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及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人文关怀在关注个体精神、倡导渗透关爱、构建社会和谐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并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追求人性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在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现象比较普遍。文章就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文关怀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文关怀 现状 分析
  [作者简介]高远(1966- ),女,安徽巢湖人,扬州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江苏扬州225009)刘春蕾(1982- ),女,山东菏泽人,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苏宿迁223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探索研究——人文关怀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B710005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39-02
  
  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崇尚“师道尊严”,重视教师的权威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想显然有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教育理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关注个体精神、倡导渗透关爱”已经成为时代的教育潮流,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人文关怀、实践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高等教育视野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辞》,“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大致指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天文”相对的社会“a人事”,一是与野蛮或蒙昧时代相区别的人类文明。①所谓人文就是指与“人”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在西方,“人文”一词更多强调的是个性解放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人文”一词根本的意义具有一致性,即都以“人”为中心和对象。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在具体内涵上与西方语境中的“人文”一词的含义更为接近,它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关心以及对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尊重,“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它以自身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与目的,开掘与弘扬专门属于人的那些特质,展现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发展目的、发展价值与发展意义,同时又是一种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追求真、善、美和人类自由的精神”。②它还是一种充满爱与情感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种价值取向,表现为对作为个体人的人格、需要的尊重与关切,对作为个体人的自由追求与自我发展的尊重。
  高等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完满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忽视对学生情感、意志、道德品质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不再只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人性陶冶、行为养成和人格塑造。它承认并尊重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思想和丰富情感以及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的人;它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以及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它使得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教育宗旨和根本目的。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蒋永华老师于2002年撰文指出的:“从人的本性的要求,从高等教育方式由灌输教育转变为对话教育,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来看,我们以为,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③
  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人文关怀问题透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育不但要教人知识,更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情趣。大学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发源地,高等教育要饱含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文关怀虽然受到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如高校普遍推行的学分制改革、选课制、弹性学制等措施,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较为普遍。
  1.教学管理中的“无主体”。首先,教育方式灌输多而对话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对话与灌输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这两种教育方式相对应的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高等教育预设了教育者拥有不可置疑的权威,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不能对教育者及其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单向交流,受教育者自身的个性与需要得不到尊重与重视。对话式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尊重学生人格的自主性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课堂上没有不可侵犯的权威,老师不是权威的真理的灌输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只会识记的接受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话式的高等教育充分尊重大学生人格、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目前,在我国高校课堂上普遍存在灌输多对话少的现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维也是固定的。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与自我意识的“产品”,不能称为实现了自我发展的人才。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应该以激发、唤醒、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高等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能动创造性,把僵化的划一性教育变为充满活力的个性化教育。
  其次,专业选择计划多而变通少,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国内高校在专业选择上计划多而变通少,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与所学专业相悖的现象。由于高校都是按专业招生,学生在入学前就要选好自己的专业,但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以及选择专业时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高校为了便于自己最简单的管理,往往限制学生的专业选择,这就无形中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可喜的是,目前一些高校正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在借鉴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推行了课程体制改革,一般是在大学前两年推行不分院系的通识教育,到了大学三年级,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选择专业,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有益尝试。
  2.学生工作中的“无个性”。首先,重强制,轻感化。管理是一门艺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好这门艺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罗森塔尔效应”认为,当受教育者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期待时,会迅速促进受教育者更自信与更自强,从而使自身获得进步。如果要想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教育者就应尽量避免一味的批评和压制,注重对人的精神感化,体现人文关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管理者往往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不尊重学生人格,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时常以老师的身份、制度的名义、奖惩等简单的工作方式做学生工作,这样的学生工作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使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治标不治本。
  其次,重共性,轻个性。在集体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学生工作过于强调管理的整齐划一,否定或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个体的独立价值,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工作中,以“学生不出事”为考核标准,处处以规章制度限制、约束学生的自由,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相同规格的没有自己思想的“教育产品”,最终无法达到学生自我实现的目的。
  最后,重管理,轻服务。在开展学生工作中,要做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果只是一味对学生进行制度管理与说教,学生工作就会失去其自身的魅力,也背离了学生工作的初衷。因此,学生工作者要转变管理观念,以人文关怀为基本出发点,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服务者,而不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合理需求要尽量满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三、高等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构想
  注重人性化管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在其中各个层面的融入与渗透,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建立工作模型等视角,不断把握高等教育的目标内涵,促进高校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选准高等教育的目标内涵。“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师生、尊重师生和依靠师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核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如出一辙。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它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维护人的尊严,发掘人的潜能。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要求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以学生为本,注意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受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目标。
  2.贯穿“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参与者彼此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过程,更是对高校教育渗透人文关怀理念的必然体现。教学中开展平等对话,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理上的交融,也是真正能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因此,教师应注意打破以往应试教育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枯燥单调的课堂变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灵感的“情感盛宴”,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自由和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贯穿“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是不断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策略。
  3.构建“自主管理”的工作模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自主管理是指以各种智力群体为基础,赋予智力主体充分的自主决策权、管理权,鼓励智力个体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一种参与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④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自主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文关怀理念的内在特质。因此,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固然承担着组织、指导、管理的责任,但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不可忽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参加者。学生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生工作的具体过程中,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目的。构建“自主管理”的工作模型,是不断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李山林,华婷.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4):122.
  ②唐亚豪.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关怀原则[J].理论探索,2005(5):71.
  ③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24.
  ④史维峰,任远,吕永波,等.虚拟智力资源共享系统激励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6):82.
其他文献
济宁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区域融合部、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地带,是连接华东与华北、中原与沿海的重要枢纽。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及上级行业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国家不断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到基层创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适时推出农村学校教
渔业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实践证明不能过度开发。本文以单种群渔业资源作为对象,研究其在人为捕捞情况下,如何使捕捞量最大或经济效益最优的问题。这在现实的渔业生产和管理
[摘要]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黄炎培平民化职教理念对职业教育从城市向农村转移,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平民化 农民培训  [作者简介]毛尚华(1965- ),男,湖南津市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湖南 长沙 4
哲学素养的培养是提高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关键问题,文章在对哲学素养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培养途径之一——高职概论课的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发现在改革中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