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几个小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h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歌教学中,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 概念 关系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长廊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古典诗歌教学的确是个难题,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一、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2011年版学生用书104页)中有一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10年湖北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揽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悉多,倒添了新悉归去。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以上三道题里分别出现了“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三个概念,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何异同?
  其实,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本不是一个概念。艺术手法是个大概念,应用范围很广,是所有文艺创作中用以达到艺术效果的各种手段的通称,如写作的艺术手法、绘画的艺术手法、雕塑的艺术手法等,它不单单应用于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而表现手法这个概念则相对要小一些。它虽然也用于写作、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方面,但它多用于表现形象和主题。我们常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仁政爱民的主题”,却不可以说“表现了热爱山水、向往田园的思想情感”。情感是抒发的,是表达的。所以说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两个概念不等同。只是在一定背景下,一定环境中,二者归一。
  在以上三题中所指的手法分别是(1)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2)对比(3)对比、衬托。严格说来,“抑”和“扬”是表现形象的方法,“对比”是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方法,而“衬托”则是描写形象的方法,三者也不相同。但描写形象的目的是表现形象,那“衬托”和“抑扬”也就是本家了;“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一方或一面,多用于突出形象,这也算是近亲了。所以以上三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这三道题中是等同的,并不矛盾,也不会造成歧义。但是,如果想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困难了。
  二、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常常遇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术语,并且经常成串地出现。如:
  1.(2011年课标卷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是: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2011年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文学创作中间接抒情的手段,意为借助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情感,而不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已经情绪满腔,只是这种情绪不便于直接表达,诗人便借助对外界景与物的描写来间接地委婉地表达出来。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是先有了一种情绪,而后为表达这种情绪而择取的一种手段,为抒而借。
  触景生情,是指诗文创作之前,作者将要抒发的情绪的由来。景是作者的心境或创作欲望的引发点。诗人原本心绪平静,只因看到了某处极有特色的景或物,便引发了一种特殊的情绪,进而产生了创作欲望和冲动,故曰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先目遇某种景物,而后产生情绪。借景抒情是先有某种情绪而后选取托情之景物。所以说,二者皆为创作前的情景关系。只是有的诗人把这种情景关系直接写进诗作里了,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寓情于景,又称寄情于景、托情于景,这里的“寓”、“托”、“寄”、是同义,是将情绪完全寄托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而不直接抒情。这是借景抒情的目的。一般来说,寓情于景的诗句是不出现直接抒情的词或句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如一首律诗,前三联是寓情于景,而尾联则可能是直抒胸臆。它是诗歌创作中表达方式的选用。因此,就诗歌鉴赏角度看,只要是诗中有景,且景中有情,就是借景抒情了,不必再分是触景,还是借景了,实际上也难分清楚。
  情景交融又称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诗的一种艺术效果。借景抒情是手段,寓情于景是目的,当情与景协调一致时,便是两相交融了。所以,在诗歌鉴赏中会相继出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术语也就很自然了。
  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两者的不同点。两相对比的可以是人,可以是事,亦可以是物。   衬托是描写手法中侧面描写的一种,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面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可以构成衬托关系的两事物须同类。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如:先写甲的好,再写乙的好,乙的好胜过甲,便是以甲衬乙,是正衬关系。反衬则是用甲的不好衬乙的好,以突出乙。反衬的前提是对比修辞格的运用,但有对比却未必有反衬,构成衬托关系的两种事物必须具有形象性。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以渲染的手法写众仙女的嫉妒,烘托出双星的“良夜”。这里形象之间没有对比点,不成反衬。下文的“新欢”与“旧愁”仅是对比,以突出“相逢草草”的悲凄。这里的“新欢”、“旧愁”不具有形象,所以不是反衬。
  渲染,是一种对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特征进多角度地反复描写的手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里的“乍暖还寒”的气候,本来已能表现悲凉的气氛,诗人却又写了“晚来的急风”、“天上飞过的旧时相识的雁”、“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黄花”、“梧桐和点点滴滴的细雨”、“黄昏”等一系列意象,多角度地、反复地表现悲凉的气氛以达到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效果。
  烘托属侧面描写,是通过环境背景的描写来突出表现主体形象的一种方法。这里的环境可是自然环境,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如范成大的《鹊桥仙》。
  渲染和烘托的关系是,渲染是突出事物自身的特点,烘托是突出另一方的特点。所以诗歌阅读中常有“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之说。
  四、比喻象征
  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化具体为抽象,以使诗文表意含蓄婉曲。如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拿“梅”自喻,具体而形象,“我像梅”。从深层意义看,这里的梅象征了诗人清高孤傲的品质。再如李白的《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淅,绿艳恐林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可以说,象征是建立在比喻修辞格的基础之上的,但有比喻却未必有象征。
  以上几个概念极易混淆,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而对于即将上考场的学生来说,只有把有关概念及其关系搞明白,才可能审题准确,答题规范。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歌德在几乎倾其一生精力写就的诗剧《浮士德》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曾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蕴,与歌德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与西方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拟从情节设置、浮士德经历、浮士德思想发展等几方面对此作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浮士德 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被誉为“智慧之书”、“世俗的《圣经》”的《浮士德》,是18世纪末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窦娥和蘩漪都有抗争精神,窦娥的抗争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虽然她们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都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 窦娥 蘩漪     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自我行为的约束,人权就难以理想化地实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
【摘 要】语文教学历来众说纷纭,语文教学大讨论、大争鸣不止一次,但是千篇一律的声音太多,缺少像郭初阳这样的另类声音。不过郭初阳带给语文界震撼的同时,也需要警醒走向另一种偏向。本文以郭初阳教授《珍珠鸟》为例,谈在文本解读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即在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文学的审美趣味,对文学进行爱和美的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解构 美的观照     中学语文这块园地可
【摘 要】地方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是相近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民歌导入,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去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诗经》 表现手法 民歌 比较阅读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
18世纪时,法国作家卢梭写了一部惊世骇俗的自传《忏悔录》,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真诚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卢梭这样的一段话曾让不少人激动不已、感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的面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
【教学设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名篇,笔者上学时学过,工作后也教过多遍,在教研活动时也听过多次。当然,这篇独具魅力的文言文被不同的教师操持讲授过,不乏有创新之处,但更多地是被简单地疏通一下文意就大功告成了。笔者心有不甘,思虑其创新之处。文言文能不能像白话文(现代文)那样来教授?来深挖?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时,大胆尝试利用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结果非常成功。笔者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荣禧堂”集中体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其中的一匾一画一联这些细节最能反映贾家的富贵荣华和煊赫权势。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解读,能深刻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及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贾府 荣禧堂 匾 画 联 荣华  《林黛玉进贾府》用大量笔墨,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典型环境。这里既有宏伟壮观的楼宇建筑,也有巧妙别致的院落布局,还有
【摘 要】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透视祥林嫂苦命的根源;剥下伪道学者华衮,让残害弱苦者认罪;并进而探讨了弱者精神状态和生存途径。  【关键词】鲁迅 《祝福》 鲁四老爷 道学     在那个风雨如磐,国运衰微的年代,肆虐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在诞生了无数个祥林嫂的历史环节处,越发恣意和狂莽,其露现出的骄悍和暴戾叫人凛栗。它是足可以用不露任何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趋势看,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新宠。2011年,全国18套试卷,1个话题作文,7个命题作文,10个新材料作文;2012年,全国17套试卷,已没有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1个,新材料作文16个,只有江苏省依然是材料 命题的形式。2013年,江苏卷也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新材料作文增加了考生审读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这种作文
【摘要】本文结合部分浙派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从“问题引领,注重教育感情管理”“相信学生,重视空白的预设与生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浙派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它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主探究。但是笔者当下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