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和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实验中。我从事的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近年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点尝试,虽然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在这里仅从合作学习时机的恰当选择这一方面向大家做简单介绍。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怎样才能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教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王涛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挑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得有道理吗?”其他的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王雨平时反应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王涛看在眼里,主动地对王雨说:“我来帮你。”然后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王雨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教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则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将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辫,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教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开始底气不足,最后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教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教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其乐融融。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的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积极、主动。
  以上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今后,我会继续边实验边总结,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合作时机如果把握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
期刊
小学生的创新是指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有新的见解,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阶段应重在培养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影响下,现代儿童变得非常敏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面对着学生那一双双充满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教师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将面临着从冲突到适应和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适应转换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角色的正确转换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教师角色适应与转换,有助于教师职业的角色化、行为的规范化,并因此增强教育的效果。    
期刊
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学生能否学会学习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使其自主合作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创新,通过四个改变,促使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一、改变自我,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期刊
初中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能否朝好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他在整个中学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初一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年级。  怎样抓好这个关键年级昵?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抓入学教育,严格开端    初一学生告别小学母校上中学,每个学生都带着抱负和理想、希望和追求、雄心壮志,打算在新学校勤奋学习,刻苦竞争,鹤
期刊
前几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头“沙漠之舟”行走在县城闹市,在感到好奇的同时,我不由得联想到动物园里的其它的动物,从凶恶的鳄鱼、老虎,到庞然大物的大象……他们曾是那么地令人不寒而栗,亦或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最终,就连一个孩子也能对它任意玩弄、随意摆布。这是什么原因昵?无独有偶,一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故事:动物园里,关着一头刚从山上捉来的大象,为了防止它逃跑,用一条铁链子牢牢地拴住它,大象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倍感
期刊
面对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
期刊
[摘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高中数学学科教育中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使学生乐学、持学、会学,能够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并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
期刊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个性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笔者通过自己近二十年的经验体会到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新课巧导入    “风乍起,吹皱一处春水。”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心境、情绪比作一池春水,那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个带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或讲述
期刊
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会令老师喜欢,而一个迟钝、懒惰的学生往往会令老师头疼、失望——这是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心态。然而,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单纯是那些优秀生,后进生的确存在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后进生转化工作开展得如何,也势必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正确认识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条件    说到“后进生”,在一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