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群体网贷消费现象日益增多。这背后是消费欲望的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盲目攀比的诱惑和消费主义的刺激。对于大学生而言,网贷消费是把双刃剑,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身心健康。探讨网贷消费的教育引导,需要立足于大学生消费背后的真实需要,提升大学生的财商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消费观,也需要培育良好的网络借贷环境。
关键词:网贷消费;动机;教育引导
一、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影响
传统的实体金融机构以高净值、有固定收入的人群为对象,开展借贷服务。这类服务对象有抵押品,避免了金融机构高额的风险控制成本,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则被拒之门外。以大学生为重要组成的无固定收入群体刚好处于消费旺盛期,互联网金融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系统,开拓了这个群体的借贷市场;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还通过信息系统保障了风险防控。从这个意义上看,蚂蚁花呗等借贷产品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这种消费方式让尚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提前满足了生活需要。
然而,在国家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大数据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非法平台自发涌向网络借贷市场。有些借贷平台甚至规定:如果没有按时还款,违约一方需要缴纳几十倍的服务费。部分学生拆东墙补西墙,这又会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裸贷。由此,网贷消费就像是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欲求很快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陷入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甚至被不良信贷平台裹挟,遭受言语侮辱与精神虐待。
二、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动机
(一)消费旺盛期的本能需要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指出,人的一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这个时期消费欲望最强,最需要花钱;到了老年,花钱的边际效用反而递减。大学生群体正直青春,对各类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消费需求处于人生旺盛阶段。借贷消费及时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愿望,成为大学生偏爱的生活方式。
(二)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成果,物质生活充裕富足,对于生活品质的关注,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超出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一方面他们享受美食、美妆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电子设备、旅游风光带来的精神刺激;另一方面他们得益于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在衣食住行方面从未窘迫,在经济安全感方面强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由此超前享受,“资金不足、借贷凑齐”现象为他们欣然接受。
(三)盲目攀比的虚荣心态
在媒体宣传的感染下,大学生群体滋生出攀比消费现象。过去需要存很久的钱才能买到的心仪商品,如今只需要借助信用消费就能实现,这意味着不用因有限的生活费而放弃购物车里的商品。金钱虚拟化成数字,借贷成为弹指之间的事,在无限循环的偶像模仿与盲目攀比中,大学生借贷市场被迅速激活。
(四)消费主义的强烈刺激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1] 也就是说,“消费主义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2] 。各类电商平台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通过极具消费主义内涵的广告诱导经济能力薄弱的大学生开启了借贷消费模式。“年轻就是花呗!”“愿所有忍耐前行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活成我想要的样子”,这些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精准投放,让很多大学生感觉“拥有”了高消费的正当理由。打着“温情”牌的广告口号随处可见,不仅遍布于地铁站、电影院等线下公共空间,还在一些贴吧、论坛里不间断地投放,让越来越多大学生产生“试一试”的心态。
三、大学生网贷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引导大学生了解消费的真实需要
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前提下,大学生群体沉下心来做自我消费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是破解借贷消费问题的前提。当前,站在消费者立场,引导大学生去观察、分析消费行为的研究很少,引导个体透过消费行为看到心理需要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在群体氛围与广告媒体的作用下,大学生往往混淆了对商品符号意义的认同与消费的真实需要。此外,消费主义隐藏于商品背后,是大学生在消费中盲目借贷的重要原因,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消费主义与大学生消费需要的生成逻辑,引导大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的实质,增强鉴别力。
(二)提升大学生的财商素养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与社会完全接触。他们远离父母的监管,开始自由支配生活费用,出现借贷消费、奢侈浪费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理财意识,财商欠缺。对大学生开展财商教育,首先营造出“关注财商,提升财商素养”的良好氛围;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财商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大学生的财商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家长在给予生活费的时候可以实行“约束制”,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类手机APP记录生活消费,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发展型消费观
正因为“人们尝尝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购买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3]大学生在网贷消费过程中也常常混淆了实际需要与虚假需要,很多时候是希望通过外在物质的变化来凸显个性化特征。大学生不应只是追求自己精致的生活,应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养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不超前、不跟风、不奢侈。
(四)培育良好的网络借贷环境
大学生群体在消费过程中被动输入各类消费主义文化,不由自主地借贷消费。因此,构建一个摒弃消费主义、倡导适度消费的网络借贷环境顯得尤为重要。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网络借贷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倡导适度、可持续消费观的网络借贷环境是对其本身的一种革命,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的技术建设,也需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1.
[2]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5.
[3] 迈克尔.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杨晓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0.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消费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观研究”编号2016SJD710105
关键词:网贷消费;动机;教育引导
一、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影响
传统的实体金融机构以高净值、有固定收入的人群为对象,开展借贷服务。这类服务对象有抵押品,避免了金融机构高额的风险控制成本,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则被拒之门外。以大学生为重要组成的无固定收入群体刚好处于消费旺盛期,互联网金融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系统,开拓了这个群体的借贷市场;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还通过信息系统保障了风险防控。从这个意义上看,蚂蚁花呗等借贷产品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这种消费方式让尚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提前满足了生活需要。
然而,在国家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大数据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非法平台自发涌向网络借贷市场。有些借贷平台甚至规定:如果没有按时还款,违约一方需要缴纳几十倍的服务费。部分学生拆东墙补西墙,这又会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裸贷。由此,网贷消费就像是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的消费欲求很快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陷入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甚至被不良信贷平台裹挟,遭受言语侮辱与精神虐待。
二、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动机
(一)消费旺盛期的本能需要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指出,人的一生中,最缺钱的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这个时期消费欲望最强,最需要花钱;到了老年,花钱的边际效用反而递减。大学生群体正直青春,对各类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消费需求处于人生旺盛阶段。借贷消费及时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愿望,成为大学生偏爱的生活方式。
(二)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成果,物质生活充裕富足,对于生活品质的关注,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超出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一方面他们享受美食、美妆带来的感官刺激和电子设备、旅游风光带来的精神刺激;另一方面他们得益于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在衣食住行方面从未窘迫,在经济安全感方面强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由此超前享受,“资金不足、借贷凑齐”现象为他们欣然接受。
(三)盲目攀比的虚荣心态
在媒体宣传的感染下,大学生群体滋生出攀比消费现象。过去需要存很久的钱才能买到的心仪商品,如今只需要借助信用消费就能实现,这意味着不用因有限的生活费而放弃购物车里的商品。金钱虚拟化成数字,借贷成为弹指之间的事,在无限循环的偶像模仿与盲目攀比中,大学生借贷市场被迅速激活。
(四)消费主义的强烈刺激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1] 也就是说,“消费主义不在于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2] 。各类电商平台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通过极具消费主义内涵的广告诱导经济能力薄弱的大学生开启了借贷消费模式。“年轻就是花呗!”“愿所有忍耐前行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活成我想要的样子”,这些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精准投放,让很多大学生感觉“拥有”了高消费的正当理由。打着“温情”牌的广告口号随处可见,不仅遍布于地铁站、电影院等线下公共空间,还在一些贴吧、论坛里不间断地投放,让越来越多大学生产生“试一试”的心态。
三、大学生网贷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引导大学生了解消费的真实需要
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前提下,大学生群体沉下心来做自我消费行为的观察与分析,是破解借贷消费问题的前提。当前,站在消费者立场,引导大学生去观察、分析消费行为的研究很少,引导个体透过消费行为看到心理需要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在群体氛围与广告媒体的作用下,大学生往往混淆了对商品符号意义的认同与消费的真实需要。此外,消费主义隐藏于商品背后,是大学生在消费中盲目借贷的重要原因,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消费主义与大学生消费需要的生成逻辑,引导大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的实质,增强鉴别力。
(二)提升大学生的财商素养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与社会完全接触。他们远离父母的监管,开始自由支配生活费用,出现借贷消费、奢侈浪费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理财意识,财商欠缺。对大学生开展财商教育,首先营造出“关注财商,提升财商素养”的良好氛围;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财商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大学生的财商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家长在给予生活费的时候可以实行“约束制”,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类手机APP记录生活消费,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发展型消费观
正因为“人们尝尝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购买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3]大学生在网贷消费过程中也常常混淆了实际需要与虚假需要,很多时候是希望通过外在物质的变化来凸显个性化特征。大学生不应只是追求自己精致的生活,应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维系在一起,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养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不超前、不跟风、不奢侈。
(四)培育良好的网络借贷环境
大学生群体在消费过程中被动输入各类消费主义文化,不由自主地借贷消费。因此,构建一个摒弃消费主义、倡导适度消费的网络借贷环境顯得尤为重要。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网络借贷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倡导适度、可持续消费观的网络借贷环境是对其本身的一种革命,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的技术建设,也需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1.
[2]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5.
[3] 迈克尔.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杨晓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0.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消费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观研究”编号2016SJD7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