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娇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fe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命教育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生命教育的元素。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其次,课堂上要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另外,课外要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这样,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实施途径
  近年来,不时有学生自残、自杀等极端事例的报道,青少年出现心理困顿自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作为语文教育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重合的,语文教学应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为学生打造生命的底色,在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首先应培养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掌握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1]语文教学中有太多生命元素,应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温馨与美好。
  一、植根教材,多角度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蕴藏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要从关心学生学习语文对今后生活、生存及生命发展影响的角度组织教学。但语文教材不是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因此语文教师应有意识从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现有的生活,让生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1.认识生命
  生命不可重复,认识生命,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生命的知识,更是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特点,感悟生命的美好。每个学生生活经历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对生命的认识必然是不同的。但每个学生都要面对共同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生命的素材,指导学生去阅读、探讨、感悟。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写作此词的背景,认识到自由的可贵;法布尔《蝉》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生命的脆弱,生存的不易;《祝福》中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地死去,她在鲁镇人心中的卑微。
  2.敬畏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应充满敬意。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生命之心,他的生活将变得失去意义。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艰辛、险阻、挫折、困难,才会对生活充满信念,才能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才会感悟到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通过引导学生领会母亲在大家庭中的多重角色,理解“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的含义,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莫言《过去的年》认识过去生活的艰辛和沉重;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体悟生命
  人不仅要活着,更要活出生命的精神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更好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成为大写的‘人’”。[2]只有体悟到生命的意义,才会热爱生命,呵护生命,关注生命的自我完善和升华。教学戴望舒的《寻梦者》时,应让学生领会到寻梦的艰辛、漫长,梦实现时的美好,进而领悟到人生的目标的实现都要有付出;《梦和泪》要让学生领悟到有大恨才会有大爱等。
  二、丰富课堂,全方位培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堂是师生实现生命成长、提升人生意义的场所。课堂中应充满民主、平等、愉悦,也应包含生命中的暂时缺陷。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应是生命的对话,呈现生命的光泽和灵动。
  1.“读”出生命的认识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语言优美、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课文,教师可反复抓朗读训练,以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受生命的跳跃,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教学克莱尔·萨夫安《冰河英雄》时,我让学生反复读威廉斯爱坐在机尾及手术后他“吓坏了”的情节,这样让学生认识到他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命的热爱;教学沈从文《时间》时,通过对课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读出时间是“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认识到作家对流光溢彩的生命的思考。
  2.“议”出生命的主旨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流的过程,是对话互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流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语文课堂应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师生关系和谐、真诚、信任的氛围,然后要善于提炼文本中对生命思考的问题,最后把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议论中获得对生命理解的独特感受,议出生命的主旨,提高生命的认识,提升生命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教学巴尔蒙特《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时,让学生分析中心意象“太阳”的象征意义,在小组合作探讨后,学生得出太阳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切崇高美好的东西,最后得出对太阳的赞美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对自然的热爱与讴歌。
  3.“悟”出生命的真谛
  教学不应是告知、赠送,而应是一种唤醒与碰撞。[3]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往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文学性,有的篇目启迪人的智慧,有的篇目富有文化底蕴,有的篇目饱含浓烈的生命色彩。因此也有许多值得涵泳的片段,教师在教学时应锁住这些能阐述生命意义、价值的文字,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品味,品得越多,感悟就越多;品得越细,心思就越灵巧;品得越深,对生命的理解就越透彻。如教学《文学是灯》时有这么一句“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我让学生品味文学为什么如灯?经过讨论得出这是指文学对人性的影响,好的文学作品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人们追求真正的人性之美。这样通过教学让学生发现生命的存在和价值,悟出生命的真谛。
  4.“写”出生命的体验
  经过读、议、品、悟后,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写出生命的思考,要让写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教师要能及时抓住教学中碰撞出的生命的火花,引导学生写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的片段。也可以组织学生写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从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在作文评讲时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通过写作,增加了学生对生命认识的深度,提升了学生生命的境界。
  三、延伸课外,多层次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课外是学生体验生命场所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等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境界。
  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如开展“认识生命”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围绕“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进行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或观后感,让学生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开展《认识生命》班级黑板报比赛,举行以生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等,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并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教学本身是就是生命的對话,思维的碰撞;学习的过程就是享受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应细心呵护,真心关爱生命,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得更娇妍。
  参考文献:
  [1]赵婀娜.生命教育,不容错位.人民网,2013-5-23.
  [2]石中英,王卫东.生命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瓢虫科(Coccinellidae)以捕食性昆虫为主,其中一些种类是华北冀中农区的重要天敌。本论文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对冀中固安农区进行调查,从“季节-生境-害虫-天敌”角
我国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及黄河下游两岸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与威胁,其中,细沟侵蚀起了严重的影响作用。细沟侵蚀是极其重要的坡面侵蚀过程之一,在坡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校能全面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而学有所长,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文内容演练因其新颖、逼真,独具的情感、意境及创造性,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从演练中完全理解课文,从演练中受到思想教育,从演练中学到各种技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课文内容演练,激发兴趣的平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影视产品不断进入家庭,
摘 要: 当前,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没有得到认真贯彻,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提倡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也许是考试的指挥棒在作祟,也许是还没有找到实施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方式  何为学生主体作用,即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素
摘 要: 教师可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讨论法、评点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议论文 讨论法 评点法 合作探究法  议论文相对于记叙文、诗歌、散文和其他文体,逻辑性强,语言相对枯燥,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实际教学,不断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