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和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实验中。我从事的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近年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点尝试,虽然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在这里仅从合作学习时机的恰当选择这一方面向大家做简单介绍。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怎样才能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教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王涛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挑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得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王雨平时反应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王涛看在眼里,主动地对王雨说:“我来帮你。”然后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王雨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教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则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将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辫,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开始底气不足,最后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教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教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的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积极、主动。
以上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今后,我会继续边实验边总结,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合作时机如果把握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怎样才能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教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王涛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挑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得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王雨平时反应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王涛看在眼里,主动地对王雨说:“我来帮你。”然后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王雨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教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则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将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辫,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开始底气不足,最后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教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教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的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积极、主动。
以上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今后,我会继续边实验边总结,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合作时机如果把握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