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永康教授的许多语文教学思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思想中的精华。比如“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就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从刘教授这些教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读刘教授语文教学思想后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刘永康;语文教学思想;实践运用
一、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刘永康教授有一句金玉良言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性评价的教学思想。
激励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是要最能够捕捉最佳教育时机的一种评价。成年人在一些领域需要被赏识,对学生来说,“被赏识的渴望”也绝不亚于成年人。语文教师的一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语言,若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往往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教师通过运用恰当的评价,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①活动激趣法,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等。②竞争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加自主自觉的学习,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③媒体激趣法,利用多媒体,是学生从视觉、听觉去感受语文的美感。④幽默激趣。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比较难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开始厌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语文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语文教师对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评价机制,学生就能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问题。而且不仅在学习方面,在美术、体育、音乐及其他活动方面很多学生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找到自己擅长的强项,并在思想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不仅在这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其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就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
在《刘永康语文教育文选》中,有这样一句话:“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就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实,不仅仅是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教师更应该是这样。这句话说明了语文教师,作为“杂家”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专家”,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笔者在讲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一般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等专业知识,是需要教师加强的。
教师要做个“杂家”,做个全能冠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真正教给学生在信息海洋遨游的本领。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科,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先导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文化判断能力。语文教师文化判断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同样有赖于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跨学科能力,由此才能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些教学方法那则可能仍在教学的最低境界,当学习了某种教育理论并实践它时,便达到了一种更高的教学境界,
鉴于此语文老师必然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多接触优秀的书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作底色,需要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蕴,需要博杂的知识信息作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征服学生,才能洞悉学生的心灵,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必要的安抚与激励。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从心底深处佩服,从而让学生亲近自己、靠近自己、喜欢上自己。笔者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苏轼对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时,就曾经做过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准备。
三、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的素质。”新课标更注重了学习对人的提升功能。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知识、能力、方法与习惯、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以语文知识、生活体验、情感态度、文化品位为基础,以思想观念、思维品质、方法与习惯、审美情趣为指导,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 语文素养是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作为系统,每个要素都很重要。必须重视每一个要素,而且各要素应相互浸润、相互营养,才能提高语文素养这个系统整体的质量。—个人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不能叫语文素养好,否则,百科全书理应成为素养最高者。
综上所述,广大语文教师要从刘永康教授的教学思想中我们能够看出语文教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一名优秀的教师,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人。真正能对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从众多的个体读、说、写的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理论。通过教师适当的课堂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成为一名熟谙教学规律的、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导师”。
关键词:刘永康;语文教学思想;实践运用
一、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刘永康教授有一句金玉良言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性评价的教学思想。
激励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是要最能够捕捉最佳教育时机的一种评价。成年人在一些领域需要被赏识,对学生来说,“被赏识的渴望”也绝不亚于成年人。语文教师的一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语言,若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往往是学生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教师通过运用恰当的评价,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①活动激趣法,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等。②竞争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加自主自觉的学习,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③媒体激趣法,利用多媒体,是学生从视觉、听觉去感受语文的美感。④幽默激趣。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比较难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开始厌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语文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语文教师对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评价机制,学生就能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有价值问题。而且不仅在学习方面,在美术、体育、音乐及其他活动方面很多学生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找到自己擅长的强项,并在思想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不仅在这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其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就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
在《刘永康语文教育文选》中,有这样一句话:“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就必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实,不仅仅是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师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教师更应该是这样。这句话说明了语文教师,作为“杂家”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专家”,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笔者在讲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一般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等专业知识,是需要教师加强的。
教师要做个“杂家”,做个全能冠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真正教给学生在信息海洋遨游的本领。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科,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先导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文化判断能力。语文教师文化判断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同样有赖于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跨学科能力,由此才能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些教学方法那则可能仍在教学的最低境界,当学习了某种教育理论并实践它时,便达到了一种更高的教学境界,
鉴于此语文老师必然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多接触优秀的书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作底色,需要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作底蕴,需要博杂的知识信息作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征服学生,才能洞悉学生的心灵,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必要的安抚与激励。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从心底深处佩服,从而让学生亲近自己、靠近自己、喜欢上自己。笔者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苏轼对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时,就曾经做过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准备。
三、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的素质。”新课标更注重了学习对人的提升功能。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知识、能力、方法与习惯、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以语文知识、生活体验、情感态度、文化品位为基础,以思想观念、思维品质、方法与习惯、审美情趣为指导,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 语文素养是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作为系统,每个要素都很重要。必须重视每一个要素,而且各要素应相互浸润、相互营养,才能提高语文素养这个系统整体的质量。—个人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不能叫语文素养好,否则,百科全书理应成为素养最高者。
综上所述,广大语文教师要从刘永康教授的教学思想中我们能够看出语文教学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一名优秀的教师,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人。真正能对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从众多的个体读、说、写的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理论。通过教师适当的课堂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成为一名熟谙教学规律的、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