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面与文字之间徜徉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tangd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与文学作品一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交叉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在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于社会与人生的观照与思考,能够起到很好的互补与共生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在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画面与文字之间自由徜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 情趣共赏——基于纯粹的观看
  一听要写观后感,学生的兴奋劲头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这种对于学生观赏积极性具有遏制作用的做法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与修正,要保持影视作品欣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心态开始自己的观赏之旅。因此,在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进行结合时,通常我会采用“迂回战术”,引而不发、顺其自然,让学生先沉浸到影视作品构建的情境中,心无旁骛地看完之后再适时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和主题。
  如在学习“长征组歌”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在学生观赏影片前,我没有布置任何指导性的所谓“观影指南”,而是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看完电影片段。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就影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热烈议论时,我以参与者的姿态启发学生:“影片中小王瑞饱受苦难,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心理也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创伤。可是为什么在我们关于长征的诗歌中却充满了豪迈和壮阔?”这个充满矛盾的命题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同一个焦点上来,形成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一个鲜明的契合点。他们能结合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和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展开合理的思考,有理有据地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最终学生认识到长征不是小王瑞的苦难根源,在长征途中,是苦难和磨砺让他变得更加成熟,是硝烟和炮火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学生这种深刻的认知,正是基于他们在没有包袱的情形下对于电影的纯粹观赏,正因为这宽松的观赏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后继的讨论中随时攫取相应的镜头描写,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做出合理的注脚。
  二、 思维共鸣——摆脱视觉的束缚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中视觉的满足上,一掠而过,没有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没有引发思索,那么这种影视作品欣赏与文学作品学习的结合是失败的,甚至有时带来消极的影响。要将影视作品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变成他们品读文学作品的思维的翅膀或者创造的摇篮,就要引导他们摆脱视觉的束缚,从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出发,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在平等的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就会相得益彰,获得新的意义。
  比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结合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展开教学,在学生观赏影片片断后,我引导学生跳出人物的神态、语言以及心理刻画等具体层面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观影感受和生活体验走进文本,谈一谈对“救死扶伤”精神的理解。这样的切入点与课文的主旨相一致,以点带面,贯穿全文,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通过回忆影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片段,结合文本中对白求恩大夫崇高精神的真诚肯定,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将白求恩的伟大事迹作为人生坐标,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三、 智慧互动——创造个性的解读
  让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有效结合,要将两者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小品,或者将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诉诸文字,都是能最大化地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解读的方式。在这种画面与文字彼此的转化中,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个性解读在此环节得到充分的释放。
  比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研读,将这则充满天真童趣和朴素真理的短文改编为小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改编和试演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并将这种领悟反馈于小品的设计和改进上,添加了许多恰当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在这样的智慧互动中渐渐释放出学生个性解读的独特魅力,各个小组的小品演出获得了大家既辛辣又中肯的点评。有学生创作了《“新”两小儿辩日》的剧本,加入了乘坐时光机返回古代参与“辩日”的现代人物角色,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强化影视与文学的互动,就要让学生更多地充当“导演”或“编剧”的角色,对于画面和文字加入自己的理解,并有理有据地进行二次创造,不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画面与文字既有差别又互相贯通,如何将两者进行巧妙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让他们能够触摸到语文学习的本质,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有了兴趣,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知识、寻求真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等自主选课。同时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
[摘 要]研读能力的培养,常常是从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易忽略的问题,提高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由“琵琶女为什么生活在船上”这一问题入手,品读《琵琶行》。  [关键词]琵琶行 问题解读 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我们的学生关注的问题,有时真不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比如学习《琵琶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琵琶女已经嫁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创设历史探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潜能。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可以从提高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和评价探究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13  探究是人类
不少学生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许多历史教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都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考点知识好像也学到了,但是这样的历史课是不是值得效仿?新课程要求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是都得到了落实呢?  记得听过一节省级新课程展示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讲解巴黎和会上五大国的与会意图时,任课教师采用了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五国代表团团长)
从2001年至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施行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我们的初中历史教育以课标为教材编写准则,并以此指导教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不重视历史课程,许多地区中考不考查历史,于是导致学校及领导甚至教师都将其作为中学课程中的副科;另一方面也是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存在着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历史知识基础不扎实,导致高
皎洁的月光从窗帘的缝隙中溜了进来,投射到墙上,像调皮的孩子一样。我用手支着枕头,怎么也睡不着,索性坐起来。莫不是月光是月亮发出的邀请,请我共度美好夜晚。  随意地披了件外套,便走出家门。好久没有见到如此明亮的月,竹柏的影子在地下纵横交错,青石板微凉,月光明亮,像踩在水中。  漫无目地的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幽深的小巷。巷口,一只黑猫摆着尾巴,懒洋洋地看了我一眼,便逃走了。  走进小巷,小巷
[摘要]随着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维态势。教师要开展健康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尊重学生个性心理,从学生生活出发,晓之以理并进行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使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行为,实现德育的内化。  [关键词]德育教育 选材 激励引导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75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中学生健
[摘要]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以材料情境呈现,考查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出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备考复习中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重要历史概念的分析,同时要高度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历史 特点 备考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91  一、近年来高考
【摘 要】测试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往往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命题的形式、内容、关注点常常会成为教师今后教学的导向。教研员一般都是区域内学科评价检测的命题者,同时也是学科教学的引领者,工作中将两者有机整合,可以借助命题充分发挥测试的导向作用,引领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通过对常规题目进行变式改编内容,引导教师从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走向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通过
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Ⅰ卷第28题考查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通过对第28题特点的分析能够有效指导历史高考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基础知识,涉及隐含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是指重要的历史年代、主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最基本的历史概念。新课标规定高中生所掌握的基本历史应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第28题所呈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