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及成穗特性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了春性小麦扬麦16号分蘖、成穗特性与基本苗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的总叶片数随基本苗减少而增多。在45~135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主茎的出叶速度不受基本苗多少影响,基本苗大于135万株/hm2,主茎的出叶速度加快。基本苗越少,分蘖期持续时间越长,分蘖率越高,且滞增叶龄期推迟,超同伸现象越明显。群体穗群组成中,分蘖穗所占的比例随基本苗增多而减少,基本苗越少,单株成穗率越高,低级蘖位分蘖的成穗率增高。基本苗还对穗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小麦;基本苗;分蘖;成穗特性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168-02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多年来,许多小麦栽培学家提出多种夺取小麦高产的途径,也有过高产的记录,但多数由于高而不稳或稳而不高而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凌启鸿等人提出了适当降低基本苗,培育健壮个体,提高物质积累,依靠分蘖成穗,夺取高产的“小、壮、高”栽培途径,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现有的耕作制度和生态条件下,小麦单产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确立小麦稳定高产栽培的新途径,实现单产水平的新突破,已成为小麦栽培、生理学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对小麦的叶片出生、分蘖超同伸规律及成穗特性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小麦叶片、分蘖的发生、生长依环境变化的特点,为小麦稳定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于2006~2007年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进行,供试品种为扬麦16号。播种期为10月10日,基本苗设置45万株/hm2、90万株/hm2、135万株/hm2、180万株/hm2 4个水平,小区面积73.37m2,重复2次。出苗后,以小区为单位选长势、长相一致的麦苗进行定点,每处理选定3个样点,每点选10株麦苗定期进行叶片和分蘖出生的标记追踪。成熟期考察穗部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小麦的叶片出生特性
  2.1.1主茎总叶片数。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群体条件下,一生的主茎总叶片数有一定的变化幅度,本试验条件下,扬麦16号10月10日播种,45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小麦主茎总叶片数13张;基本苗在90~135万株/hm2范围内主茎总叶片数为12张;基本苗180万株/hm2以上时主茎总叶片数为11张。
  2.1.2出叶速度。不同群体条件下生育前期主茎的出叶速度基本相同,基部叶出生速度较快,前后2张叶片的出生重叠现象明显,此阶段的温光条件较好,个体生长量较小,群体与个体矛盾不突出,关系比较协调。以后随着个体生长量增加,至冬前分蘖高峰期,不同群体之间主茎的出叶速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45~135万株/hm2基本苗,出叶速度的差异尚不明显。180万株/hm2基本苗,则出叶速度加快。基本苗较多,群体和个体之间矛盾激化,致使个体素质下降,叶片相对较短,其出叶周期缩短,出叶速度相对加快。
  不同群体间分蘖(指一级分蘖)的出叶速度差异明显,随着基本苗的减少,分蘖出叶速度的超母茎现象就越明显,基本苗180万株/hm2以上时,母茎与分蘖的叶片出生基本保持n-3的关系。
  2.2小麦的分蘖特性
  2.2.1分蘖的出生率。不同基本苗的群体分蘖期的时期不同,基本苗少,分蘖期长,反之则短。本试验结果表明,冬前、越冬期和冬后分蘖出生的比例,45万株/hm2基本苗分别为46.1%、42.6%和11.3%;90万株/hm2基本苗分别为55.1%、33.3%和11.6%;135万株/hm2基本苗冬前分蘖占78.4%,越冬期分蘖占21.6%,返青后分蘖不再出现。180万株/hm2基本苗的分蘖基本上都在冬前发生。
  群体起点大小不但影响分蘖期的长短,而且对分蘖的出生率(指实际出生的分蘖数除以生理拔节期的理论分蘖数)也有显著影响(表1)。表1结果还表明,基本苗多少对高叶位分蘖的影响尤为明显。
  
  2.2.2分蘖的滞增叶龄期。基本苗不同,分蘖的滞增叶龄期出现时间不同。45万株/hm2、90万株/hm2、135万株/hm2和180万株/hm2基本苗,分蘖出生的滞增叶龄分别为5.8叶、5.3叶、4.7叶和4.1叶。随着基本苗增加,分蘖的滞增叶龄期依次提前约0.5个叶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本苗的增多,群体对个体的制约作用增大,发生制约的时间亦提前。
  2.2.3分蘖与母茎的同伸关系。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龄存在一定的同伸关系,一般表现为n-3。不同的播期和基本苗条件下,这种同伸关系会有一些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基本苗处理,主茎与基位蘖如芽鞘分蘖及第1叶位分蘖的发生大体上保持n-3的关系;第2叶位的分蘖一般比n-3的关系超前0.5~1.0叶;第3叶位及以后分蘖的发生,随基本苗的减少超同伸现象越明显。45万株/hm2基本苗处理分蘖的发生与主茎叶龄同伸关系为n-2.1,90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基本苗处理分别为n-2.3和n-2.6,180万株/hm2基本苗处理保持n-3的关系。二、三级分蘖的发生与母茎叶龄的同伸关系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
  2.3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
  2.3.1群体穗群组成。小麦不同基本苗处理其穗群的组成有较大的变化。以主茎、一级、二级分蘖穗在穗群中所占的比例为分析指标,45万株/hm2、90万株/hm2、135万株/hm2、180万株/hm2基本苗分别为1∶4∶5、1∶3∶2、1∶3∶0.2和1∶2∶0。说明在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其穗群组成主要以分蘖穗为主,随着基本苗的增加,穗群中分蘖穗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
  2.3.2基本苗对单株成穗数的影响。基本苗与单株成穗数密切相关。本试验设置的基本苗范围内,基本苗越少,单株成穗数越多。45万株/hm2基本苗的单株成穗数变幅为4~10个,平均为7.7个;90万株/hm2基本苗的单株成穗数变幅为4~6个,平均4.5个;135万株/hm2基本苗的单株成穗数变幅为3~5个,平均3.7个;180万株/hm2基本苗的单株成穗数变幅为1~3个,平均2.7个。
  2.3.3决定分蘖成穗的因素。分蘖最终能否成穗受该分蘖发生的蘖位及总叶片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分蘖发生时间来分析,各基本苗处理均以冬前分蘖成穗为主,但基本苗的多少对冬前分蘖的成穗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基本苗越多,成穗率越低。45万株/hm2、90万株/hm2、135万株/hm2和180万株/hm2基本苗,其冬前分蘖的成穗率分别为83%、68%、55%和47.1%。越冬期间发生的分蘖一般成穗率很低,即使在45万株/hm2基本苗条件下,其成穗率也只有4.1%。90万株/hm2以上基本苗的处理,冬期分蘖一般不能成穗。越冬以后的分蘖基本上都不能成穗。
  决定分蘖成穗的另一个因素是该分蘖最后的总叶片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多,对成穗分蘖的总叶片数要求也越高。45万株/hm2基本苗条件下,有效分蘖的总叶片数至少为6叶;90万株/hm2基本苗条件下,有效分蘖总叶片数至少为7叶;135万株/hm2基本苗条件下,有效分蘖的总叶片数至少为8叶,180万株/hm2基本苗条件下,分蘖总叶片数要达到8叶以上时才能成穗。
  2.3.4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由表2可知,45~180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随着基本苗的增多,一级分蘖的成穗率不断下降,分蘖成穗的蘖位下降。45~90万株/hm2基本苗,分蘖可成穗的最高叶位是5叶位分蘖,135万株/hm2和180万株/hm2基本苗的分蘖可成穗的最高叶位是4叶位分蘖。二级分蘖的成穗率随基本苗的增多不断下降,当基本苗为180万株/hm2时,二级分蘖基本上不能成穗,在较低基本苗情况下,二级分蘖的成穗与其母茎在主茎上的位置有关。试验结果表明,主茎2叶位蘖上出生的二级分蘖成穗率高于其他一级分蘖上出生的二级分蘖。45万株/hm2基本苗处理的可以成穗的二级分蘖为Ⅰa、Ⅰ1和Ⅱa、Ⅱ1、Ⅱ2、Ⅲa、Ⅲ1(注:Ⅰ、Ⅱ、Ⅲ表示主茎叶位,1、2表示分蘖叶位,a为芽鞘)。随着蘖位的提高,成穗率下降。而90万株/hm2基本苗处理可以成穗的二级分蘖为Ⅱa、Ⅰ1;135万株/hm2基本苗处理可以成穗的二级分蘖只有Ⅱa。
  
  3结论与讨论
  3.1大幅度降低基本苗是提高小麦群、个体质量的基本途径
  稀播条件下,空间条件优越,个体得到充分的发育,分蘖期提早,有效分蘖持续期延长。并伴生超同伸现象,各级分蘖的素质得以提高。中期由于个体与群体之间尚处于较为协调的状态,群体的通风透光好,为主茎及分蘖的高光合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无效分蘖的比例大为减少,从而提高了个体与群体的分蘖成穗率,为稀播条件下达到高产所需的穗数奠定了基础。
  3.2稀播是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基础
  在稀播条件下,群体起点小,中后期群体和个体的发育比较协调,群体叶层配制合理,叶片寿命长,透光性能好,有较多的叶片处于光补偿点以上光强中,为群体的高光合积累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3.3稀播有利于发挥小麦库容的潜力
  稀播小麦群体的穗数指标适当降低,总库容量却能显著提高。稀播促进了穗部性状的改善,小穗的分化排数比常规麦多1~3排,而且结实小穗数增加,退化和不实小穗数减少,以致每穗粒数有较大幅度提高,千粒重也有一定提高,从而发挥了小麦库容的潜力。
  
  4参考文献
  [1] 余松烈.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胡德超,郑俊智.“扬麦158”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9(2):51.
其他文献
摘要以丰源A不育系为研究材料,2004~2005年对其繁殖过程中九二○的施用技术进行了系列探讨,提出了九二○使用效果的监测方法及其使用方式和使用剂量的调控技术,为提高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异交结实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丰源A;九二○;测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067-02    在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中,通过赤霉素九二○的使用,解除
摘要: 为实现丰县养羊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丰县养羊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养羊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苏丰县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86-02    丰县是全国著名的山绵羊主产区之一,早在1978年就被命名为“全国青山羊生产基地县”,1983年被列为“全国出口山羊板皮生产基
摘要 对瑞杂816在盐城地区的适应性进行分析,阐述该品种在盐城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确定合理密度、科学施肥、及时整枝打顶、合理化调、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该品种在盐城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瑞杂816;适应性分析;栽培技术;盐城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62.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6-0140-01    棉花
摘要 对谷子新品种朝谷14号的选育来源、产量性状、抗逆性、米质等诸多优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谷子产区的生产实际探讨该品种今后的开发应用潜力,以期推动这一新品种的推广。  关键词 谷子;优良特点;应用潜力  中图分类号S5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58-01    辽西地区丘陵山坡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50mm,降水高峰期集中在7、8
摘要研究了油果实在室温、(8±1)℃和(3±1)℃贮藏温度下呼吸强度、乙烯生物合成、脂氧合酶活性、果实硬度和乙醇含量等变化特点,分析了它们与油耐贮性的关系,并探求油果实最佳冷藏温度,结果表明:在3个贮藏温度下,油果实呼吸速率呈双峰型,而内源乙烯释放速率主要表现出单个大高峰,其与第2次呼吸跃变峰和ACC氧化酶活性高峰在发生时间上几乎具有同步性,而LOX活性峰与ACC含量积累峰具有协同性,并发生在乙烯
摘 要 婚姻法就夫妻财产归属设定了法定共同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由于受家庭经济水平和夫妻双方依存度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接受法定共同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实行的比例较低。但随着家庭财产积累、社会分工精细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夫妻双方的依存度减弱,围绕着夫妻财产的归属和处分引发了较多矛盾, 特别是在离婚纠纷和借贷纠纷中,共同财产制的不足逐渐显露。约定财产制在充分尊重夫妻双方合议的基础上,将纠纷处理依据前置,在
关键词 暴力袭警 妨害公务罪 《刑法修正案(九)》 适用性  作者简介:孙茂,安徽众豪律师事务所律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刑法实务、民商事法律实务。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105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频频发生妨害警察
摘要 介绍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的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该品种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麦4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3-0157-01    临麦4号是由山东省临沂市农科院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6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通过在我场2年试验示范种
摘要 紫糯1号是一个高产优质,鲜食及加工均佳的糯玉米品种。从整地、隔离种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阐述紫糯1号的栽培技术,为广大种植户进行大田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紫糯1号;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235-01    紫糯1号是一个鲜穗产量高,品质好,抗性佳,无论鲜食还是加工都很理想的糯玉
摘要 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 七(4)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对策;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04-01    我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褐飞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