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心脏医学部副主任、心力衰竭专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东方医学转化中心心力衰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心力衰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擅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尤其在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方面(包括心肺移植、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等)具有丰富经验。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南院)
周一下午(总院)
人的心脏内有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瓣膜是心脏里很小但非常重要的部件,就像一个单向的阀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血流单向流动。正常情况下,瓣膜迅速启闭,发出“叭嗒、叭嗒”的声音,医生可以用听诊器听到瓣膜开闭的声音。
认识心脏瓣膜病
某些疾病,如风湿热、梅毒、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马凡综合征、先天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和创伤等,可以引起心脏单个瓣膜或多个瓣膜病变。瓣膜病变的类型通常是狭窄(“门开不大”)或关闭不全(“门关不住”)。一旦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便会妨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增加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脏正常功能损害,导致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的改变。
治疗原则与时机
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患者通常都会比较紧张,不知该如何治疗。一般地说,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这主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
1. 内科治疗
症状较轻的瓣膜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一旦出现心慌、胸闷、气急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尽早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热或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应同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由于心脏瓣膜病容易导致房颤、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故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防治措施。
没有症状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导致瓣膜病变的病因及瓣膜病变情况,并接受必要的对症处理。即使目前暂时无须干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同时还应定期去医院随访、复查,了解疾病进展情况。
2. 外科治疗
当瓣膜病变严重,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进一步通过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来解决瓣膜问题。
通常,单纯瓣膜狭窄的患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等。不过,许多瓣膜性心脏病必须进行手术,才能彻底治愈。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将得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的患者还能恢复正常工作。
瓣膜成形术是指对病变瓣膜直接进行手术修复,恢复瓣膜功能,不用外来瓣膜(机械瓣或生物瓣)替换自身瓣膜。主要适用于瓣膜退行性变、单纯腱索或乳头肌功能障碍,以及一些先天性瓣膜功能障碍。由于瓣膜成形术对心脏功能保存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无需长期抗凝,生活质量好,故只要能通过瓣膜成形术恢复功能的瓣膜,都尽可能保留。然而,瓣膜成形术比较复杂,个体化要求高,部分患者在术后(10~15年)可能再次出现症状,可能需要二次手术。
瓣膜替换术是用生物瓣或人工机械瓣替换病变的瓣膜。机械瓣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以终身使用,但需要终身抗凝,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可能导致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生物瓣无须终身抗凝,但有使用寿命限制(一般为10~15年),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换瓣。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瓣膜病变情况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术后康复不可少
瓣膜手术以后,患者需要积极地参与心脏康复工作中来。出院之后,医生会给患者开几种药物,如抗凝药(华法林)、强心药(地高辛)、利尿药(速尿和安体舒通)等。有的药物需要终身服用,如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有的药等心脏功能恢复后,就可以停用,如地高辛、利尿药等。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去门诊随访。
平时,患者坚持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并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帮助心脏尽快康复。当力量和精力得到改善后,刻意尝试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做操等。同时,还应仔细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若出现突然体重增加、踝部肿胀、气短、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
由于人工机械瓣膜中所含的金属非常少,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手机和微波炉,甚至不影响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当然,在做任何检查前,患者最好先向医生告知病情。
延伸阅读: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问题
由于人工瓣膜与血液接触容易引起血小板凝聚而形成血栓,严重者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导致脏器血管栓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发生在瓣环上的血栓还可能卡住人工瓣叶,导致瓣膜不能开启,诱发心衰或猝死。因此,不论置换的是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都必须进行抗凝治疗。其中,机械瓣要终身接受抗凝治疗,生物瓣仅需抗凝治疗3~6月(伴房颤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间)。服药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去医院监测凝血功能,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免抗凝不足引起血栓栓塞,或抗凝过量导致出血。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而言,抗凝是关系生命的大事,一定要与医护人员配合好。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为华法林。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会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出院时会提出用药建议,如用药剂量、检测时间等。由于不同患者对抗凝药的反应不一,故患者需要定期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为12~14秒,活动度在80%以上。瓣膜置换术后,应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19~24秒)或活动度为35%~4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口服抗凝药患者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判断抗凝药疗效。通常,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将INR控制在2~3。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药物及其他疾病对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一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降低抗凝药的效果,如菠菜、花菜、豌豆等。不过,患者只要平衡膳食,定期、有规律地复查,就能调整好抗凝药的剂量,不必刻意偏食或禁食某种食物。会增强华法林抗凝效果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霉素、甲硝唑、水杨酸类、苯乙双胍等,而降低其抗凝作用的药物有消胆胺、利福平、雌激素等。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南院)
周一下午(总院)
人的心脏内有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瓣膜是心脏里很小但非常重要的部件,就像一个单向的阀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血流单向流动。正常情况下,瓣膜迅速启闭,发出“叭嗒、叭嗒”的声音,医生可以用听诊器听到瓣膜开闭的声音。
认识心脏瓣膜病
某些疾病,如风湿热、梅毒、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马凡综合征、先天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和创伤等,可以引起心脏单个瓣膜或多个瓣膜病变。瓣膜病变的类型通常是狭窄(“门开不大”)或关闭不全(“门关不住”)。一旦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便会妨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增加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脏正常功能损害,导致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的改变。
治疗原则与时机
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患者通常都会比较紧张,不知该如何治疗。一般地说,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这主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
1. 内科治疗
症状较轻的瓣膜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一旦出现心慌、胸闷、气急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尽早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热或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应同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由于心脏瓣膜病容易导致房颤、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故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防治措施。
没有症状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导致瓣膜病变的病因及瓣膜病变情况,并接受必要的对症处理。即使目前暂时无须干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同时还应定期去医院随访、复查,了解疾病进展情况。
2. 外科治疗
当瓣膜病变严重,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进一步通过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来解决瓣膜问题。
通常,单纯瓣膜狭窄的患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等。不过,许多瓣膜性心脏病必须进行手术,才能彻底治愈。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将得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的患者还能恢复正常工作。
瓣膜成形术是指对病变瓣膜直接进行手术修复,恢复瓣膜功能,不用外来瓣膜(机械瓣或生物瓣)替换自身瓣膜。主要适用于瓣膜退行性变、单纯腱索或乳头肌功能障碍,以及一些先天性瓣膜功能障碍。由于瓣膜成形术对心脏功能保存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无需长期抗凝,生活质量好,故只要能通过瓣膜成形术恢复功能的瓣膜,都尽可能保留。然而,瓣膜成形术比较复杂,个体化要求高,部分患者在术后(10~15年)可能再次出现症状,可能需要二次手术。
瓣膜替换术是用生物瓣或人工机械瓣替换病变的瓣膜。机械瓣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以终身使用,但需要终身抗凝,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可能导致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生物瓣无须终身抗凝,但有使用寿命限制(一般为10~15年),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换瓣。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瓣膜病变情况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术后康复不可少
瓣膜手术以后,患者需要积极地参与心脏康复工作中来。出院之后,医生会给患者开几种药物,如抗凝药(华法林)、强心药(地高辛)、利尿药(速尿和安体舒通)等。有的药物需要终身服用,如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有的药等心脏功能恢复后,就可以停用,如地高辛、利尿药等。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去门诊随访。
平时,患者坚持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并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帮助心脏尽快康复。当力量和精力得到改善后,刻意尝试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做操等。同时,还应仔细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若出现突然体重增加、踝部肿胀、气短、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
由于人工机械瓣膜中所含的金属非常少,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手机和微波炉,甚至不影响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当然,在做任何检查前,患者最好先向医生告知病情。
延伸阅读: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问题
由于人工瓣膜与血液接触容易引起血小板凝聚而形成血栓,严重者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导致脏器血管栓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发生在瓣环上的血栓还可能卡住人工瓣叶,导致瓣膜不能开启,诱发心衰或猝死。因此,不论置换的是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都必须进行抗凝治疗。其中,机械瓣要终身接受抗凝治疗,生物瓣仅需抗凝治疗3~6月(伴房颤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间)。服药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去医院监测凝血功能,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免抗凝不足引起血栓栓塞,或抗凝过量导致出血。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而言,抗凝是关系生命的大事,一定要与医护人员配合好。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为华法林。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会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出院时会提出用药建议,如用药剂量、检测时间等。由于不同患者对抗凝药的反应不一,故患者需要定期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为12~14秒,活动度在80%以上。瓣膜置换术后,应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19~24秒)或活动度为35%~4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口服抗凝药患者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判断抗凝药疗效。通常,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将INR控制在2~3。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药物及其他疾病对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一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降低抗凝药的效果,如菠菜、花菜、豌豆等。不过,患者只要平衡膳食,定期、有规律地复查,就能调整好抗凝药的剂量,不必刻意偏食或禁食某种食物。会增强华法林抗凝效果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霉素、甲硝唑、水杨酸类、苯乙双胍等,而降低其抗凝作用的药物有消胆胺、利福平、雌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