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阅读者的一种体验活动、自主行为。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往往处于“被阅读”(被迫阅读,走马观花;或只听讲不阅读)状态,很难谈得上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更不用说乐读、会读等自主作为。高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变“被阅读”为“自阅读”,走向乐读会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意趣撩拨,引发求读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法国教育家卢梭亦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学问的兴趣。”在学习新课前,可以用“问”“形”“情”等导入,撩拨学生的意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发自主阅读。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我用“三问”导入。一问“负荆请罪”成语的意思,二问“负荆请罪”是谁向谁请罪,三问为什么要请罪。第一问,有比较多的学生知道;第二问,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第三问知道的、能说清楚的就更少了。多数学生都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教师在这种时候,让学生阅读文本,正是学生需求的,还要强迫吗?
再如,教学《雷雨》一课,教学前播放《雷雨》课文情节之前的影视片段,到课文节选部分戛然停止,学生都很想知道后面的戏。这时告诉学生:要想知道《雷雨》剧情如何发展,请阅读课文。一片嘘唏之后,学生都埋头于文本。
像这样立足文本,精心设计导入情境,把学生的意趣撩拨到“咽喉”处,使欲说不能,欲罢不休,学生不自主阅读文本,怎么满足欲望释怀呢?
二、问题启导,引领研读
鲍波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积极性,启导引领学生研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的倒数第二节有总结内容、升华感情的作用。我抓住了诗句“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创设问题:诗人此处用“紫色的灵魂“来代指大堰河,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然后引领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紫色”在诗文中常有的内涵及象征;其次要通读诗作,研读文本,分析大堰河人物形象,探究其形象特征和“紫色”内涵的联系。
面对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沉静研思流于笔端,同学交流、师生对话,擦燃点点、簇簇的智慧火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课堂留白,引导搜读
在阅读教学中,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搜寻阅读、去思考发现,从而丰富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当师生读到第一段“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时,我问:刘和珍为什么爱看鲁迅的文章?学生触不及防蒙住了。我不急不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去“补白”。提示学生:要从鲁迅文章的特点和刘和珍形象特点去思考。可以从文本、注解搜索、探寻答案,可以联系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和已知的有关鲁迅的事迹去理解领悟。学生经过一番搜寻、思考、讨论后恍然大悟而喜形于色,甚而手舞足蹈。
再如,教学《荆轲刺秦王》一课后,我说:“荆轲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荆轲的故事我们知晓了,那么其他三个刺客是谁,他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荆轲刺杀失败却又声名最响呢?”问题提出后,不予告知,留下“空白”,请他们课后自行查阅。学生是好奇心很强的人群。下一节课检查交流时,发现学生把“空白”填补得相当完美,不仅了解了战国四大刺客的事迹,而且对古代“士”这类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进一步理解了荆轲的形象。学生主动阅读填补“空白”的欣喜感是不言而喻的。
像这样通过课堂的留白,促使学生自主搜集阅读相关材料,体验探寻的乐趣,拓宽视野,拓展思维的深广度,由阅读到悦读。
四、示范教“学”,引向会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教“学”(传授学习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重在学法传授,组织探究交流,为学生自主阅读导路。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般来说,一个单元一种文学样式,一个单元34篇课文。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文学样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采用探究交流、启迪点拨,或示范一篇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重点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再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或同单元的其他文本,提高自主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必修2第一单元(写景散文)时,我先组织学生阅读“单元说明”,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感受情感,体会美景,赏析精彩语言(语段)。怎样“感受情感”“体会美景”“赏析精彩语段”,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讲授。然后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学生就会知道怎样去阅读一篇写景散文,不至于“茫茫然”看一遍课文了事。
再如,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所选词作,大体有两大类——写景抒情、怀古言情。教学时各选择一首进行解读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阅读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词作,教师做必要的点拨。像这样教给阅读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单纯文本内容的讲解灌输,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文本才会有的放矢,知道要重点解决什么,怎样解决,阅读时才会入心入境,进而举一反三,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走向“会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叶圣陶说:“应该把学生当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循循善诱,布置合适的语文阅读环境,让学生自觉地体会……”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上下功夫,不断探寻有效的策略,还阅读教学于本位,让阅读之花在学生自主中绽放。
一、意趣撩拨,引发求读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法国教育家卢梭亦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学问的兴趣。”在学习新课前,可以用“问”“形”“情”等导入,撩拨学生的意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发自主阅读。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我用“三问”导入。一问“负荆请罪”成语的意思,二问“负荆请罪”是谁向谁请罪,三问为什么要请罪。第一问,有比较多的学生知道;第二问,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第三问知道的、能说清楚的就更少了。多数学生都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教师在这种时候,让学生阅读文本,正是学生需求的,还要强迫吗?
再如,教学《雷雨》一课,教学前播放《雷雨》课文情节之前的影视片段,到课文节选部分戛然停止,学生都很想知道后面的戏。这时告诉学生:要想知道《雷雨》剧情如何发展,请阅读课文。一片嘘唏之后,学生都埋头于文本。
像这样立足文本,精心设计导入情境,把学生的意趣撩拨到“咽喉”处,使欲说不能,欲罢不休,学生不自主阅读文本,怎么满足欲望释怀呢?
二、问题启导,引领研读
鲍波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积极性,启导引领学生研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的倒数第二节有总结内容、升华感情的作用。我抓住了诗句“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创设问题:诗人此处用“紫色的灵魂“来代指大堰河,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然后引领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紫色”在诗文中常有的内涵及象征;其次要通读诗作,研读文本,分析大堰河人物形象,探究其形象特征和“紫色”内涵的联系。
面对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沉静研思流于笔端,同学交流、师生对话,擦燃点点、簇簇的智慧火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课堂留白,引导搜读
在阅读教学中,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搜寻阅读、去思考发现,从而丰富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当师生读到第一段“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时,我问:刘和珍为什么爱看鲁迅的文章?学生触不及防蒙住了。我不急不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去“补白”。提示学生:要从鲁迅文章的特点和刘和珍形象特点去思考。可以从文本、注解搜索、探寻答案,可以联系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和已知的有关鲁迅的事迹去理解领悟。学生经过一番搜寻、思考、讨论后恍然大悟而喜形于色,甚而手舞足蹈。
再如,教学《荆轲刺秦王》一课后,我说:“荆轲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荆轲的故事我们知晓了,那么其他三个刺客是谁,他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荆轲刺杀失败却又声名最响呢?”问题提出后,不予告知,留下“空白”,请他们课后自行查阅。学生是好奇心很强的人群。下一节课检查交流时,发现学生把“空白”填补得相当完美,不仅了解了战国四大刺客的事迹,而且对古代“士”这类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进一步理解了荆轲的形象。学生主动阅读填补“空白”的欣喜感是不言而喻的。
像这样通过课堂的留白,促使学生自主搜集阅读相关材料,体验探寻的乐趣,拓宽视野,拓展思维的深广度,由阅读到悦读。
四、示范教“学”,引向会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教“学”(传授学习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重在学法传授,组织探究交流,为学生自主阅读导路。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般来说,一个单元一种文学样式,一个单元34篇课文。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文学样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采用探究交流、启迪点拨,或示范一篇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重点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再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或同单元的其他文本,提高自主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必修2第一单元(写景散文)时,我先组织学生阅读“单元说明”,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感受情感,体会美景,赏析精彩语言(语段)。怎样“感受情感”“体会美景”“赏析精彩语段”,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讲授。然后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学生就会知道怎样去阅读一篇写景散文,不至于“茫茫然”看一遍课文了事。
再如,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所选词作,大体有两大类——写景抒情、怀古言情。教学时各选择一首进行解读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阅读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其他词作,教师做必要的点拨。像这样教给阅读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单纯文本内容的讲解灌输,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文本才会有的放矢,知道要重点解决什么,怎样解决,阅读时才会入心入境,进而举一反三,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走向“会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叶圣陶说:“应该把学生当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循循善诱,布置合适的语文阅读环境,让学生自觉地体会……”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上下功夫,不断探寻有效的策略,还阅读教学于本位,让阅读之花在学生自主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