习活动达到情与理的统一,为学生探究学习,多种智能的展现提供舞台对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深化学校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2.4 创设情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的关键,利用美术教学,积极创设多种情境教学,运用引入、设计、创造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共鸣法通过放录像、录音的多媒体教学或生动形象的现身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思索。例如,在上课前引入精心制作并带有音乐的片头,创设一种感知情境。一般在上课前三分钟—五分钟出现片头,增加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制作片头时,我选取与该课题相联系的画面,配以相关的音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美感,陶冶自身的性格,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氛围。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出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使其意境悠远,使学生在一开始就沉浸在轻快、优雅的情境中。学生在观赏画的同时,又受到音乐的熏陶,更能感受到北方高山的气魄及画一般在片头播放或在中间穿插,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很有帮助,如上“标志设计”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标志的特征设计方法,使他们对标志设计有了共同的感性认识和兴趣爱好,也激发了学习本课的共同情感。
(1)联想法: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睹物思情,调动学习情感。如教“巧用身边材料”课时,播放了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录像资料片。资料片中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情绪,进而对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制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氛围中,动手创造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起来。
(2)示范法: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等感情流露,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在课堂上教学要饱含感情,要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良好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要运用自己对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来调动起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来体验学业成功的欢乐。
3 方法运用
3.1 美术学科中实施情境教学法
教师和学生在实施情境教学法中都是主体。而作为教师,尤其应该发挥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工作探索,运用好情境教学对提高美术教学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具体实施,几种可供选择模式:
(1)运用非语言优势创设情境教学法。美术作为一们副课,本身就不受学生重视。因此,教师更应利用好课堂45分钟,尽量多地用绘画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既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审美氛围,又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但即便是简单几何素描练习,在初学者看来仍有一定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用无声的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等,对静止画面进行恰如其分地配合、修饰、补充,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很有必要。例如讲到《胜利女神》时,可举起自己的手予以示范,同时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当老师说:“可以双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双手,我飞起来了,从天而来…… 这些“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会更加淋漓尽致,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循序渐进,学生必定会心领神会,理解掌握这些“非语言”动作中的美所在,更好理解画面内涵引发内在的创作兴趣和动机。学生根据这一示范还能自己创作出胜利女神画。这样的教学印证了巴班斯基所说的:“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感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的。正因为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而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
(2)运用拍卖、辩论、游戏、表演以趣生情创设情境教学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对于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情境的设置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在上《陶瓷艺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开展一场拍卖会,学生由此产生了激动的辩论,这种情境让学生对陶瓷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再比如表演,在上《化装舞会一课时》时把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互相带动;有时让他们自由组合,尊重个体差异,便于充分展示自我,在《服装设计》一课时,让学生穿上不同民族服装走猫步,调动气氛,在《京剧脸谱》一课中组织京剧表演也增加了学习兴趣,这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互动环节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互动环节。这时,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担任“导演”是发动者、组织者,又是参加者和评判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热情鼓励他们大胆施展个性,充分肯定他们能力。
3.2 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
(1)运用动作与信息创设奇异情境教学法。在介绍〈〈思想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品的造型美,运用了小品的形式,在介绍《最后的晚餐》时让学生们表演不同门徒在知道实情后所表现出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这一情境教学法,学生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以模仿进行自画像练习,针对这一特点创设以下教学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抓住班里最富有个性特点的同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的想象变为可视的、可爱的画面,特别是想象独特内容,对本来并无联系的内容,按自己的想象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新奇的画面效果,促使学生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自主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想的释放。本着这样的思考,让学生创作了“奇异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方法与手段】
①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和个性特征在纸上绘出自已或他人的画像;利用一节美术课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有了全新的50张面孔。②在课外,教师指导、引导小助手将其作品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让特长生有一“特殊”的成长空间。③自主学习运用图象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按自己的想象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新奇的画面效果;④作品欣赏与评价,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显得特别生动。
【设计效果】
在美术课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提高了美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在本次“奇异的结果”课上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美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获得了信息技术和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自主尝试使用图形处理软件方法及自画像活动课,学习美术欣赏和练习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信息技术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其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和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生习作】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抓住班里最富有个性特点的同学进行画像,再辅以各样的效果进行大胆地想象创作出不俗的作品。她选了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与思想者联系在了一起,在制作时在他脸上加上一个灿烂的“太阳”,并且用了浮雕效果凸出这个太阳,用内发光和外发光效果勾勒太阳柔和的光芒。
(2)开展预测训练情境教学法。“预测”是指在绘画前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来预测画面内容,制造“悬念”,从而激发绘画愿望,将学生很快带入(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74页)情境,以顺利进行绘画教学。在《奇特的视觉语言》课中,我在介绍时,说要学会换位思考,用第三只眼看世界,让学生以缓慢切开一个苹果情境教学法为例,问看到了什么,五角星,学生答对后,并会出现错叠概念,并在屏幕上出示漂亮的果实,学生就会陶醉于成功的喜悦,获得正确的概念,这样使枯燥的问题变为活泼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绘画上,从而创设了一个聚精会神的理解情境。当然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特定的时间段,正是学生注意力即将转移时,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立。以此来引导对课文的预测和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主动绘画的欲望,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
4 结果分析
4.1 教师、专家引领,提升教学水准
有专家指出,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要使学生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建立平等互爱、融洽互信、协调互助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校园精神,对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极为重要。为此,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态度和行为是第一位的。为了更好打造特色艺术教学,聘请专家做《情境教学法》的讲座,教师开设了《服装设计》公开课,研讨活动当天进行现场绘画比赛 ,并进行评奖,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2 应用学科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学习,已经掌握一些绘画方法,我组织他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节假日去公园、小区和社区为大家画一些装饰画,做一些绘画知识宣传,为群众生活增加乐趣,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更好地传承美术文化,让美术深入生活。
4.3 实地考察数据对比
通过实际教学让我体会到把情境教学融化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在于其深切地流露出人性的本质,如生命观与情感观的追求、以及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这样学生上美术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对比得出结论;
通过这一方法教学对中学美术教育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5 研究成效
(1)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分析可见,喜欢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增加,学生也养成了多用情感学习的习惯。通过现场教学,可以发现学生们不断提问、仔细绘画、认真体会,让我们深受启发情境教学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
(2)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同时一些优秀作品经常性地在校园里展出,美化了校园环境。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利用情境教学进行“情境—陶冶”模式协调发展的结果。它对我们美术教学改革、创新的作用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2.
[2] G. 波卫尔.情绪会影响记忆吗[R].美国:美国心理学家,1981.2.
[3]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101.
[4] 潘公凯.初中美术教科书(7-8年级).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5] 周性茂.寻找美术新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语境.中学美术教育,2006.2:15~18.
[6] 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