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绘形 刻画灵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常需要交代人物的相貌特征,包括长相、身材、衣着等,这些统称为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精当的外貌描写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外貌描写 初中学生 特征 刻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16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的体貌特征的一种描写方式,它是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精妙的外貌描写不仅可以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使读者能“处其境”、“见其人”、“感其情”,全面、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
  一、初中学生在外貌描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公式化,描写内容与具体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相割裂,不能反映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内心状态。2.盲目求全,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头写到脚,把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头、嘴都记上几十上百字,分裂、琐碎,不但不能使所记人物的状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反而令人看了就要莫名其妙甚至产生厌烦情绪。3.掺入过多的个人意愿,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就极力描写其美好资质,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就夸张其丑陋相貌。4.只进行平实的叙述,缺少艺术美感,文章语言平淡无味,笔下的人物形象苍白无力,不够传神。
  二、外貌描写的方法
  果戈理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外貌描写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它必须准确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内涵,于无声处刻画人物的灵魂。那么,如何才能让外貌描写起“钥匙”的作用呢?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善于捕捉并精确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得自人物的印象也各不相同。观察人,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入手。莫泊桑学习写作时福楼拜就经常教导他观察要细致,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人物全部的精神本质,并使其区别于其他任何同类的人或物。鲁迅先生也有类似的经验,他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不过这只是一种比喻,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外貌描写都得“画眼睛”,而是说外貌描写要善于捕捉并精确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他东西,任读者自己补足。
  2.兼顾静态写生和动态刻画
  人物的外貌会随着境遇、年龄、职业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倘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写生,缺少深层的刻画,人物形象就会呆板、僵硬、失去灵魂。因此,外貌描写不仅要描绘人物静态的“形”,还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将“形”的意义加以深化,写出人物动态的“神”,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使读者能由表及里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3.合理安排外貌描写的顺序
  外貌描写的一般顺序是依次描写年龄、性别、身材、长相、衣着、饰品,如鲁迅写孔乙己的外貌:“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年间没有补,也没有洗。”写闰土的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但由于知觉选择性的关系,人物外貌中有特点的地方首先会成为被注意的中心。另外,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对外貌描写的顺序也应该有所差异,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上到下。总之,外貌描写要先把握人物体貌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其他细节,寻找最佳角度表现出来。
  4.真实再现人物的外貌
  写人写事,必须先下工夫去观察。经过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外貌与内心并不总是一致,好人的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坏人也不全是瞎子、跛脚。在文学创作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真实感和个性表现,所以我们应当排除一切成见与偏见,平心静气地把人物的外貌以最严格的真实性再现于读者面前,使文章中的生活景象如同感动过自己一样感动读者。
  5.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外貌描写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杨绛写临死前来还人情的老王的外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在客观描述老王的外貌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王瘦成皮包骨、弱不禁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皎洁的月光从窗帘的缝隙中溜了进来,投射到墙上,像调皮的孩子一样。我用手支着枕头,怎么也睡不着,索性坐起来。莫不是月光是月亮发出的邀请,请我共度美好夜晚。  随意地披了件外套,便走出家门。好久没有见到如此明亮的月,竹柏的影子在地下纵横交错,青石板微凉,月光明亮,像踩在水中。  漫无目地的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幽深的小巷。巷口,一只黑猫摆着尾巴,懒洋洋地看了我一眼,便逃走了。  走进小巷,小巷
[摘要]随着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维态势。教师要开展健康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尊重学生个性心理,从学生生活出发,晓之以理并进行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使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行为,实现德育的内化。  [关键词]德育教育 选材 激励引导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75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中学生健
[摘要]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以材料情境呈现,考查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出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备考复习中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分析,同时要高度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历史 特点 备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91  一、近年来高考
【摘 要】测试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往往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命题的形式、内容、关注点常常会成为教师今后教学的导向。教研员一般都是区域内学科评价检测的命题者,同时也是学科教学的引领者,工作中将两者有机整合,可以借助命题充分发挥测试的导向作用,引领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通过对常规题目进行变式改编内容,引导教师从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走向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通过
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Ⅰ卷第28题考查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通过对第28题特点的分析能够有效指导历史高考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基础知识,涉及隐含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是指重要的历史年代、主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最基本的历史概念。新课标规定高中生所掌握的基本历史应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第28题所呈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试
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与文学作品一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交叉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在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于社会与人生的观照与思考,能够起到很好的互补与共生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在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画面与文字之间自由徜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 情趣共赏——基于纯粹的观看  一听
高中现行思想政治必修教材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如果每个问题都要进行探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如何科学选择探究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科学设计探究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一线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参考。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探究教学的困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此,人
故事《小象的喷嚏》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想象力的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讲完故事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不小心被小象的喷嚏打到天上,你想做什么呢?  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可谓是五花八门。  彝彝说:“我想把白云涂成黑色,给老师当黑板。”  航航说:“我想用彩虹做一条围巾一”  可可说:“我想用白云做一顶帽子。”  “哈哈,戴上这顶白云做的帽子,你岂不是想飞就可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复杂多变的转型期,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高中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甚至是错位和滑坡。政治教师应该强化教学中的传道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德育成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用“真实”说话,用“真情”引路,用“真理”导航,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价值冲突 真实 真情 真理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注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新课:我国夏季许多家庭在房间高处安装壁挂式制冷空调,使室内温度降低;而在北方学生宿舍,冬季的取暖设备却安装在房间窗户的下方。  对比发现新知识,带着学习问题走进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