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胜过一切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春期女高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其家庭问题背后的真正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临床暗示训练消除其过敏反应,改善其焦虑情绪并输入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帮助其正确认识家庭问题,促进积极转变进而塑造优秀人格。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青春期;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47-03
  青春期的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交融使他们面临种种矛盾挑战。随着青少年们一系列生理与智力的特殊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以及与父母、伙伴关系等方面会表现出极端的特点[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中各式人际关系的影响交互作用,特别是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郁心境会在17~18岁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成人水平;并且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具有较少的同双亲的亲密度、社会支持,比同伴会表现出较低的自尊。青少年的抑郁与持续的焦虑,若不加以治疗会对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以一名女高中生由于家庭问题引起的持续的焦虑心境的干预辅导为例,介绍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主要原理与治疗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小琳(化名),女,高二,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踏实努力,谈吐之间表現出文静且敏感。其父亲是医院后勤,性格温和,小琳与父亲关系不错;母亲是医院护士,性格比较偏激,对小琳要求严格,批评较多。父母在她八岁时离异,此后她跟着爸爸和奶奶居住,在她初中时父亲再婚,搬离了奶奶家。母亲有过两个男朋友却一直未再婚,小琳刚读高中时母亲将她从奶奶家接出来在学校旁租房住。
  来访者自述:“自己从没有感受过圆满的家庭氛围,一直有个心愿希望父母有天可以一起来接自己回家,陪伴自己一天。”母亲强烈排斥这件事,所以她一直认为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父母看到自己光亮,甚至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生活中,母亲习惯性的批评让小琳经常感到自卑、孤独,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二)症状表现
  1.母女关系
  小琳认为母亲性格急躁,一旦提到与父亲有关的话题就会发脾气,还会借机批评她的学习成绩,母女之间多次因此发生争吵,这种批评的话语会使小琳难受很多天。小琳很渴望母亲的关爱,却又觉得母亲从未理解过自己,只会用生活费来敷衍,有时小琳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白白浪费,情况严重时自杀的念头还会闪过。
  2.人际关系
  小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有“功利性”。自述:“我如何对待对方,对方就应该如何对我,如果没有,我就会很伤心,觉得别人特别不够朋友”,所以小琳会经常用些讨好的方式让同学帮她做事。同学之间聊天会开些玩笑,一旦同学对她有些消极的评价说法,小琳就会非常受不了,很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

二、来访者问题形成心理机制


  (一)消极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干预技术运用科学的整体心理观来分析来访者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突破了以往心理疗法只针对单因素的局限,将来访者认知、行为、潜意识及其关系等因素进行完整、清晰的整体表征[2]。元认知干预技术体系应用新潜意识观的指导,即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分析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以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因素。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者本人意识到但无法控制的情绪反射,可表示为S-E-R的过程。此种反应过程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其中S(stimulation)是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emotion)是自动产生的情绪,R(reaction)是条件性情绪推动下个体的反应。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躯体反应(R1);情绪与思维具有同质性,所以也会表现出非理性症状思维(R2);受到消极情绪与认知的影响还会表现出非理性的外显行为(R3)。
  在咨询过程中诊断,小琳的持续焦虑心境是后天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影响形成的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与母亲交流的过程中,当母亲用过激语言批评她时(S),她便会条件化的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E),并会与母亲争吵,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浪费(R),这些反应使她产生负性认知评价性情绪,更加不知所措与悲伤(E’),加重了她的焦虑。此种潜意识条件性的过敏情绪也泛化到了她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产生类似的反应过程。
  总体来看,小琳有着青春期非常明显的矛盾、敏感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很强,很希望父母与同学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很抵触他们的负性评价。也由于她的家庭环境稍显特殊,负性情绪的积累使她的基础焦虑很高,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足够优秀赢得他人的表扬,特别是母亲。她的情况可总结为图1。
  (二)青春期非理性思维与行为
  小琳其实很爱自己的母亲,却又对她有诸多抱怨;她也想与同学们交好,却又控制不住自己与他们生气。一方面,小琳内心脆弱细腻,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她希望自己的一切言行表现都可以受到赞赏,对他人的批评有着很夸张过敏的极端化思维。另一方面,她的思维中存在着固化的错误理念,她根据母亲的反应认定,母亲一直不满足自己的心愿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根据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定理论,这种非理性思维是她长期的焦虑、压抑心境的重要原因。
  小琳由于家庭复杂,并且阅历尚浅,还没有懂得如何去真正关爱、孝敬父母;在人际交往中也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小琳对这种刺激情境没有正确的应对办法,与母亲、同学的关系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

三、元认知技术的干预设计过程


  (一)认知辅导   首先,要帮助小琳真正理解母亲的话语,母亲的话不是真实的批评,是自我焦虑感的一种表现。母亲没有再婚,对于小琳而言母爱永远是完整的,母亲全心抚养小琳,看管她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割舍下对她的爱。所以要让小琳明白,自己内心的痛苦无助不是缘于母亲不爱她,而是她对母亲给予自身的影响产生焦虑情绪反射,进而产生夸张且过敏的反应,这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会加重她的负性认知评价,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要让小琳理解父母有自己的沟通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需要她去承担痛苦,更不必强迫自己介入他们之间,懂得母亲是不想去打扰父亲的生活才迟迟不答应她的心愿。自己要做的是多去关爱母亲,让父亲放心去生活,好好地照顾奶奶,在与同学交往时以诚相待,深化友谊。
  最后,可以让小琳逐渐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慢慢地淡化直至消除敏感、夸张的单向思维。去寻找高三学生中的优秀榜样,成为更加坚强、独立的自己。
  (二)放松暗示学习训练
  依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的暗示训练方法,针对关键因素进行多次临床暗示学习,借助渐进式的肌肉放松,加之美好的风景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干预小琳的不适宜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重新塑造其心理经验,使她获得轻松、宁静的积极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帮助小琳加强对新的认知系统和行为方式的高效学习,并使之在大脑中处于优势兴奋状态,今后可以自动化迁移到生活中。
  训练借助肌肉放松指导语和想象商定好的暗示学习内容,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进行。小琳的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笔者前期针对小琳的家庭问题进行干预,在放松过程中回忆母亲不辞辛苦照顾自己的场景,带着幸福与愉悦的情绪进入母亲再次批评她的情境,输入正确的反应状态,使之保持平和心态从另一种角度看待批评,肯定母亲对她的关爱。后期,在小琳对母亲的焦虑感降低后,降低她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敏感性,并继续运用此技术操作塑造她坚强、独立的个性品质。
  (三)咨询效果
  小琳的咨询次数为八次,笔者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性出发,分析小琳焦虑状态形成的心理机制,从意识与潜意识双层面干预,彻底消除了小琳对于母亲的过敏反应與相关症状行为。咨询五次过后,小琳已经明白要用父母希望的方式去爱他们,消除了她对母亲批评的焦虑感,对家庭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咨询后期,小琳真正学会了用元认知思维调控自己在种种刺激点下的单向思维,将元认知干预技术运用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咨询结束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中,小琳感慨着母亲对她的付出与母爱的伟大,并且她也有了自己高考的奋斗目标,懂得去运用元认知技术做更坚强、独立的自己。

四、讨论与反思


  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会面临接踵而来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会表现出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以免向更严重的情况蔓延。家庭环境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所有的家庭教育目标都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孩子在未来必然要去独立闯荡世界,坚强独立的意志品质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本案例中的来访者有强烈的求助动机并且学习成绩良好,也是本案例可以圆满完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亲子沟通;心理剧;非暴力沟通;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8-0028-05  【活动背景】  亲子之间,爱是天性。但是跨越二三十年的成长环境,相差二三十岁的人生阅历及同一屋檐下全方位的观摩碰撞,都会使得亲子间爱的表达不那么顺畅。正如龙应台先生所言:“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
〔摘要〕中职学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消极心理学为导向,侧重诊断和矫正性的“补救式”教育,不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科学地转型升级。本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观照,探索东海中职校心理健教育的校本创新行动,从而为推动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适切化、积极化轨道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
〔关键词〕沙盘游戏疗法;逃学;个案辅导  求助者小莉,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一、主诉及个人陈述  小莉自述:原来我很幸福,每天都很快乐。因为爸爸妈妈只要一有空都会陪着我,一起送我上学。他们很疼我,宠着我,只要我想要的他们都会满足我,都会给我买。妈妈每天给我绑头发,编好看的辫子,给我买最漂亮的公主裙。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说我真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家中的小公主。我每天可开心了,在班上我的学习成绩
铁岭县纪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坐落于铁岭县蔡牛镇西贝河村。合作社占地3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农机库、粮食储备库共计6000平方米。拥有水稻生产机械百余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30台,截至2013年底,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合作社社员123人,发展农户2005户,实現水田流转1.1万亩,带动周边水田村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2013年底合作社取得国储公司信任,为国家存储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三年级;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38-03  【活动背景】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我们往往看到,在学业压力下,很多学生容易将外界的竞争和评价标准,内化为对自身的评价标准,从而感受到挫败和迷茫。而竞争中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一旦学生在竞争中失败,就容易陷入困境中。对于未来的
〔摘要〕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发展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形态,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在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与研究方面,先行了一步。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形成了“123456”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自我生涯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突显民办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生涯教育;区域经验;途径;模式  〔中图
〔关键词〕同伴关系;人际关系;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9-0047-03  【活动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正处在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阶段,面临着学业与人际关系的转变适应问题。学生来到新的班集体,同学们在互相接触、熟悉的过程中,对彼此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渐渐地,同学间根据这些特点开始取绰号、叫绰号。根据调查发现,
〔摘要〕借助“101智慧云平台”,以团体心理活动课“放飞自己的心灵”为例,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以期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云平台;翻转课堂;心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59-03  一、引言  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指教
〔关键词〕生涯探索;兴趣;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56-03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兴趣的认识还停留在感官兴趣层面,享乐为主,表现为: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做不感兴趣的事,如果一件事情做着做着觉得没意思了就放弃。高中生在生涯探索时往往
关键词:性别偏见;性别平等;刻板化印象;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44-03  【活动理念】  在生活中,性别偏见藏在枝枝节节的小事里,那些偏见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造成无形的伤害。本节专题课以“齐心协力,拯救花儿”为主题,有两层含义,也是本节课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花园里的各色花朵被偏见恶魔变成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