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校园文化融入在地人文关怀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化的校园要融入在地元素与生活美学,努力营造开放无围墙的安全绿建筑校园,设计多样化的探索式学习空间,与大自然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计学习活动,使学校兼具言教、身教、境教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建筑;在地;绿建筑;无围墙安全校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16-03
  一、前言
  2013年1月,来自大陆的30余位小学老师来到台湾台南红瓦厝小学参访,入眼的是优雅、美观、兼具古朴与现代感的建筑物。颠覆传统的校园建筑造型,展现出丰富的空间表情及语汇,充满建筑美学的艺术,频频唤醒空间的性灵,置身其中,可以感觉在与一栋有生命的建筑对话。红瓦厝小学利用生态工法构成透水性佳的硬铺面,将雨水回收再利用,让中水再回收用以浇灌校园植物。大量使用木质与铁制建材,墙面采用耐候性涂料,不贴磁砖,减少地球的负担。去掉制式围墙,使无围墙绿篱穿透出一种亲和力,就像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共同形塑了一所会呼吸的有机绿建筑校园。
  现代教育不只重视言教、身教,更重视境教。不只强调正式课程,更强调非正式之潜在课程。不只要求教师努力教学,更要求提供学生同侪互动的机会。所以学校校园除了有传统的教室,更须提供多样的校舍、校园、运动场、附属设施等学习空间,以丰富人文关怀,增加探索学习的场域,让儿童能在校园中彼此学习,互动探索。孩童喜欢享受校园游戏的乐趣,喜欢到图书馆去寻求伙伴,彼此间就有了相同的兴趣与共同的价值观,这些都是现代化友善校园文化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与功能。
  二、学校规划融入在地、人文与美学
  将小区资源与在地(“在地”,即本地,本土,土生土长的意思——编者注)特色融入课程,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生长的环境与文化特色。所以,学校在规划上不仅定位于学习中心,更应成为小区的文化集结中心,带动小区文化水平的提升,让学校与小区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红瓦厝是台南市归仁区旧地名,地名由来有二说,其一,漳泉移民于此垦聚,屋顶多盖红瓦而得名;其二,早年此地陈、李两姓设有瓦窑,销售台南府城,居民也多建红砖红瓦之厝,故名红瓦厝小学。学校规划之初,透过参与式规划设计,与小区居民充分沟通,以创造出最合乎居民与学童期待、最人性化的校园空间。红瓦厝小学不只是一所新学校,更负有传承地方精神与文化的使命,因此在建校过程中,除了不断邀集地方人士充分参与,还透过学校命名、认捐梅园、植希望树、砖瓦祈福、小区建校座谈及小区日活动等方式,唤起小区居民的认同与支持,共筑一所理想的小区学校。
  台湾校园内资源对小区开放,透过校园整体配置来安排提供安定的教学区,无形中界定了小区人士的边界,而不至于干扰学童的上课活动。下课后,学校校园对小区开放使用,作为小区居民运动休闲的空间。
  现代化校园的建筑规划,融入了生活美学,兼具传统与创新、古朴浪漫的建筑氛围。建筑主体以清水红砖、白墙、红瓦象征在地精神,为学生提供了美的视觉享受,让红瓦厝的孩子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长期耳濡目染以培养对美的鉴赏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进而达至能品味到生活中凡事皆美的境界。
  三、开放无围墙的安全校园
  台湾之小学校园,大多数为无围墙之校园,利用人行道树、透空绿篱、花架植栽等代替传统围墙,作为学校屏障与校园界限。校园四周有环绕之人行步道,供师生、小区民众散步慢跑。校园内部遍植树木,绿草如茵,像一座公园。放学之后及假日,小区民众扶老携幼在此散步、慢跑、打球、放风筝、溜滑梯……更常有新人来此取景拍摄结婚照,真正达成学校小区化、公园化的理念。
  红瓦厝小学紧邻小区文化中心演艺厅、展览厅、国际会议厅、体育公园、游泳池等公共设施,这些都可作为校园整体之教学资源。无围墙的校园设计,不仅能达成资源共享之目标,更可促进学校与小区的良性互动——良好的小区互动本身就是开放校园的第一道防护线。
  由于学校校园面向小区开放且无围墙,因此在规划设计上,必须建构校园安全体系。除了良好的小区互动外,还利用人行道路树整理、透空绿篱、花架植栽等代替传统围墙,作为学校屏障与校园界线。将厕所建置于建筑物中央,而不是置于角落,更能保护学生安全;上课时间为防止外人进入,以监视录像器辅助监控。让校园中有角落,但不会形成死角,开放校园亦兼具建构安全校园策略。
  除了防止外来犯罪入侵而建构的校园安全体系外,学校针对学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还注意加强校园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例如,对清洁工作攀爬窗户的危险遮阳板或前后走廊加以特别设计,以预防学生跌落;为避免冲撞的危险,设计地板止滑材质,设计防坠栏杆扶手,或加大楼梯口缓冲距离等。
  四、探索式的学习空间设计
  传统的学习空间设计以老师的“教”为主,现代化的学习空间设计则应调整为以学生“学”为主的架构,以发挥学生创造性与探索性的学习能力。学校是儿童的第二个家,现代化校园必须提供多样空间,以满足儿童探索、学习、社交及安全依附之需求。
  红瓦厝小学为建立弹性、多元化且涵盖室内外环境的学习空间,在教室的设计上有别于方方正正的传统,利用窗户下方位置设置书包与器具放置柜;设置教师角,老师有专用的L型导师桌来准备教材、与学生谈心;设置班级图书角,铺设温馨的木地板以方便学生看书、下棋、休憩。每间教室还有专属的后阳台和洗手台,班班都配置了教学投影机及布幕,方便老师教学。走廊的设计特别宽敞,厕所很有后现代感,各种管线外露并漆上鲜艳的橘色。特别设计的许多半户外空间,为老师进行弹性教学及学生表演提供了场地。学校校园空间真正从老师以“教”为主的架构,调整为学生以“学”为主的架构,真正体现了新校园的学习空间精神,诱发探索式的学习行为。
  五、与大自然结合的绿建筑小学
  台湾推行校园绿建筑,红瓦厝小学的校舍建筑具有省水、节能、生物多样化、绿化、基地保水、二氧化碳减量、废弃物减量、污水垃圾处理、室内健康环境等九大指标皆符合绿建筑的标准。校园中特意保留大面积的草地,从大门就可见到一片绿意,北侧校园更是一大片绿意盎然的草原,中庭亦是花木扶疏,充满着多样性的植物及小动物、小昆虫。校园地面设计以原生植栽、生态沟、生态池、透水铺面建立完整的生态体系。   校舍建筑除了主要结构体为R.C.构造(即钢筋混凝土构造——编者注)外,次层级构造多利用自然、可再利用之建材,如木材、清水砖或钢骨。外墙减少使用磁砖,多使用涂料,以减少资源之浪费。施工过程采取环保工法,尽量减少现场环境的污染。
  学校的行政大楼是东西向,普通教室是南北向,运用深挑檐遮阳的特性及外部遮阳设计,同时利用冷空气低进,热空气高出的空气对流理论,在每间教室低处设计气窗让冷空气进入,高处设计排气窗让热空气排出,打开窗户就能享受到微风吹拂的舒适感。利用建筑手法采侧天光,引导自然光线进入室内作为光源,节省用电。顶楼架设太阳能板(如图),提供两间教室的每日用电。
  学校内所有的废水都在中水室内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而雨水则储存在行政大楼地下室内,将雨水净化处理后,利用马达将水抽到顶楼的水塔,提供行政大楼的厕水冲水或是灌溉花木之用,充分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六、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计学习活动
  学校建筑与校舍规划,必须形式跟随功能。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计,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之学习活动。红瓦厝小学的老师,除了平日的正常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生活常规、情绪、学习态度等亦多有关心,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每位老师皆以“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而已”作为教育中心理念。
  学校配合节庆设计各种活动,例如小一迎新活动、教师节奉茶仪式、教学成果发表、感恩音乐会、班亲会、亲职教育专题演讲、庆祝圣诞活动、校庆运动会、惜福市场(二手物品跳蚤市场)、唐诗闯关活动、毕业系列活动等多样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从活动中学习惜福、感恩、爱惜生命、环保、国际观等潜在课程。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家长及小区志工来协助参与,增进了亲、师、生的互动机会。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校园空间设计,成立直笛队、弦乐团、舞蹈团、直排轮曲棍球队、空手道、游泳队、田径队、桌球等社团,为红瓦厝的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学习机会。
  七、结语
  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必须是友善的、人文的,要融入在地元素与生活美学。求新以呈现建筑亮眼新貌,求变以转化建筑功能,求精以强化建物使用,求进以将建筑设施功能化整为零,求绝以节省浪费,求妙以无中生有。努力营造开放无围墙的安全绿建筑校园,设计多样化的探索式学习空间,激励教师士气,鼓励学生同侪互动,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来创造学习活动。如此,新的校园文化将更能兼具言教、身教、境教的功能,开创出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个体经验出发,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以在生活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核心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由我及他的思维逻辑,引领学生涵养生活智慧和共在关系,强调变客为主、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和智慧成长;并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充满童趣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快乐学习,愉悦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实践智慧;革命传统教育  中图分类
摘 要 历史题材的教学一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难题。从经验的获取与建构的视角,以师生对话打通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经验的通道,用设疑探问内化人类历史文化经验,进而在实践探究中重构个体的经验世界,能有效提高历史题材教学的实效。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3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历史题材的内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第一步,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一步,只有兴趣培养起来了,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打基础培养语感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强行对学生进行单词语法的灌输,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很有可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表彰全国优秀班主任,2914名班主任受到了隆重表彰。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国班主任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班主任群体的管理理念和价值标准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美。  爱心·奉献  作家刘心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小说《班主任》,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小说描写了班主任张俊石答应16岁的“小流氓”宋宝琦到自己的班级就读,遭到同事和班干部的反对,张老师却“心怀
摘 要 以学校核心理念引领班级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团队合作,通过建设个性化的班级制度,构建凸显学生个性成长的“和雅”课堂文化,并以成长档案盒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实现师生“和而不同、雅而不凡”之成长。  关 键 词 班级文化建设;个性成长;班级制度;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3  作为中星小学的德育品牌,“和
萬博,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万老师带领的工作室团队承(协)办过各级班主任能力大赛和市、区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并开设有市、区级继续教育课程;首创工作室小组自为发展、师带徒成长共同体、雷霆反馈防拖延症等培训模式。  万老师热爱教书,钟情育人,善以特色文化构建卓越班级。她用细腻而巧妙的爱心和智慧,成为一届又一届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被孩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先后出版《凝眸苏州教育》等教育和文学专著。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我知道,从这个时刻开始,从我在这个院子里,遇上你开始,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已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了近十个年头。每每想到“十年”,就觉得感悟颇多。回眸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雄心壮志,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忱和美好憧憬,辞别了故乡,来到苏州,迈上了我的教育征程。一路走来,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经历了陌生与困惑——成熟与坚定——热爱与幸福的心路历程。  陌生与困惑:路在何方  迈出大学校门后, 23岁的我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期待已久的教育事业中去。  教学
众所周知,新疆是多民族“大杂居”与少数民族“大聚居”地区,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差异极大。按照国家部署,新疆8999所学校大多采用民汉合校办学模式,有的是双民合校,有的甚至是三民合校。如何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履行文化传播和教育维稳的双重使命便成为民汉合校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新疆四师七十六团中学尝试以“和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和文化”——在反思冲突事件
【案例】   “戴强(化名)到学校来了吗?”一天上课时,一个高个子妇女隔着防盗窗,边张望边着急地问我,全然不顾我正在上课。  “没有。”我停下课,“他不是在家吗?”早晨他妈妈打电话说孩子没做作业,“扣”在家中不让出来。  妇女收回环视教室的目光:“他妈妈说了两句,他就跑走了。唉!他妈妈都急死了,到哪儿去了呀?”没等我问个究竟,她又风风火火地走了。“呀!戴强出走了!”全班学生大眼瞪小眼,一片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