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作为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正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主要通过确立现代化管理观念、采取现代化组织形式、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策略来实现。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高校教务 教务管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74-01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务管理工作内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转变教育思想,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是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教务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笔者仅从高校教务管理的职能及特点角度来分析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一、管理与现代的定义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及其运动过程实施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务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变革与超越,是传统教务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处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教务管理现代化有利于规范管理,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管理效率,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教务管理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涉及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必须通过实践予以改革和更新。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一)教学教务管理中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包括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考试安排与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将教务管理中的各项基本工作纳入计算机管理,这是实现教务管理计算机化的最基本、重要一步。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少成熟的计算机高校教学教务管理软件可供参考。教学研究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有教学计划管理。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系统、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系统、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系统、试题质量分析系统等,这是教务管理的重要辅助,也是教务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督机制。将这些系统辅以计算机管理,能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的更高层次的形式。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需要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大型的数据管理系统和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辅之以系统的观点和数学的方法,构建研发各教学管理各系统的功能,使系统能完成教务工作的诸项要求,如成绩管理、教学计划、课务与考务管理等,这是日常最大量的教务工作,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有序运行的首要保证。教务工作的细项亦可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得到查询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除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外,还应有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与维护、网络与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运用,系统数据的备份数据与恢复、用户的权限与管理等功能。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必将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
(三)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实施研究型管理
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在合理继承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广泛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一切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学方法,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要实现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必须学习运用以下方法:(1)系统管理法。就是把管理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用联系的方法研究并把握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质,以追求整体功能的发挥。(2)信息管理法。实质就是依据信息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搞好信息管理,以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3)计量管理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管理活动中量、质数据的加工处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管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现代化管理是研究型管理。高校教务工作必须突出研究、服务的主题,才能提升管理能力。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开动脑筋,及时总结岗位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研究想出办法来解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务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涉及到观念的改变、体制的改革和设备的更新等多个方面。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务管理现代化一定会不断完善,从而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沈大强,严壮锋.论计算机应用与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07).
[2]邱文教,陶成.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3]丛振宇,程亚林.高校教务管理的现代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0).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高校教务 教务管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74-01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务管理工作内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转变教育思想,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是教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教务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笔者仅从高校教务管理的职能及特点角度来分析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一、管理与现代的定义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对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及其运动过程实施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务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变革与超越,是传统教务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处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教务管理现代化有利于规范管理,保证教学效果、提高管理效率,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教务管理现代化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涉及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必须通过实践予以改革和更新。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一)教学教务管理中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包括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考试安排与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将教务管理中的各项基本工作纳入计算机管理,这是实现教务管理计算机化的最基本、重要一步。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少成熟的计算机高校教学教务管理软件可供参考。教学研究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有教学计划管理。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课程建设质量评估系统、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系统、试题库建设与管理系统、试题质量分析系统等,这是教务管理的重要辅助,也是教务管理质量的保证与监督机制。将这些系统辅以计算机管理,能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的更高层次的形式。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
需要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大型的数据管理系统和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辅之以系统的观点和数学的方法,构建研发各教学管理各系统的功能,使系统能完成教务工作的诸项要求,如成绩管理、教学计划、课务与考务管理等,这是日常最大量的教务工作,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有序运行的首要保证。教务工作的细项亦可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得到查询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除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外,还应有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与维护、网络与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运用,系统数据的备份数据与恢复、用户的权限与管理等功能。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必将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
(三)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实施研究型管理
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要求教务工作在合理继承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广泛运用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一切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学方法,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要实现教务管理方法现代化,必须学习运用以下方法:(1)系统管理法。就是把管理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用联系的方法研究并把握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质,以追求整体功能的发挥。(2)信息管理法。实质就是依据信息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搞好信息管理,以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3)计量管理法。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管理活动中量、质数据的加工处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管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现代化管理是研究型管理。高校教务工作必须突出研究、服务的主题,才能提升管理能力。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开动脑筋,及时总结岗位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研究想出办法来解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务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涉及到观念的改变、体制的改革和设备的更新等多个方面。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务管理现代化一定会不断完善,从而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沈大强,严壮锋.论计算机应用与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07).
[2]邱文教,陶成.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3]丛振宇,程亚林.高校教务管理的现代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0).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