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至死等不来女儿的谅解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忠孝不能两全”,大概是指为国操劳者难免会忽略自己的小家。作为国父,孙中山也不例外,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赢得了举国人民的爱戴,却直到去世数十年后,才取得了自己女儿的谅解。
  孙婉,1896年11月12日出生于檀香山,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次女。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孙婉与父亲是同月同日出生的。她出生的时候,父亲正被清政府驻英国伦敦公馆囚禁。
  少年的孙婉缺少父爱,12岁以前,孙婉只与父亲见过两次面,整个童年时光一直跟着母亲住在伯父孙眉家里。时值孙中山为国奔波,新闻里时不时就会报道父亲是坏人,被政府通缉,虽然母亲经常教导女儿正确对待父亲的身份和地位,但在一个刚刚几岁大的孩子心里,与政府作对的人总归不能算是良民,不能算是好人。
  孙婉16岁时,孙中山被迫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把权力交给袁世凯。袁世凯为了收买人心,特批孙中山之子孙科以“勋人子弟”的身份官费赴美留学,孙科去美的同时给妹妹孙婉争取到了加州国立大学的入学资格。
  美国是孙中山的革命摇篮,孙中山早期的革命运动都是在美国进行的,因此在美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众多思想理论的实践者。同盟会的中坚人物宋教仁、黄兴等都在美国为孙中山的救国运动筹备资金并进行人员储备,这其中,王伯秋(1883-1944)曾经风云一时,是宋教仁的左右手,深得黄兴和孙中山的赏识。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孙中山让黄兴安排人照顾孙婉在美国的人身安全和起居,黄兴就想到了王伯秋。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接受了西方新派思想的孙婉与仪表堂堂谈吐不凡的王伯秋竟日久生
  情私定终身。孙中山得知王伯秋早在15岁时就已经在老家与一个名叫李澄湘的女子结婚了之后,坚决抵制一夫多妻的孙中山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当二房的事实,当即拍电报要求孙婉退婚回国,电报中称“新政与新婚必是有冲突的,尤其做小一事,婉儿应该好好反省……益速速回国,把事情办理妥当。”
  对于父亲的做法,孙婉很难接受,尤其自己从小并没有得到多少父爱,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冷冰冰的“伟大人物”,“是属于国家的却不是属于我的,甚至连我的婚姻也要横加阻拦”。
  但在孙中山心中,“革旧式婚姻的命”的信条从未被打破过,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王伯秋不得不与孙婉离婚,带着女儿王蕙和儿子王弘之离开了孙婉。
  甜蜜的初恋和婚姻被父亲一手粉碎,一向与父亲感情淡漠的孙婉更加不能理解父亲。
  虽然与王伯秋离婚,但孙婉心里依然牵挂着这个对她无微不至的好男人。眼见着王伯秋原本作为宋教仁和黄兴的骨干,在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里担当要职,却因为“重婚”一事,一再受到“排挤”,对父兄的成见愈发的深了。
  1969年,已经73岁高龄的孙婉在和女儿聊天时,回忆起当年与王伯秋离婚的往事时,仍然一脸郑重地说:“当年,我对你外祖父是有意见的。”
  1921年,孙婉带着一腔悲怨嫁给了留美法学博士戴恩赛。但据孙婉日记,她当时是拒绝父亲孙中山和哥哥孙科出席自己婚礼的。孙中山得知消息,对着夫人宋庆龄叹息连连,并嘱咐夫人给孙婉写信。宋庆龄在信中说:“你父亲和我很高興,希望你们将会十分幸福,寄给你礼金4000元,或者如你父亲所说,这是你的‘嫁妆’。”而孙婉连信都没有回,对于那4000元的“嫁妆”,则直接转交给母亲卢夫人,发誓不动用父亲一分钱。
  这是婉转的拒收。由此,孙婉与父亲的恩怨,浓得似乎化都化不开了。
  1925年2月孙中山病危,其间孙中山草拟了致苏俄政府遗书,并吩咐宋庆龄把一张自己的照片当作纪念留给不肯见自己最后一面的女儿孙婉。宋庆龄于是遵其嘱托,在照片的正面用中英双语写下:To Grace and EnSai. 送给孙婉和戴恩赛两人。R.S.SUN. BeiPin March 1925. 孙宋庆龄,北平,1925年3月。
  孙中山最后的遗憾不仅是“革命尚未成功”,还应该有着对女儿深深的愧疚吧。
  如果他泉下有知,当会欣慰:这张照片,女儿孙婉保存了85年,这足以证明了一场旷世恩怨之后的原谅和愧疚。2010年11月,孙婉的干女儿、美籍华人司徒倩将这张照片交还给中国政府,并称“这是孙婉女士对她父亲的忏悔”。
  随着年龄的渐长和思想的成熟,孙婉渐渐理解了父亲的隐忍。“哪有亲爹不爱女儿的,只是他国事繁杂,哪里还顾得了家事。而作为男人,他的担当太多,根本没有时间给我解释,而当时的我,也不屑于听到他的任何解释。当我幡悟之时,一切已如黄花逝水。”
  在家庭、亲情和国家民族之间,孙中山的取舍虽然委屈了自己的女儿,却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作为开国之父,孙中山的伟大,一直令人敬仰,其中艰辛之苦,从其与女儿的恩恩怨怨之中,也可小窥一斑吧。
其他文献
2014年,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成为“中纪委推荐干部阅读的56本书 ”之一。2011年,本刊曾刊载《与唐浩明对谈曾国藩》,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时隔3年,本刊有幸获得著名作家唐浩明与欧阳斌(历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围绕《曾国藩》进行的对话文稿,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唐浩明有关创作的思考,也带领我们第一次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为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曾国藩乃至近代湖南,提供了许
《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暗饮,不燃官烛。与此相类,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廉洁,更算不得损公肥私,可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变通一下,迂得可以。  《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
在中國,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的故事妇孺皆知。一般人以为“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考诸历史,“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首创,更不是他的专利。  最早记载设“空城计”是在春秋时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令尹子元带领六百辆战车征伐郑国,进入郑国的桔柣之门,到达大路上的市场,悬挂的门没有放下,有个楚国人说话后退出。楚军令尹子元以为郑国守备力量雄厚,又听说诸侯正在出兵救郑,于是就偷偷在夜里退兵了。
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吃斋”与“吃素”是一回事,因为大家到寺院里吃到的所谓“斋饭”都是素食的。然而,其实“吃斋”与“吃素”是两回事,因为“吃素”简单来说就是不吃一切诸如猪肉、鱼虾等荤菜,而“吃斋”则是佛教的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  “吃斋”其实应该是“持斋”,因为对佛教来说,过午不食为“持斋”,而“持斋”对佛教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每位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戒律。但由于“持”与“吃”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张籍在《寒食日内宴》中这样写道:“廊下御厨
[法新社新加坡8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马来亚、新加坡和婆罗洲的出口每年使这个国家得到成百万的美元。新加坡商人赵李诺(译音) 今天说: 他和中国每年进行200万马来亚币(66万7千美元) 的贸易, 进口缝纫机、自行车和自行车零件,这些东西在马来亚、新加坡和婆罗洲出售。  赵李诺说: 华侨爱国,都买中国货。他又说, 除此以外, 中国货的质量和日本出产的质量一样好。  (1957年3月11日《参考消息》
我怀着无限怀念的心情写下这篇往事。抗战前文化教育最发达的省当推浙江、江苏,但这两省在抗战时期先后都沦陷于日寇之手。这时,文教最发达的省当推曾出现过“曾左彭胡”四大名臣大儒的湖南省。  当时,湖南有75个县和一个省会长沙市。为便于管理,国民政府将其划为11个专署,每一个专署设一个专员及三四个科室。同时,每个公署设立不同专业的公立职业中专一所。此外,还设立了若干公立普通中学和护士学校。  当然,除了这
彩礼是聘娶婚嫁出现后中国传统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彩礼在商周时期属于贵族婚姻制度“六礼”之一,秦汉时期,这种习俗在普通民众中流行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最初,狩猎是生活的重心,婚姻也與此紧密相关,聘礼须用全鹿,后转变为鹿皮。逐渐地,鸟兽成为了聘礼的主要内容。后来,布帛成了聘礼的主角。据《诗经·卫
指腹婚“碰”上个贤能媳  20世纪初尚属清朝末年,湖北天门县的“诗书苑”中,曾传有“天门六才子”这一称号,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名列其中。不过他俩虽为诗文至交,所选的人生道路却不相同。祖父贺公侠曾求学于日本,乃同盟会会员,至“二次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中将参谋长一职。外祖父却似眼光更深远,年轻时代便无意仕途,先诗书耕读,后开馆授学,再兼开酒坊,遂成殷实大户。然而两人却曾相商,今后若生有年龄相
蔡协民(1901—1934),湖南華容县人,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参与创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被派到福建厦门做地下工作,历任福建省委军委书记兼福州市委书记、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等职。1928年4月与妻子曾志(1911—1998,湖南宜章县人。曾任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结婚。在井冈山时期,两人被称为“军中梁祝”。以下是蔡协民与曾志的三子曾春华对父母亲的片断回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