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学与当代中国经验”三人谈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_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曾念长语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社会经历了超常速度的城市化进程,“敢叫日夜换新天”,当真是在这个时代里眼见为实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反应器,理应成为这个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在过去二十年,“城市文学”这个说法不时被提起,似乎在提醒当下作家时不我待。可是多年过去了,文坛中人时有质疑,当代文学的主流书写依然走不出“乡土叙事”的经典范式,即便涉及城市题材,也是徒有城市的物质之表,而不见城市的灵魂之里,骨子里还是“乡土文学”,不能真正表达出崭新的时代经验。似乎这样一种定调,也成了当下最让人苦恼的文学事实了。本期专设“城市文学与当代中国经验”这一话题,参与讨论的三位作家、评论家,其写作成长过程恰好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可说是从乡土里来,到城市里去。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却都直指“城市文学”的可能与不可能,以及当代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其实也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深入思考。
  乡土、小镇与城市
  ——中国文学的进阶路径
  刘汀(作家,文学博士)
  百年来,在中国文学领域中,乡土文学蔚为大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是面临启蒙、救亡、改革的严峻历史大问题,还是面对有关个人生活的小问题,乡土文学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中国文学的实践和社会生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乡土文学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最主要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成就。但这一百多年的社会发展,又恰恰是以城市化、全球化为根本趋势的,城市及其所代表的现代生活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种错位中,中国文学的情势此涨而彼消,因乡土文学的强势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与之相对的城市文学却直到21世纪才慢慢走出弱势的境遇。
  尽管在晚清时期,有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文学叙事,已经开始书写具有现代特征的城市文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小说更是风靡一时,形成了现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并影响着中国文学后来的诸多方面,但由于随后的家国之难和新中国成立后对城市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文学风格的压制,更由于中国现代转型中种种复杂的遭遇和真正的现代城市的缺失,城市文学始终处在时断时续的状态,难以得到长足的生长。到了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中国自身的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北京与上海已然成为两个庞大的都市怪物,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逐渐形成,甚至很多原来乡土性浓重的小城镇,也在城市建筑、生活方式等方面缩小了与大城市的距离,城市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
  更重要的当然并不是城市作为一个物质空间的扩张和乡土的逐渐衰退,而是城市化这一进程对中国人生存哲学、生活方式、自我认知的改变,“城市化不再仅仅意味着是人们被吸引到城市、被纳入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过程;它也指与城市的发展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具有的鲜明特征的不断增强;最后,它指人群中明显地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的变化”(路易·沃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城市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对世界、中国、自我的全新想象的基点。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叙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在即时性上与现实生活几乎同步,另一方面还具有可以借助想象重回历史现场的特性,因此有关城市的文学叙事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类型的中国历史。
  在漫长而庞杂的中国文学历史中,对城市的书写虽一直未成主流,却始终有着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前有晚清狭邪小说、新感觉派对大上海的描绘,以及张爱玲所引发的现代生活叙述,后有老舍等对新旧两个北京文学形象的营造,继而是寻根文学里邓友梅、陈建功所追寻的古都风情等等;当然,读者更熟知的是王安忆重塑上海生活的《长恨歌》和王朔基于北京胡同、大院子弟生活而营造的新时代的北京。到21世纪的最初十几年,随着80后和更年轻作家的成长,城市文学俨然已经开始成为文学叙事的主体,这个过程当然伴随着乡土社会的崩塌和乡土文学的逐渐式微。中国文学到了一个“改乡土换城市”的节点,在这一时刻,对中国文学中的城市叙事作一整体性研究,既有必要,亦有价值。在这兴衰之间,又绝非是简单的你替代我,更不仅仅是文学领域内的一次自我生长和更迭,而是关涉到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中国人精神的现代化和日常生活的重新建构等诸多大问题。
  但是我们又必须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城市叙事,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当代,从来不构成一种整体性景观,它总是表现为复杂多变和多面向状态,但借助现代性的理论方法对中国文学城市叙事进行梳理,也会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性。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叙事大体呈现为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两种路向和风格。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谈论中国的城市便只有北京和上海;检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也不难发现,北京和上海在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相互纠葛,已然超出了单纯的城市的意义,而成了两个包含诸多隐喻和内涵的象征物。不管是历史的选择还是人们的阐释,它们并行呈现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同时也当然是两种面对现代世界、构筑现代生活的方式。这两座城市,作为两个巨大的复杂文本,为整个中国提供着阅读漫长现代转型的可能,而这可能性中的一个,正存在于文学叙事之中。在中国文学的历史脉络里,北京敘事和上海叙事也一直是双峰并峙,并时时引发不同观念的斗争,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走向。甚或可以说,作为文学之城的北京和上海,其價值与意义并不亚于作为现实城市的北京与上海。具体到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上,可以说,中国文学城市叙事始终处在北京叙事和上海叙事两种模式的并行中,即便到了新世纪,中国涌现出更多的大型城市及建立在各自城市生活基础上的城市文学,亦不难发现它们与北京或上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北京模式的模仿和变异,要么是上海模式的延续和新生,它们属于第二层级的城市叙事,在根本上是第一层级城市叙事的区域化。
  这是20世纪中国城市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格局,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城市化加快,城市已然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存空间,社会文化的风向标的指向,都受制于城市的风吹草动。这种加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原有的城市更加发达,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城市群落,各个城市也分别挖掘自己的历史资源,试图在跟国际接轨的同时又突出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于农村的城镇化,即一部分农村或具有了一定城市形态的小镇开始了向功能齐备的城市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交通、贸易、金融多个方面,更体现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城市化方面。这两个变化都加剧着城市生活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被纳入到一种趋同的生活模式和体验中,与此相关,有关城市的文学叙事也表现出了相当的一致性。它们当然各有特色,但这种特色已经被一套话语统一起来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转型对于中心城市的依赖,中国城市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嬗变。我们知道,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交織在一起的,西方率先启动了这一进程,大工业生产像是黑洞一般将越来越多的人吸附、聚集到了一起,一种行业启动了另一种行业,一个机遇呼唤着另一个机遇,城市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城市成为历史前行的火车头,成为现代性文明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由西方文明率先建构起来的现代城市经验,逐渐取代了文明的多样性,一个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无可逃避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更何况,在中国,城市化运动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主动与这个世界体系相融并、生长、壮大的,那么其速度、程度与深度,都是非常惊人的。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中的统计数字: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近6.66亿,城镇化率49.68%。也就是说,自2010年开始,中国有一半的人口具有了城镇身份。其实,再加上大量的乡村流动人口,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中国已经有一大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中国的性质不再是传统的“乡土中国”,而是一个崭新和陌生的城市中国。
  这些历史大背景当然制约着作家的写作和文学的观念。曾经, “城市文学” 这种命名是基于 “乡土文学”这个概念而对应诞生的, 如今, 我觉得“城市文学”不再仅仅是题材意义上的命名,而是成为一种具有现象学内涵的写作场域。随着城市生活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体生活,城市不再是需要刻意表现的客观事物,而是会自然而然涌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成为主体存在不言自明的地理、文化乃至精神背景。因而,城市是家园、是归宿,不再是怪兽、是流放地,城市在作家的叙事中获得了更多的人性温度,渐具一种生命形态的自足性。同样是写城市病,内在于城市的视角和以往那种立足于传统文明的批评立场相比,不但更为深刻,而且还多了“理解之同情”。这种内在的精神体验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使得文学对于城市的反思建立在非常鲜活的生命体验之上,让城市的精神更有机地进入了文学的表述。
  在当代城市这个场域中,环境和文化的改变,也反映在文学上。一方面是审美范式的转变,涉及语言、叙事与结构的精细实践,整体风格往往呈现出反抒情的、多思辨的、突破常规的异质性,却又不像先锋小说那样成为抽象的叙述实验,而是有着相对扎实的物质背景、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另一方面是主体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告别了田园牧歌式的憧憬与和谐,愈加变得复杂、尖锐与痛楚。
  因此,今天看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像是一次错位的演出。在那个城市化刚刚启动的时代,一种来自于文学上的敏感,外加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流派的涌入,引发了这场运动。但实际上,就艺术与社会的对应关系而言,那时的文本形式与那时的物质条件是难以对应的,反而和当下的物质条件才是匹配的。现代城市的空间是生产的、流动的、消费的、轰鸣的,而在这些喧嚣的表象之下,又有着一套经过精密设计的技术体系。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这个体系吸纳进来,个体在这个理性的秩序之中显得格外无力,生命与时空的关系变得不再像农业文明那样是固定的、情感的、诗意的,而是无根的、游离的、偶在的。从波德莱尔、西美尔到本雅明,他们都是在对城市的体验当中发现了这些现代性的奥秘。先锋艺术的最初起源,便根植于这样的土壤之中。当代中国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仓促地经历着现代性带来的深刻变化。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当代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将变化本身视作一种常态,反而面对静态的、缓慢的事物变得不习惯。巨大的变化对于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形成了一种残酷的撕扯,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波德莱尔、西美尔和本雅明们观察到的景象,这种变化伴随着权力的伤痛、经济的冒险、漫长的迁徙、阶层的流变……个人的体验在时代的巨兽面前,变得格外渺小,也使得很多作家有着欲语还休的状态。
  很多作家便认为,现实的荒诞已经远胜于虚构的荒诞。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从新闻中取材呢?余华从长篇小说《兄弟》到《第七天》就采用这样直接的方式。应该看到,这些光怪陆离的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城市里。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经验的主要表演舞台,甚至都可以这么说,城市文化就是现代性最集中的体现。但是,这些光怪陆离的变化表象是否就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无疑还是需要商榷的。尤其我们要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城市变得越来越符号化,城市空间不仅局限于地理学上的空间,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充满信息符号的虚拟空间。网络、电视、手机、GPS无所不在,将人从狭小封闭的地理空间里解救出来,投入到某种自由无界的心理幻象当中。所以说,我们的现实空间一方面极端有限,一方面又被虚拟符号抽空了真实感,置身在没有具体边际的漂流状态中,这构成了一个现代城市人的基本困境。
  在这种处境下,如果文学再现还是像以往那样摄像机般地罗列外部的环境与人物关系,那么也许意味着一种无效的现实。因为城市的空间充满了不确切的流动性,城市的秘密是看不见的。虚无成为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思想的主题,与城市的“幽暗地带”变得越来越广大息息相关。所以从外部来抓住现代社会的精神特质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其中的核心是:城市不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客体或是客观意象而存在,它与主体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城市当中看不见的晦暗地带,包括上文所说的城市的气质、风格乃至它的欲望与需求,才是滋养写作的源头活水。一个作家应当将城市视为与自己存在、与人类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连通器”,才能写出精神与思想的新高度。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涉及社会结构自上而下的迅速变动与分化,涉及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大规模吸纳与消化,涉及个体尊严与权利的合理表达,涉及科技时代里边个人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的迷茫与失落,涉及人们对一个美好中国的期待与想象……而这一切,都涉及城市以怎样的方式来聚拢与处理这些问题,或是提供处理的契机与平台,因此,我们愈加可以明确,城市文学肯定不能是一种仅仅针对城市的文学,它针对的其实注定是当下浑浊裹挟的总体历史进程。”以城市的立场去反思城市、以城市的立场去理解乡村,也许能让我们更恰当地去把握當下这个变动不居的中国。   让我们再回顾本文开头,神圣为什么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因为很显然,城市并非越大越好,纽约、伦敦、卢森堡、新加坡等城市的人口都不足千万,甚至不足五百万,而曼谷、雅加达及马尼拉等城市的人口多达一千五百万以上,但前者和后者在经济影响力、文化影响力以及科技创造力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创造力与影响力才是决定一座城市的“高度”之关键。所谓“神圣”,不再只关乎宗教,其实它的深层意味是“价值”,提供现代文明的价值内涵并创造新的价值,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的,一座城市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要比建筑设施重要得多,作家的创作理应属于城市灵魂的有机部分,甚至是提供驱动力的那部分。今天的写作假如能够被赋予这样的文化责任,那对于置身于城市的隐秘中反抗虚无的作家来说,也许相当于找到了一块稳当的落脚石。
  在“中国文学”的框架里
  把握“城市经验”
  傅小平(文学评论家)
  谈到中国文学的城市经验,我们该谈些什么?这真不是个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话题。首先需要辨析的是,为何冠以“中国文学”的前缀?记得前年参加过一次會议,我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对当下流行的城乡二元对立思维,并对割裂古今谈“城与乡”提出异议。当时就引来反驳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并不是陈焕生进城,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确实,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做比较不免草率。但观点分歧并不在于曹雪芹时代的乡有别于眼下的乡,而是在于他笔下的城不是现代化都市意义上的城。推而言之,中国古代乃至近代文学里的“城”与那时的“乡”,实际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时的文学谈不上有什么城市经验。照这么说,谈“中国文学的城市经验”,其实只是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城市经验。
  要当真这么看,那无异于我们可以因此得出结论说,城市文学是有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对照才建构起来的概念,只关乎现当代,与古代无关。要再做下延伸便是,中国城市是对照西方文化坐标建构起来的产物,与传统中国无关。这样的结论是不是站得住脚可以另说。我的疑问是,中国城市是否真能与传统中国切割,城市文学是否真就与中国传统文学无关?答案是不能。打個简单的比方吧,中国现代化大都市看着特别光鲜,像是平地起高楼或是完全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但谁能说现代城市的内核,已经完全脱离开乡土中国的深刻影响了?我这么问,是因为我们谈城市经验,归根结底是谈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经验,那城市原住民或从乡下进了城的新城里人,与乡下人会有怎样本质的不同呢?毫无疑问,在生活形态上是会有很多不同,但要说在根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你要深入了解,或许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大不同。乡下人进了城不见得就彻底“洗心革面”了。而眼下资讯发达,年轻的一代无论生活在城里还是乡下,都表现出来更多的趋同性。要再放宽视野,我想中国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农业社会的框架,那么从中国人深层的心理沉淀来看,城市人的外表再城市,骨子里却可能依然深藏着一颗乡村的魂。这些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城与乡作为一个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把握。
  所以,放到中国的语境里,我觉得城市文学主要是一种概念上的界定,很难说有什么纯粹意义上的城市文学,而眼下城市文学失之于单薄,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书写者对“城市文学就该是怎样”的想象和设定。这么说是因为,读眼下很多城市文学作品,常常见到的都是些红男绿女,出入于高档场所,说一口前卫的城市话,做着城里人的体面的工作。但实际的都市生活就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现在的都市白领、都市精英,有不少有乡村生活经验,他们的父母辈,或更早的祖父辈,说不定都是乡村人,更何况就像俗话说的,皇帝都有三门子穷亲戚,你作为城市人,平日里交往的,也不见得都是清一色的都市人吧?你去个菜场都会碰到很多乡下人,但很多作家只是给你看有清一色城市人的城市。所以,很多真实的体验,就以“城市就该是怎样”的名义给缩略了,给删减了。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作品的价值,但这样的描绘和体验,受制于“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的一元论,或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它不够开放,也不够宽广,没能展现丰富混杂的城市经验,它把一些真实的体验给虚化了,把一些复杂的体验给简化了,把一些具象化的体验给寓言化了。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特别赞同引入“中国文学”的框架来讨论城市经验。因为“放宽历史的视界”,把兰陵笑笑生、曹雪芹等古代文人的城市经验,鲁迅、茅盾等现代作家的城市经验,与当下书写者正在进行中的城市经验贯通起来,或许会让我们对城市文学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象,并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这么说是因为这样一种贯通,对当下城市书写如何从同质化、模式化的窘境中突围而出或许会有启发。另外,西方城市书写的经验当然要吸收、转化,但要只是步其后尘,便难有创新,更谈不上什么超越。而要多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的维度,我们得以从传统中吸取资源,或许会催生城市书写的中国式创新。当然具体到写作,我觉得要写出独特的城市经验,还有赖于我们对谁在体验城市、该怎样体验城市、获得的又是何种城市经验等,要有清醒的认识。
  说到谁在体验城市,更像是个伪命题。我们不说也知道,就文学而言,我们能看到的城市经验,自然是众多写作者诉诸文字的体验。问题在于是哪些写作者提供了我们看到的经验。就我有限的了解,相对成气候的城市文学书写者多是专业作家、文科毕业生、杂志编辑,还有文学爱好者等。应该说,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城市经验,但不能不承认,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还是有一定的趋同性,这就不难理解,城市纷繁复杂,不同的写作者呈现出来的城市经验何以有很大的趋同性。相比而言,倒是近年出现的一些行业小说,特别能吸引我们的眼球。因为这些行业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经验。但这样的写作凭借写作者的经验,而一己的经验总有被耗尽的时候,所以缺乏可持续性。而卓越的写作者之所以卓越,就在于他有很强的同化或转化的能力,能突破行业或个人经验的局限,把各种各样的经验融会贯通,为读者开启一个独一的,又带有整合性的视域。应该说,城市因其本身的五光十色和包罗万象,尤其需要这样的视域。只是,当前的大多数城市文学书写者,缺少这样的穿透性和概括力。
其他文献
执著于“世界肺炎日”的人们正迎“难”而上,以各种方式敦促联合国尽早地在世界艾滋病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寥寥五六个涉及健康医疗的纪念日中再添上一个新的公共卫生日。    11月2日,此时此刻提起这个半年后的日子,大概普通人都不会有闲心关注那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多年来他们一直为这个日子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奔忙着。这些人包括医生、科学家、药物研发生产机构、相关组织的工作人
湿热敷法最常用的有药包热敷法和药液热敷法两种。药包热敷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药物在锅内煮热,用30厘米x30厘米的棉布或纱布2~4块,将药包好;再让病人取适宜的舒适体位,暴露患病部位,将药包趁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药液湿热敷法:先取已配好的中药加水煎40分钟左右,去渣存汁;再取2—4块纱布,浸泡于药液内,待纱布充分浸透药液后,捞出,挤出多余的药液,热敷患处。注意将纱布分成两部分
一  那天,跟妻子回娘家,一走进庭院,唐一航就发现庭院里多出两个小孩,陌生的小孩,而且还有很多小孩的用品、玩具,扔得东一件西一件,小孩的衣服也像万国旗在风中恣意飘扬。本来就非常杂芜的庭院更显凌乱了,当然,不能嫌庭院杂乱,只能说花草树木长得茂盛葳蕤,因为这是他老丈人的杰作,呕心沥血的杰作,一表扬他,他就高兴得什么都想摘下来送你,一声不是,他立马翻脸。退休后的老爷子过起归于田园的生活,一块巴掌大的地儿
空中坦克——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是一种广泛装备的现代化兵器。大部分国家选择把它编列在陆军航空兵中,也有部分编列在海军或空军航空兵内。这种独特的航空装备活动在低空或超低空空域,即在大型防空导弹和雷达装备的盲区内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树梢高度”,同时其也拥有地面平台难以匹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陆地战场上,武装直升机打击目标包括坦克等重型装甲目标、普通机动目标、工事、有生力量、敌军直升机等所有类型,而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虽少,一旦缺乏却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人们平常应注意营养平衡,根据自身情况,多吃一些含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  心脏病与镁 据科学家研究,镁不仅是体内多种酶的辅助因子和激活剂,而且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镁对心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心脏的节律减慢、兴奋性减弱,从而有利于心脏的舒张和休息。另——方面,镁可以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并扩张冠状
2020年是从焦虑开始的,多年以后,人们将会如何看待2020年这个非同寻常的开年之疫?当代文学在未来能否因此产生诸如《鼠疫》这样的文学作品或者《逼近的瘟疫》这样的纪实作品?文学当然需要关切当下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但面对某种历史相似情境的重现,我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恐怕是,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实主义?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指向未来的,具有某种超越写作对象和时代本身局限的能力,从来不会只是回顾历史
梁振英新政百日。“百日维新”遭遇“百日围城”。10月8日,是梁振英上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100天。在这“黄金百日”,梁振英政府团队依“行之正道,稳中求变”政纲理念,宣布五大政策措施和推出七项民生工程。针对政府施政,香港一股极端势力在推动民主过程中,绑架“民主”,令群众运动陷入“围城”心态,一些人占据政府总部广场,压境“围城”,怒火频燃。这股极端势力的作为,大部分香港市民并不认同,如何寻找一条走出迷雾
在希特勒旨在征服苏联的庞大计划中,遥远的北方地区一度被忽略了,而当德国人意识到摩尔曼斯克港的极端重要性并打算拿下那里时,却发现在无情的冻原地带等待着他们的是严酷的打击。行动代号“银狐”  在德军总参谋部为入侵苏联而制订的“巴巴罗萨”行动方案中,最初的打击目标涵盖了苏联欧洲部分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但却遗漏了摩尔曼斯克。直到有人提醒了这处北方港城的价值之后,德国人才匆忙地把摩尔曼斯克也列为“巴巴罗萨”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卢沟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肇始,更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对于这次事件中上窜下跳的日本人,上至侵华日军中的头面人物如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大将、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前后两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和香月清司中将等,下至具体执行人如后来死在太平洋瓜岛的时任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步兵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
中华大地上,到处可以看见“龙”,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龙的旗帜等。你看,这儿还有龙梳子、龙服装、龙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