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易忽略的问题,提高文本细读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读能力的培养,常常是从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易忽略的问题,提高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由“琵琶女为什么生活在船上”这一问题入手,品读《琵琶行》。
  [关键词]琵琶行 问题解读 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我们的学生关注的问题,有时真不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比如学习《琵琶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琵琶女已经嫁人,怎么还会生活在江边的船上?”也许一句话可以搪塞,这是个偶遇嘛,这个女子就是正好在船上。 可是,研读能力的培养,恰好是从这样容易忽略的问题开始的。孙绍振先生说:“关键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就从这看似与文本理解关系不大的问题入手,品读《琵琶行》。
  一、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分析文本
  问题之“何以在船?”
  “已经嫁了人的琵琶女,她怎么还会生活在一条船上?”带着学生,我们再回到文本,教师的敏锐和智慧就体现在从学生回答中找突破口。夏丏尊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年长色衰而嫁,此嫁和少女媒聘而嫁显然不同,此女本是长安倡女,此嫁的意思是从良,年纪大了,终身无托,跟了一个商人。商人把琵琶女安置在船上,一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歌妓,所在的船可能是雕梁画舫,但是,无论是怎样华美的画舫,终究不是家,不是一个女子终身的归宿。这样年纪的商人一定是有家室有子女的,他的家室不会生活在船上。从女子嫁人之后依然在船上,可以看到这个女子在商人眼中的地位之卑微,终身所托的这个人对待她的感情之寡淡。这样的关系如浮萍聚散,也就是用钱在维系,“商人重利轻别离”, “浮梁卖茶”一去多久不能预知,走后何时回来,会不会回来,恐怕也要在心里反复思量,毕竟“年长色衰”,这样的女子让人同情。女子嫁人,依然在船,正是她命运艰难的外化体现。
  问题之“爱慕虚荣?”
  那学生的下一个问题来了,这个女子是个风尘女子啊,她在船上,想的就是年少时的风流热闹的生活,“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她爱慕虚荣,这样的女子有什么值得同情呢?这样的“沦落”引起诗人的同感,那诗人也太容易伤感了。
  诗人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藏着解读琵琶女的密码呢,我们要在文中再寻觅。就从诗人笔下写琵琶女情态的语句开始寻找。“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遮面”这些特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矜持端庄的女子。为什么不是“羞涩”?因为这是一个年长已嫁的女子,这也是一个看尽大场面的女子。她是待诗人们说明了缘由多次邀请才出来,但还是用琵琶半遮着面。她不是用琵琶声来有意吸引行人而卖艺,也不是在丈夫出去经商时的不甘寂寞,她只是在这江上寂寞孤独时,忽然有人在欣赏她的琵琶声,一时感动而出来,然而还是保持着矜持。
  这是一个琵琶技艺超群的女子,十三岁就“名属教坊第一部”。天分高,成名早,技艺精湛,曲服善才。一个天资聪慧,才华过人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又得到的追捧,不论日后是荣是辱,在年纪大的时候,都会是一份很美好的回忆,更何况,这又是一个曾经容色绝佳的女子,“妆成每被秋娘妒”。这样的女子以为容颜老去的一天还远远没有到来,更认为自己精湛的琵琶技艺会是终身的技艺能够带来生活的富足。可是,当容色衰减,年华老去,门前冷落才发现,琵琶技艺远不是五陵少年争抢的目标,可是她的青春,就在这样的“秋月春风”中虚度了,她没有寻得一个知音,没有找到一个依靠。多年以后,她的琵琶技艺因为身世的遭遇一定是更加精进了,然而“弦断有谁听”?她的回忆中,恐怕不会是对“血色罗裙翻酒污”的奢靡生活的向往,多的应该是悔,是恨,恨薄情寡义之人,悔自己糊里糊涂而度过了青春。现实的冷酷早就把她浇醒了,她只是伤感,她只是为自己人生盛衰的跌宕而伤感,为生命终究找不到归宿而哀痛。
  问题之“不当类比?”
  “为什么要拿自己和倡女相比呢,倡女毕竟是风尘女子,倡女的‘沦落’,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污秽的行为,我们现在谁会用卖笑女子来类比自己的遭遇?”
  是啊,白居易为什么会如此感动?迁谪之意不一定会与友人道来,不一定会与家人诉苦,也许只是在“醉不成欢”的生活中打发,为何对一个陌生的琵琶女,却如此感怀,书如此六百一十六言,陈内心“沦落”之感?
  我们细读序言,此女弹奏的琵琶曲中“有京都声”,弹的似乎是京城曾经流行的曲子。诗人和朋友“主人忘归客不发”的原因首先就是,在这偏僻的浔阳,怎么会有同样来自京都之人?乐声所言是何境遇?同样来自京都,同样落到了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同样不如意,这是心生同感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相同的才华横溢。琵琶女技艺之精湛,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调音便“未成曲调先有情”,弹奏时,流畅如花底莺语,凝涩如冰下泉流,声歇时无声胜有声,激昂如水迸枪鸣。这样高超的技艺才华,几人能及?诗人也是精通音乐的人,也折服于这样的技艺,能让人在音乐中听出形象和感动。白居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因为诗才而得以赏识提拔,但也因上表奏言与诗作而无辜遭贬,正如琵琶女的圣手之技,是她成名的原因也是她一生跌宕命运的源头。天妒英才,白居易在看到这样一个名歌伎的命运时,怎能不感怀伤己!
  原因之三,是从内心对彼此际遇的深深理解。琵琶女色虽衰,但艺却精,琴技的高妙传出内心的悲戚与忧愤。在这茫茫江上,几人能听懂?听懂了,又有几人会理会?琵琶女的命运,在世人看来,本应如此,歌伎的命运,本就不会如寻常女子,荣辱均沾,又有何奇怪?然而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听懂了她的“琵琶语”,每一段音乐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引发了自己相似的感怀。低湿的湓江是诗人的贬谪之地,何处是故乡?琵琶女漂泊在船,何处是归宿?何其相似啊!不仅如此,诗人感到“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苦闷和琵琶女“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孤寂何其相似,自己“取酒独倾”以借酒浇愁和女子借琵琶诉心事又何其相似!最终,这种彼此的理解化成了愈加“弦转急”的凄凄琵琶语,化成了这位江州司马泪湿的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惺惺何相惜!   二、提高学生文本细读能力方法的几点思考
  文本阅读的能力是语文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诗词而言,字词的表现力、意象所承载的意义本身就比现代汉语要复杂。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1.关注容易忽略的问题
  容易忽略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学生意外的提问。教师在经过备课环节大量的阅读之后的理解和思考,没有咀嚼发酵的过程,很难成为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教师很难重回原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学生的理解起点。“琵琶女已经嫁人,为什么在船上?”可以深化对人物命运的理解,“为什么《品质》中个格拉斯兄弟只出现弟弟?”可以开启对小说叙事方法的探讨,看似和文本无关的问题,在教参和注解上不会出现答案的问题,有时,恰恰是解读理解的一扇窗。
  容易忽略的问题的另一个表现是师生问答中暴露出的问题。学习《琵琶行》第一节,哪些词句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有一个学生找到“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茫茫”,说说为什么呢,说不出,就是感觉。这个词找得好,说明这个学生感受力是很强的,但为什么好,往往就忽视了,教师的任务就应该是在这样的地方教会学生沉进去。茫茫,是邈远开阔,诗人与朋友离别,将别离之时,心中哀伤,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茫茫的水面正是茫茫的去途,如柳词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茫茫的水面,既言离别路途之远,又言渺渺愁怀之广。诗人贬谪至此,此种身份际遇中,来看望他的朋友,必是至交之人,离别更伤感。一叶知秋,文字感受的细敏就见于会体味藏在细处的字词。师生问答中的这些要点,就是教学机智,抓住这些点,才能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得更深远。
  2.教学生沉入词语
  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教师的身上,扛着应试的负担,准不准确?是不是教参的规范说法?顾虑太多。把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吧,站在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理解文本。夏丏尊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比如为什么是“幽愁”而不是“忧愁”?为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阻塞不能出之意,“幽愁”与“暗恨”是一组同义的词,音乐的表现对应是“凝绝不通声暂歇”,所以这是深潜的情感。再如为什么说“今夜闻君琵琶语”,不是“琵琶声”?琵琶为语,正是女子以琴为声在倾诉,也表达诗人听懂了女子心酸与愁苦的心语。
  3.用“还原”的方法分析
  “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孙绍振)还原法,就是要找到差异,找到现在理解中的审美价值和文章中的审美错位的地方,对情感逻辑、理性逻辑都进行深掘,让自己的思维与文章作者的思维发生碰撞,这样,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和提升。对琵琶女回首风流欢娱的青春,很多学生是会联系当下的社会世风去理解的,爱慕虚荣的理解就自然产生了。然而过去女性的社会地位,用以谋生的手段与现在相差多少,社会对从艺女子的理解度相差多少?学生对女子的理解和认同感和诗人显然有错位。学习从作者的境遇、经历去理解,才能真实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
  4.用“比较”的方法分析
  “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作者的定稿和原稿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把相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品进行比较……”(孙绍振)
  《琵琶行》是唐代歌行体,我们可以与宋代晏殊的一首词《山亭柳 赠歌者》作比较。“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大晏词笔下的这个女子形象显然有唐代大诗人笔下琵琶女的影子,这个技艺高超的歌者形象,她红极一时的“蜀锦缠头无数”与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极其相似,晏殊表达了女子遭逢坎坷、知音难觅的伤感。这种表达显然是声情激越、感慨悲凉的,这不像晏殊词一贯圆融平静的风格,这首词正是写于晏殊以非其罪的罪名被罢相的逆折之时。如果说白居易是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那晏殊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白诗是以歌行体表达,描摹细腻情感丰富,晏词是以小词来倾诉,形象鲜明托意其中,各自不同的特色正是品读之有味处。
  [ 参 考 文 献 ]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历史课程开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把握好了这两个方面,就可以从繁琐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中找到主线,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一、生动历史课堂的含义  课堂是培养人的主要阵地,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感召、升华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历史学科是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一门科学,从课堂的标准和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来看,历
摘 要: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侧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揭示了道德的物质生产实践起源、作为意识形态本质的两重性及其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侧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论证了道德的辩证统一判断标准、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及其二元功能作用。进言之,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系统论述道德问题的第一人,明确了道德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实践价值指向,构建了道德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框架和独特概念范畴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感受、探究文本。在积极语用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基于文本—基于体验—基于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阅读动机文本体验探究教师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34  《义务教育语
[摘要]中学政治课不受欢迎,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政治课教学中存在“高、大、上”的问题,对此,出路应是追求政治课教学中“白、富、美”的境界。  [关键词]中学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白 富 美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62  每当看到或听到“中学政治课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的消息,笔者深感汗颜
排球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中只有世界杯是固定在日本举办。 日本买断了世界杯的举办权和经营权。 要了解这样的“专属”还得回溯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排球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1964年,有着“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在奥运会上封后;1972年,日本男排则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称王。在那个时代,排球是日本的第一运动。日本排球协会根据当时的情况于1977年向国际排联申请将世界杯赛固定在日本举行。
写是英语五项基本技能之一,英语写作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英语写作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课程。英语写作始终伴随着词汇、对话、课文、阅读、语法等语言知识学习展开,它是新课标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具备的技能和基本功,特别是在当今的新课标下更突出了它的地位。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摆在每位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教师们都应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切实把英语写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写,用技巧
[摘 要]想要更有效地链接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让文言文教学起点更准,过度更稳,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交流,更需要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内容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以《杨氏之子》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言文为例,探析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文言文 有效衔接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地、通达地、尽可能完善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它是文言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学生对文言词汇、语法、文言句式等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运用的综合性训练,不仅能够检查、训练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考察的应试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文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从初中文言文学习抓起,及早做好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工作。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
孝感 为干部量身定制移动学习平台  近日,汇集大量精品学习试题的移动学习测试平台——“孝感干部学习测试平台手机版”全新亮相。孝感市各级干部只需拿起手机移动设备,就能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测试。组织部门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制移动学习平台,这在全省尚属首创。“手机学习测试”计划每年推出3000道试题。该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全市1.8万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据悉,日常测试成绩将运用于干部年度考核、提拔重用和单位党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有了兴趣,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知识、寻求真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等自主选课。同时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