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用心 对学生用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部分浙派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从“问题引领,注重教育感情管理”“相信学生,重视空白的预设与生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浙派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它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主探究。但是笔者当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误区:盲目追求创新,追求文本解读的新意;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有自主课,大部分学生形成不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变成了学生的闲聊谈心。此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常规性练习而很少有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局限于赏识而缺少真诚性;单纯的让学生多说多讲,而缺少教师精辟的讲解、适时的引领、恰当的指导等。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感悟,结合部分浙派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几点想法。
  一、问题引领,注重教育感情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可见,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将变得索然无味,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无从谈起。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合理”的问题引领与适度的教育情感管理对提高课堂实效性至关重要。浙江省特教肖培东老师在《山羊兹拉特》教学中睿智的设计了“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交流对话,深入感悟文本中生命个体的情感。肖老师引导学生对山羊兹拉特的最后一声“咩——”的品味也耐人咀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一个简简单单的“咩”字被师生共同演绎出了很丰富很深刻的情感。师生双边的活动把文本蕴含的情感和教育情感推向了高潮。
  倡导“自然分材教学”的熊川武教授指出教育感情是“教育世界的活动者对教育人事的好恶体验”。在这里,“教育世界”特指学校教育环境;“活动者”是教师与学生的总称。“教育人事”是教育中“人”与“事”的统一体。“好恶体验”是师生获得的肯定的或否定的的感受。在肖老师的课上,学生“好”老师之所“好”。肖老师正是凭着自己无穷的教育智慧,不断地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对语言“真情触摸”,让学生目光含情,让学生声音与心灵投向文本的深处,达到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浙江省特教王耀君执教的《老王》刚开始上课就抛出“把题目老王换成王老是否贴切”的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老王”与“王老”的换位比较,引领出文章底层人们悲惨命运的感情基调,为全文的阅读感悟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得师生在步入特定教育世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在特有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先有、先见和先把握”的基础上,接受教学者的有效引导,按照自己特有的视度、方式和文本对话交流,自主进行意义建构而生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进行教育情感管理,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有效的去完成意义建构与生成。
  二、相信学生,重视空白的预设与生成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对作品的阅读中,读者是中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强调读者的参与性和能动作用;注重接受主体性的建立。新课标中也指出:“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从教师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在教《背影》一课时就“欲擒故纵”,在“身体平安”与“唯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矛盾中给学生预留空白,让学生去生发,去思考。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耀君老师执教《老王》时也预留空白:“我”这一家处境和遭遇并不好,却为何在文章中以“幸运者”来称呼呢?“我”的一家对“老王”如此关爱照顾,为什么对“老王”还觉得“愧怍”呢?这样的安排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思考、质疑、释疑。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而合理的。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接受者——学生为主体,关注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浙江省特级教师童洪兵老师认为,语文课的核心问题在于“引导”,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必太过“勤奋”,不一定要讲深讲透,有时可以来点“偷懒”,把时间留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课堂的效率。可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去创新感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因而,课堂上留白的艺术与有效的预设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表演的空间,才能使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
  三、“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可否认,现阶段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催生了“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怎样讲”的教学观念。但现实中,许多不讲的也考了,可谓“讲有尽时,考无止境”。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样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段话有三个关键动词,即“提高”、“具有”、“形成”,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使学生成长和主体建构的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上课时,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之以渔”,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有效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晓红老师执教《第二次冒险》时,利用重要语段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替换改动,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充分品味思考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感悟了人性的美好伟大和对法西斯的深刻仇恨,认识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整个课堂始终昂扬着人性的光辉的主旋律。特级教师程翔执教的《再别康桥》,抓住诗中几个关键词展开品析。比如诗歌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重点赏析了“彩虹、梦、揉碎”等几个词。教师先从内容上进行质疑:“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怎么不是清泉?通过质疑它的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争议讨论,从而让学生明白,彩虹在这里是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但这个梦“揉碎”了,也就意味着梦没有变成现实,美梦破碎,从“梦”“揉碎”的品析中就能够体会到作者寄托在此的情感,是带着伤感的。据此插入苏轼《水龙吟》的诗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加深对此句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当一个人带着特殊感情去看客观事物,那么他便与其他人看时有了不同,付诸笔端就会带上浓浓的主观情感,而这种手法就是移情手法。这样抓住关键,细嚼字句,加深了诗的内涵,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名家的课给了笔者以启示: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总之,要“还课堂、还时间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教学赖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要长期、坚定不移地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预习、思考、笔记和作业习惯,“授之以渔”让学生有能力去“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十二中;浙江省温州市十七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与生命活动相关联。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中选取的一些文章为例,说明写作既是叩问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又是关注他人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还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写作 生命 教材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写作无不
【摘 要】歌德在几乎倾其一生精力写就的诗剧《浮士德》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曾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内蕴,与歌德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与西方文化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拟从情节设置、浮士德经历、浮士德思想发展等几方面对此作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浮士德 文化精神 自强不息     被誉为“智慧之书”、“世俗的《圣经》”的《浮士德》,是18世纪末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窦娥和蘩漪都有抗争精神,窦娥的抗争是为了捍卫封建礼教的贞节观,蘩漪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虽然她们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结果都只能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 窦娥 蘩漪     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种种限制和自我行为的约束,人权就难以理想化地实现。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作
【摘 要】语文教学历来众说纷纭,语文教学大讨论、大争鸣不止一次,但是千篇一律的声音太多,缺少像郭初阳这样的另类声音。不过郭初阳带给语文界震撼的同时,也需要警醒走向另一种偏向。本文以郭初阳教授《珍珠鸟》为例,谈在文本解读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即在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文学的审美趣味,对文学进行爱和美的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解构 美的观照     中学语文这块园地可
【摘 要】地方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是相近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民歌导入,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去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诗经》 表现手法 民歌 比较阅读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
18世纪时,法国作家卢梭写了一部惊世骇俗的自传《忏悔录》,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真诚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卢梭这样的一段话曾让不少人激动不已、感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的面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
【教学设想】  《烛之武退秦师》是传统名篇,笔者上学时学过,工作后也教过多遍,在教研活动时也听过多次。当然,这篇独具魅力的文言文被不同的教师操持讲授过,不乏有创新之处,但更多地是被简单地疏通一下文意就大功告成了。笔者心有不甘,思虑其创新之处。文言文能不能像白话文(现代文)那样来教授?来深挖?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时,大胆尝试利用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结果非常成功。笔者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荣禧堂”集中体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其中的一匾一画一联这些细节最能反映贾家的富贵荣华和煊赫权势。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解读,能深刻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及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贾府 荣禧堂 匾 画 联 荣华  《林黛玉进贾府》用大量笔墨,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典型环境。这里既有宏伟壮观的楼宇建筑,也有巧妙别致的院落布局,还有
【摘 要】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透视祥林嫂苦命的根源;剥下伪道学者华衮,让残害弱苦者认罪;并进而探讨了弱者精神状态和生存途径。  【关键词】鲁迅 《祝福》 鲁四老爷 道学     在那个风雨如磐,国运衰微的年代,肆虐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在诞生了无数个祥林嫂的历史环节处,越发恣意和狂莽,其露现出的骄悍和暴戾叫人凛栗。它是足可以用不露任何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趋势看,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新宠。2011年,全国18套试卷,1个话题作文,7个命题作文,10个新材料作文;2012年,全国17套试卷,已没有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1个,新材料作文16个,只有江苏省依然是材料 命题的形式。2013年,江苏卷也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新材料作文增加了考生审读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这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