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歌教学中,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 概念 关系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长廊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古典诗歌教学的确是个难题,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一、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2011年版学生用书104页)中有一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10年湖北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揽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悉多,倒添了新悉归去。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以上三道题里分别出现了“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三个概念,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何异同?
其实,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本不是一个概念。艺术手法是个大概念,应用范围很广,是所有文艺创作中用以达到艺术效果的各种手段的通称,如写作的艺术手法、绘画的艺术手法、雕塑的艺术手法等,它不单单应用于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而表现手法这个概念则相对要小一些。它虽然也用于写作、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方面,但它多用于表现形象和主题。我们常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仁政爱民的主题”,却不可以说“表现了热爱山水、向往田园的思想情感”。情感是抒发的,是表达的。所以说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两个概念不等同。只是在一定背景下,一定环境中,二者归一。
在以上三题中所指的手法分别是(1)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2)对比(3)对比、衬托。严格说来,“抑”和“扬”是表现形象的方法,“对比”是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方法,而“衬托”则是描写形象的方法,三者也不相同。但描写形象的目的是表现形象,那“衬托”和“抑扬”也就是本家了;“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一方或一面,多用于突出形象,这也算是近亲了。所以以上三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这三道题中是等同的,并不矛盾,也不会造成歧义。但是,如果想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困难了。
二、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常常遇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术语,并且经常成串地出现。如:
1.(2011年课标卷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是: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2011年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文学创作中间接抒情的手段,意为借助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情感,而不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已经情绪满腔,只是这种情绪不便于直接表达,诗人便借助对外界景与物的描写来间接地委婉地表达出来。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是先有了一种情绪,而后为表达这种情绪而择取的一种手段,为抒而借。
触景生情,是指诗文创作之前,作者将要抒发的情绪的由来。景是作者的心境或创作欲望的引发点。诗人原本心绪平静,只因看到了某处极有特色的景或物,便引发了一种特殊的情绪,进而产生了创作欲望和冲动,故曰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先目遇某种景物,而后产生情绪。借景抒情是先有某种情绪而后选取托情之景物。所以说,二者皆为创作前的情景关系。只是有的诗人把这种情景关系直接写进诗作里了,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寓情于景,又称寄情于景、托情于景,这里的“寓”、“托”、“寄”、是同义,是将情绪完全寄托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而不直接抒情。这是借景抒情的目的。一般来说,寓情于景的诗句是不出现直接抒情的词或句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如一首律诗,前三联是寓情于景,而尾联则可能是直抒胸臆。它是诗歌创作中表达方式的选用。因此,就诗歌鉴赏角度看,只要是诗中有景,且景中有情,就是借景抒情了,不必再分是触景,还是借景了,实际上也难分清楚。
情景交融又称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诗的一种艺术效果。借景抒情是手段,寓情于景是目的,当情与景协调一致时,便是两相交融了。所以,在诗歌鉴赏中会相继出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术语也就很自然了。
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两者的不同点。两相对比的可以是人,可以是事,亦可以是物。 衬托是描写手法中侧面描写的一种,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面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可以构成衬托关系的两事物须同类。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如:先写甲的好,再写乙的好,乙的好胜过甲,便是以甲衬乙,是正衬关系。反衬则是用甲的不好衬乙的好,以突出乙。反衬的前提是对比修辞格的运用,但有对比却未必有反衬,构成衬托关系的两种事物必须具有形象性。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以渲染的手法写众仙女的嫉妒,烘托出双星的“良夜”。这里形象之间没有对比点,不成反衬。下文的“新欢”与“旧愁”仅是对比,以突出“相逢草草”的悲凄。这里的“新欢”、“旧愁”不具有形象,所以不是反衬。
渲染,是一种对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特征进多角度地反复描写的手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里的“乍暖还寒”的气候,本来已能表现悲凉的气氛,诗人却又写了“晚来的急风”、“天上飞过的旧时相识的雁”、“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黄花”、“梧桐和点点滴滴的细雨”、“黄昏”等一系列意象,多角度地、反复地表现悲凉的气氛以达到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效果。
烘托属侧面描写,是通过环境背景的描写来突出表现主体形象的一种方法。这里的环境可是自然环境,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如范成大的《鹊桥仙》。
渲染和烘托的关系是,渲染是突出事物自身的特点,烘托是突出另一方的特点。所以诗歌阅读中常有“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之说。
四、比喻象征
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化具体为抽象,以使诗文表意含蓄婉曲。如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拿“梅”自喻,具体而形象,“我像梅”。从深层意义看,这里的梅象征了诗人清高孤傲的品质。再如李白的《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淅,绿艳恐林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可以说,象征是建立在比喻修辞格的基础之上的,但有比喻却未必有象征。
以上几个概念极易混淆,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而对于即将上考场的学生来说,只有把有关概念及其关系搞明白,才可能审题准确,答题规范。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 概念 关系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长廊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古典诗歌教学的确是个难题,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一、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2011年版学生用书104页)中有一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10年湖北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揽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悉多,倒添了新悉归去。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以上三道题里分别出现了“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三个概念,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何异同?
其实,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本不是一个概念。艺术手法是个大概念,应用范围很广,是所有文艺创作中用以达到艺术效果的各种手段的通称,如写作的艺术手法、绘画的艺术手法、雕塑的艺术手法等,它不单单应用于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而表现手法这个概念则相对要小一些。它虽然也用于写作、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方面,但它多用于表现形象和主题。我们常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仁政爱民的主题”,却不可以说“表现了热爱山水、向往田园的思想情感”。情感是抒发的,是表达的。所以说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两个概念不等同。只是在一定背景下,一定环境中,二者归一。
在以上三题中所指的手法分别是(1)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2)对比(3)对比、衬托。严格说来,“抑”和“扬”是表现形象的方法,“对比”是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方法,而“衬托”则是描写形象的方法,三者也不相同。但描写形象的目的是表现形象,那“衬托”和“抑扬”也就是本家了;“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一方或一面,多用于突出形象,这也算是近亲了。所以以上三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这三道题中是等同的,并不矛盾,也不会造成歧义。但是,如果想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些困难了。
二、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常常遇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术语,并且经常成串地出现。如:
1.(2011年课标卷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是: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2011年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文学创作中间接抒情的手段,意为借助描写景物,表达思想情感,而不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已经情绪满腔,只是这种情绪不便于直接表达,诗人便借助对外界景与物的描写来间接地委婉地表达出来。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是先有了一种情绪,而后为表达这种情绪而择取的一种手段,为抒而借。
触景生情,是指诗文创作之前,作者将要抒发的情绪的由来。景是作者的心境或创作欲望的引发点。诗人原本心绪平静,只因看到了某处极有特色的景或物,便引发了一种特殊的情绪,进而产生了创作欲望和冲动,故曰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先目遇某种景物,而后产生情绪。借景抒情是先有某种情绪而后选取托情之景物。所以说,二者皆为创作前的情景关系。只是有的诗人把这种情景关系直接写进诗作里了,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寓情于景,又称寄情于景、托情于景,这里的“寓”、“托”、“寄”、是同义,是将情绪完全寄托于景物的描写之中,而不直接抒情。这是借景抒情的目的。一般来说,寓情于景的诗句是不出现直接抒情的词或句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如一首律诗,前三联是寓情于景,而尾联则可能是直抒胸臆。它是诗歌创作中表达方式的选用。因此,就诗歌鉴赏角度看,只要是诗中有景,且景中有情,就是借景抒情了,不必再分是触景,还是借景了,实际上也难分清楚。
情景交融又称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诗的一种艺术效果。借景抒情是手段,寓情于景是目的,当情与景协调一致时,便是两相交融了。所以,在诗歌鉴赏中会相继出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术语也就很自然了。
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两者的不同点。两相对比的可以是人,可以是事,亦可以是物。 衬托是描写手法中侧面描写的一种,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面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可以构成衬托关系的两事物须同类。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如:先写甲的好,再写乙的好,乙的好胜过甲,便是以甲衬乙,是正衬关系。反衬则是用甲的不好衬乙的好,以突出乙。反衬的前提是对比修辞格的运用,但有对比却未必有反衬,构成衬托关系的两种事物必须具有形象性。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以渲染的手法写众仙女的嫉妒,烘托出双星的“良夜”。这里形象之间没有对比点,不成反衬。下文的“新欢”与“旧愁”仅是对比,以突出“相逢草草”的悲凄。这里的“新欢”、“旧愁”不具有形象,所以不是反衬。
渲染,是一种对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特征进多角度地反复描写的手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里的“乍暖还寒”的气候,本来已能表现悲凉的气氛,诗人却又写了“晚来的急风”、“天上飞过的旧时相识的雁”、“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黄花”、“梧桐和点点滴滴的细雨”、“黄昏”等一系列意象,多角度地、反复地表现悲凉的气氛以达到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效果。
烘托属侧面描写,是通过环境背景的描写来突出表现主体形象的一种方法。这里的环境可是自然环境,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也可以是社会环境,如范成大的《鹊桥仙》。
渲染和烘托的关系是,渲染是突出事物自身的特点,烘托是突出另一方的特点。所以诗歌阅读中常有“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之说。
四、比喻象征
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其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化具体为抽象,以使诗文表意含蓄婉曲。如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拿“梅”自喻,具体而形象,“我像梅”。从深层意义看,这里的梅象征了诗人清高孤傲的品质。再如李白的《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淅,绿艳恐林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可以说,象征是建立在比喻修辞格的基础之上的,但有比喻却未必有象征。
以上几个概念极易混淆,是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而对于即将上考场的学生来说,只有把有关概念及其关系搞明白,才可能审题准确,答题规范。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