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创新教育使现在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无从下手,一方面搞创新,一方面要成绩,因此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各地的学校也是紧随其后。尽管如此,上级主管部门年终评定学校的时候,仍是以学生的整体成绩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于是学校评定教师也不敢有什么新鲜。此时的家长们也没闲着,托关系、打电话、道听途说、烧香拜佛……
在一所惩罚教育缺失的学校里,学生们自然成了学校“真正的主人”、“真正的主宰”。这也许无可厚非,可班主任们怕呀!怕学生的成绩上不来、怕学生无所顾忌、怕学生无法教育。
所谓新课改,实质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棵小树要想茁壮成长,光、水、肥沃的土壤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旦来了风暴他们还能茁壮成长吗?那时我们是不是要在他们的身边给点什么支撑呢?
有人说:“一堆圆木,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可用之才,但如果是一堆朽根,能有什么用呢?”也有人说:“即使一堆朽根,也能找出艺术品,能出根雕呀!”
不管是哪种人,都不可免掉一个事实:圆木、朽根都需要用工具修理,才能成为各种“才”。现在这些才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家长需要思考,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思考。
一个人犯了罪就要进监狱接受改造,未成年人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这一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犯人接受改造是对所犯罪行的惩罚,未成年人接受劳教是对所犯罪行的惩罚。其目的就是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再为社会作贡献。惩罚教育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作用,是显易而见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連柯曾经告诫过我们:“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和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既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关爱,更需要教师的“修枝去叶”。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教师一味地宽容和姑息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教育的一大失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新教育路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20世纪追溯到古代私塾时期,试问是否有因教师的惩罚教育而导致学生自绝的事件呢?但在施行新课改的今天,初、高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因教师的惩罚而自杀的现象不可谓不多,这决不是课改的罪过,国民素质才是罪魁祸首。家长如是,某些教育工作者亦如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课改能否真正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家长的综合素质;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人情;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西方长期的传统,尤其是英国,就是政府不参与、不干涉经济活动,就是只管裁决纠纷、法律及收税。政府的情况不一样,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是政府管一切的。在政府管一切这样家长式的管理秩序下,完全是人治的秩序,市场经济的秩序是不可能产生和形成的。从清末民初之后,开始搞市场经济,然后解放之后中断一个时期,现在又开始,怎么继续向前?
如果说一个法治社会,他们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造成这么大的后果?不可能的。所以这一点,就充分说明:在我国那种真正的市场经济的秩序、健康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市场经济成熟的过程,就应该是政府权力逐步受到限制、逐步退出经济领域的过程。事实上,什么地方政府管得少,对经济管得少,那个地方市场经济的秩序就好,就有成效。
市场经济领域是这样,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应该把今天的新课改教育定位为“市场教育”才更为贴切。
所以,我认为一次适时的、有根有据的适度惩罚能胜过几十次耐心的说服教育!
在一所惩罚教育缺失的学校里,学生们自然成了学校“真正的主人”、“真正的主宰”。这也许无可厚非,可班主任们怕呀!怕学生的成绩上不来、怕学生无所顾忌、怕学生无法教育。
所谓新课改,实质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棵小树要想茁壮成长,光、水、肥沃的土壤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旦来了风暴他们还能茁壮成长吗?那时我们是不是要在他们的身边给点什么支撑呢?
有人说:“一堆圆木,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可用之才,但如果是一堆朽根,能有什么用呢?”也有人说:“即使一堆朽根,也能找出艺术品,能出根雕呀!”
不管是哪种人,都不可免掉一个事实:圆木、朽根都需要用工具修理,才能成为各种“才”。现在这些才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家长需要思考,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思考。
一个人犯了罪就要进监狱接受改造,未成年人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这一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犯人接受改造是对所犯罪行的惩罚,未成年人接受劳教是对所犯罪行的惩罚。其目的就是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再为社会作贡献。惩罚教育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作用,是显易而见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連柯曾经告诫过我们:“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和成熟的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既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关爱,更需要教师的“修枝去叶”。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教师一味地宽容和姑息会助长他们的不良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教育的一大失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新教育路怎样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20世纪追溯到古代私塾时期,试问是否有因教师的惩罚教育而导致学生自绝的事件呢?但在施行新课改的今天,初、高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因教师的惩罚而自杀的现象不可谓不多,这决不是课改的罪过,国民素质才是罪魁祸首。家长如是,某些教育工作者亦如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课改能否真正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家长的综合素质;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人情;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西方长期的传统,尤其是英国,就是政府不参与、不干涉经济活动,就是只管裁决纠纷、法律及收税。政府的情况不一样,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是政府管一切的。在政府管一切这样家长式的管理秩序下,完全是人治的秩序,市场经济的秩序是不可能产生和形成的。从清末民初之后,开始搞市场经济,然后解放之后中断一个时期,现在又开始,怎么继续向前?
如果说一个法治社会,他们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造成这么大的后果?不可能的。所以这一点,就充分说明:在我国那种真正的市场经济的秩序、健康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市场经济成熟的过程,就应该是政府权力逐步受到限制、逐步退出经济领域的过程。事实上,什么地方政府管得少,对经济管得少,那个地方市场经济的秩序就好,就有成效。
市场经济领域是这样,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应该把今天的新课改教育定位为“市场教育”才更为贴切。
所以,我认为一次适时的、有根有据的适度惩罚能胜过几十次耐心的说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