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语感训练, 努力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语感,就是语言文字刺激源在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之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叶圣陶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指出,加强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对词汇的感觉力”,还能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感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造成课程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本文认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流程。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训练 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能力是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石,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叶圣陶先生曾经呼吁:语文朗读时要努力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径通幽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并从中得到深切的了解”。笔者认为,语感能力能够充分体现语文综合素养,如情感阅读素养、分析理解能力和感悟领会能力等;对于学生而言,只有首先把握文本的思路、深刻的内涵、优美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才能形成美妙的语感。所以,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需要历经一个千里跬步、江河细流式的厚积薄发过程。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要加强阅读训练,重视语言积累,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高低、快慢和强弱势必要通过长期的多读、熟读、练读才能全面把握。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养心、冶情、练性”之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执教者要多加督促并引导学生对精美诗词、名言佳句、经典名篇等进行广泛的精读、熟读,这样既有助于在训练中感受语感,又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如在朱自清先生《春》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范读,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的音乐配读,让学生从轻柔缓慢的朗读语调中,充分感受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情感基调;从层次停顿之处,充分感受到语断情不断、音停意不停的优美意蕴,从而以有声有色的语调去感染和陶醉他们。除了让学生自己感受之外,教师更要注重阅读技巧的规范引领,如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意的升腾跌宕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地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以《最后一课》为例,朗读时要注重在“散学了”之后停顿一下,用语感来体现对“祖国沦陷”的无限慨叹,以增强感染力。
  二、要加强背诵指导,体验语言韵味,让学生从中积淀语感。
  初中语文教材上有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又有一些整篇文本和精美语段需要学生在学习时朗读成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通过各类手段和教法,努力让学生从遣词造句之中真切地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揣摩文本语言在情感方面的曲意变化,体味语气文脉的起伏与贯通,进而能够充分吸收其魅力精华,在体验语言韵味、朗读成诵之中逐步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对此,教师应当努力淡化烦琐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尽量减少一些重复性练习,注重引领和指导学生吟咏诵读、触发语感。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乐园”的语段为例。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从中初步感受百草园的景象;然后再借助“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组关联句式,提纲挈领地抓住“在整体略写中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在局部详写中从动物写到植物”来精细品读;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童真童趣反复揣摩品味。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在轻快的体验中快速成功背诵,而且能够在语感积淀方面获得相当的收获。
  三、要加强文本挖掘,深化意蕴分析,让学生从中能领悟预感。
  语感是建立在语言内容基础上的综合心理反应。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多下工夫,加强语感分析,深化文本的内涵意蕴,从而使得学生逐步提高语感的领悟能力。首先要体味语境,解读语意。语言如果远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只是一种文字符号而已,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根本意义。因此,对字词语句切不可断章取义、孤立揣摩,而是要把之放到整篇文章中去体会理解。如对《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的理解,乍看似乎“狡猾”一词有着牵强附会甚而用词不当之感,然而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体味,反而感受到这一本属贬义的形容词更有一种机警、聪慧和乖巧的内涵。其次要联系背景,品味语言。文章写作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如果离开写作背景,我们对其深意就很难能够理解和把握,甚而会出现歧义。要想从中寻得正确细腻的语感,则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后要拓展内容,深化语感。在扩展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语感的把握能力。
  四、要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从中强化语感。
  对小学生语感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更要依托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语感是情感下的语言韵律,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扩展自己的经历和阅历,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以此调动生活认知来强化语感。朱自清在《背景》一文中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只有充分调动生活体验,才能让人真切地理解从文本传递的父爱子亲。否则,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只会取得“纸上谈兵”的效果。再如重视文本的抄仿改续来强化语感,口述社会新闻和焦点问题来强化语感,开展辩论交流来强化语感等。通过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够成功地激发语文学习情趣,而且能够在语言转化之后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莲的文章诗句,让他们从看读学练之中进行仿写。通过仿写、改写和续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够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从而形成敏锐、准确和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拟从英语学习者英语课堂阅读焦虑与英语阅读表现与能力的关系进行探索和实证研究,以促进中国英语阅读教学,并为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提供实证数据。  关键词: 地方院校专科英语专业 英语阅读焦虑 英语阅读表现与能力 关系    一、引言  在地方院校专科英语专业学生中,生源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较差,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也成为关注的话题。自从Horwitz(1986)等人外语学习课堂焦虑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已经进入教师认知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根据新课程标准、专家报告,以及对新教材、新教法的实践摸索,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有新的理解: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作者就此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新课程 变式教学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
摘 要: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根据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要求,作者通过实践活动,采用引发式提问、疏导式提问、探究式提问、追问式提问的不同方式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提出了在设置问题和提问过程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 有效提问 英语阅读教学 无限思维  一、引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提问的过程是由教师
摘 要: 乙醇这节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文对这一节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教学 方法研究 乙醇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乙醇是日常
摘 要: 作者提出在生物教学中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课堂设计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倡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摘 要: 细节描写教学是解决学生有话不知道怎样说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善于借鉴、积极交流的过程。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细节描写 观察 借鉴 交流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无话可说,一是有话不知道怎样说。其实前一个问题未必十分突出。每个人的记忆仓库里都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这里有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对世
摘 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作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开拓识字渠道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乐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让学生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识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基本环节,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各科基础知识的起点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该作品从问世以来一直散发着经久不变的感人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来自人间最朴实的情感,来自朱自清笔下最无华的语言,字字蕴涵着父子之间的真情,既吐露着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又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细品全文,文中“一个暗笑”、“二处细节描写”、“三件事情”、“四次流泪”、“五句话”,传达的是道不清说不尽的深厚情感。  一、“一个暗笑”,既悔又责  当父亲送“我”过
摘要: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关键词: 苏童 家族小说 家族悲剧 意象化写作  苏童作为一名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作家,在20多年的写
摘 要: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在小学和中学教育阶段司空见惯的课堂场景。但是,这种问与答的方式却渐渐退出了大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问答方式,即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指定学生回答。但是作者认为学生对举手的体验,是融于课堂文化氛围中的,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是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这种举动不管在哪个教育阶段,对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以培养学生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