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常见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8月15日到2014年6月15日之间来我院就诊需要输液治疗的500例患者,根据笔者所制定的评定标准对患儿出现静脉注射外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统计并根据长期治疗的经验给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输液外渗情况,减轻患儿及家属痛苦。 结论:提升护士的穿刺技巧,加强与家长医生的相互配合,端正其态度能够有效地改善外渗情况,具有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方式;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7-02
随着当代各界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关注,小儿静脉输液已成为小儿患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但是由于小儿的静脉较为细小,管壁薄加上小儿对注射的抵触心理,小儿静脉输液较成人难度大。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是如今儿科临床出现较多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下是针对我院临床进行的分析。最常见的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有:小儿自身静脉粗细管壁薄厚;小儿年龄较小,抵触输液,易吵闹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一些刺激高的药物小儿并不能很好的承受;医护人员工作失职也是不能排除的原因之一。我们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做出了一些对应的改进措施。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加大患儿静脉输液保障及时发现静脉输液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患儿的静脉输液安全,帮助患儿尽早康复。[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8月15日到2014年6月15日之间来我院就诊需要输液治疗的5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2例,女性患者178例,患儿的年龄在3个月到5岁之间不等,其平均年龄为2岁半,本次试验所研究的患儿体质均可接受静脉注射的治疗方法。各个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疾病史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调查方面:
笔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患儿出现静脉输外渗的原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患儿年纪小,在输液时会出现哭闹挣扎等反抗动作;其次输液的护士经验不足,或其本身态度不够端正;最后是药物方面的问题,由于药物作用出现外渗情况。以上三方面分别用A、B、C作为代替,方便在下文叙述。同时笔者对所选取的500名患者做一一调查记录,分析患者属于那种情况,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500名患者做调查,其所属原因各自对应,具体结果如表1。
3 讨论
由结果可以看出患儿本身比较小、不懂事导致的问题比较明显,尤其是不满2周岁的孩子,刚刚拥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到医院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价值见到护士其他病人等很多陌生人,很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恐惧,同时静脉注射会穿刺皮肤,给患儿带来一定的不适感,明显加剧患者的恐惧。同时患儿并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意识,即便是在进行输液,也更愿意随意摆动,导致针管容易脱落,或是刺破血管发生所谓的渗漏现象。其次便是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及技巧问题,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态度过于松懈或过度紧张,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或是护理人员对该局部解剖位置不够了解,导致穿刺时无法准确把握患儿的血管位置,发生穿刺失败,产生渗漏现象。护理人员对护理输液方式用具的把握不够准确,没有使用留置针而是钢针,对一个部位多次穿刺,用覆盖物将穿刺部位掩盖导致无法观察患儿的渗漏部位,长时间在一个部位使用输液泵等都是造成输液渗漏的重要问题;最后则是占有部分较少的由于药物作用,绝大部分患儿需要在医院长期治疗,期间会有很多穿刺位置,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加之药物的高渗透作用、强刺激作用如钙剂、甘露醇、多巴胺等药物导致比较脆托的位置重新破裂,最终导致患儿输液部位渗漏。[2]
面对以上原因,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给出以下应对方案:首先,对护士的护理技术进行认真的提升,让护士进行基本的技巧训练,使用穿刺模型反复练习,同时让有经验的老护士手把手的教学,开公开课,进行技巧经验交流。同时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加强对患儿输液时的观察,多次巡视,防范于未然,同时要对护士进行与患儿沟通交流方法的培训,降低患儿对患者的防备意识,减少患儿的恐惧感,使患儿能够更加配合输液治疗。同时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心情,避免因为渗漏带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其次,加强对患者血管的保护,长期的静脉注射只能增加渗漏的发生率,在输液时使用滞留针,选择合适的血管,多次换注射位置,减少对患儿血管的损伤,同时拔出针管后要采用正确的按压方式,力道要合适。最后,护士应该多与家长交流,家长与护士医生多方面一起努力,让患儿感到家一般的温暖,消除恐惧戒备的心理。
当今的医患关系紧张尤其是小儿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更为紧张,我们如何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给小儿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损伤,如何减轻小儿痛苦,加快小儿康复的进程,尽快消除此类现象是当代临床儿科的一个重大课题。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则是引起不必要的家属争执的一大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尽最大可能做改善。本文针对造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全面的总结分析了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指出了护理方式。我院正在尽最大努力做出改善,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小儿本身参与治疗就是一重大医疗事项,小儿本身身体素质,血管的各项指标相关因素我们提前做了解;小儿对医院输液等抵触心理需要医护人员对家长及患儿做引导,提前告知家属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要求家属冷静配合;医护人员在进行小儿静脉输液时提前就对小儿药物承受剂量做必要的了解,针对小儿用药要尽量避免使用高刺激、高渗药物,不可避免时,要慎重使用且告知家属。在工作中更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时,医护人员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并给予患者家属相关解释。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是医治中常见的问题,我院有必要针对此问题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尽力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172-173
[2] 江舒琪.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1(9):383-384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方式;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7-02
随着当代各界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关注,小儿静脉输液已成为小儿患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但是由于小儿的静脉较为细小,管壁薄加上小儿对注射的抵触心理,小儿静脉输液较成人难度大。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是如今儿科临床出现较多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造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相关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下是针对我院临床进行的分析。最常见的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有:小儿自身静脉粗细管壁薄厚;小儿年龄较小,抵触输液,易吵闹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一些刺激高的药物小儿并不能很好的承受;医护人员工作失职也是不能排除的原因之一。我们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做出了一些对应的改进措施。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加大患儿静脉输液保障及时发现静脉输液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患儿的静脉输液安全,帮助患儿尽早康复。[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8月15日到2014年6月15日之间来我院就诊需要输液治疗的5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2例,女性患者178例,患儿的年龄在3个月到5岁之间不等,其平均年龄为2岁半,本次试验所研究的患儿体质均可接受静脉注射的治疗方法。各个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疾病史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调查方面:
笔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患儿出现静脉输外渗的原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患儿年纪小,在输液时会出现哭闹挣扎等反抗动作;其次输液的护士经验不足,或其本身态度不够端正;最后是药物方面的问题,由于药物作用出现外渗情况。以上三方面分别用A、B、C作为代替,方便在下文叙述。同时笔者对所选取的500名患者做一一调查记录,分析患者属于那种情况,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500名患者做调查,其所属原因各自对应,具体结果如表1。
3 讨论
由结果可以看出患儿本身比较小、不懂事导致的问题比较明显,尤其是不满2周岁的孩子,刚刚拥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到医院后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价值见到护士其他病人等很多陌生人,很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恐惧,同时静脉注射会穿刺皮肤,给患儿带来一定的不适感,明显加剧患者的恐惧。同时患儿并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意识,即便是在进行输液,也更愿意随意摆动,导致针管容易脱落,或是刺破血管发生所谓的渗漏现象。其次便是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及技巧问题,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态度过于松懈或过度紧张,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或是护理人员对该局部解剖位置不够了解,导致穿刺时无法准确把握患儿的血管位置,发生穿刺失败,产生渗漏现象。护理人员对护理输液方式用具的把握不够准确,没有使用留置针而是钢针,对一个部位多次穿刺,用覆盖物将穿刺部位掩盖导致无法观察患儿的渗漏部位,长时间在一个部位使用输液泵等都是造成输液渗漏的重要问题;最后则是占有部分较少的由于药物作用,绝大部分患儿需要在医院长期治疗,期间会有很多穿刺位置,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加之药物的高渗透作用、强刺激作用如钙剂、甘露醇、多巴胺等药物导致比较脆托的位置重新破裂,最终导致患儿输液部位渗漏。[2]
面对以上原因,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给出以下应对方案:首先,对护士的护理技术进行认真的提升,让护士进行基本的技巧训练,使用穿刺模型反复练习,同时让有经验的老护士手把手的教学,开公开课,进行技巧经验交流。同时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加强对患儿输液时的观察,多次巡视,防范于未然,同时要对护士进行与患儿沟通交流方法的培训,降低患儿对患者的防备意识,减少患儿的恐惧感,使患儿能够更加配合输液治疗。同时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心情,避免因为渗漏带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其次,加强对患者血管的保护,长期的静脉注射只能增加渗漏的发生率,在输液时使用滞留针,选择合适的血管,多次换注射位置,减少对患儿血管的损伤,同时拔出针管后要采用正确的按压方式,力道要合适。最后,护士应该多与家长交流,家长与护士医生多方面一起努力,让患儿感到家一般的温暖,消除恐惧戒备的心理。
当今的医患关系紧张尤其是小儿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更为紧张,我们如何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给小儿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损伤,如何减轻小儿痛苦,加快小儿康复的进程,尽快消除此类现象是当代临床儿科的一个重大课题。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则是引起不必要的家属争执的一大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尽最大可能做改善。本文针对造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全面的总结分析了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指出了护理方式。我院正在尽最大努力做出改善,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小儿本身参与治疗就是一重大医疗事项,小儿本身身体素质,血管的各项指标相关因素我们提前做了解;小儿对医院输液等抵触心理需要医护人员对家长及患儿做引导,提前告知家属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要求家属冷静配合;医护人员在进行小儿静脉输液时提前就对小儿药物承受剂量做必要的了解,针对小儿用药要尽量避免使用高刺激、高渗药物,不可避免时,要慎重使用且告知家属。在工作中更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出现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时,医护人员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并给予患者家属相关解释。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是医治中常见的问题,我院有必要针对此问题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尽力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172-173
[2] 江舒琪.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1(9):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