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教学过程 探究提升课堂效益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问题导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盐类水解的理论体系,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见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探究教学;教学设计;盐类的水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本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盐类的水解规律;第二部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第三部分:盐水水解的应用;本教学设计为第一部分内容。
  1 设计思想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化学教学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方面也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找到了可靠的载体,同时使得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可操作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科学探究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运用。然而,仔细分析频繁出现的科学探究,不难发现,一些科学探究的设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基于此,本设计力求通过“盐类的水解”中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见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2 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猜想并能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3)体会假设和推理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流程
  3.1 第一环节:温故激疑,引发探究兴趣
  问题1:你知道醋酸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吗?氨水为什么又呈碱性呢?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原因的回忆;同时以醋酸和氨水为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即弱酸溶液中弱酸分子、弱酸根离子和H 必定是同时存在,同样弱碱溶液中弱碱分子、弱碱阳离子和OH-也必定是同时存在,为后面的猜想做好铺垫。
  问题2:那么纯水为什么呈中性?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进一步唤起学生对溶液酸碱性本质的回忆,为下面让学生寻找Na2CO3溶液显碱性的理论解释埋下伏笔。
  问题3:那么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盐溶液—定呈中性?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预期(学生: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这是初中化学中出现的知识))
  设计意图:用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进行自然过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盐类的水解”一节内容的学习。
  子问题: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碳酸钠电离时只产生Na 和CO2-。一并没有H 或OH-,为什么其溶液会呈碱性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极其亢奋并且愤悱状态,为后续教学作好学生心理上的准备工作;同时根据事实或经验提出有效问题是进行有效科学探究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2 第二环节:问题引路,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4:你能从溶液酸碱性本质的角度加以分析,合理解释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吗?(小组合作学习,适当提示: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角度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1)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生存和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在学生时代就要加强;(2)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合理猜想是学好理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预期(学生交流:由于溶液中同时存在CO2-和H ,CO2-必定会结合H ,从而使溶液中H 的浓度降低,破坏了水的电离或者说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OH-的浓度大于H 的浓度,因此溶液呈碱性)
  问题5:根据这样的猜想,你能推出CH2COONa溶液的酸碱性吗?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盐溶液才会呈现碱性呢?
  设计意图:演绎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从个别物质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现象的本质去归纳出同类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以Na2CO3溶液呈碱性这一事实为依托,运用所学化学原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再根据这一“理论”进行类推出“同类”物质可能具有这一性质,这种合理推理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如苯结构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猜想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测定CH3COONa溶液的pH)
  问题6:如何用化学语言即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来表示CH3COONa溶液呈碱性这事实?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交流、相互补充,老师在此也可作适当提示)
  设计意图: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在高考中体现得较为强烈,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可能会“浪费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并从中获得的能力,因此学生的遗忘时间就会大大的推迟。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道题讲了几遍了,但到考试时学生还是不会做,其实这只是老师自己讲了几遍而已,或者说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似乎弄懂了,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那些关键问题或化学核心问题,我们老师不要怕“浪费时间”,这只是暂时“浪费”,从长远角度来说,还是省时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吧。
  老师归纳并完善:
  CHH3COONa H2O≡CH3COOH NaOH
  CH3COO H2O≡CH3COOH OH-
  问题7:H3CO3的电离过程是怎样的?你能从中感悟到Na2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应该怎样书写呢?
  老师归纳并板书:
  CO3 H3O==HCOH3 OH
  HCO3 H3O==H2CO3 OH
  子问题:你认为上述哪个反应是引起Na2CO3溶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请说出你的依据。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不理解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为什么是分步的,因此通常都是死记硬背。此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对H2CO3的电离特点的分析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以此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知识前后联系,减轻记忆负担,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Na2CO3溶液呈碱性的本质,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工作。此外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推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此问题串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课(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埋下伏笔。
  问题8:通过上面的分析,同学们一定能判断出NaCl、K2SO4、NH3CI、AICl3溶液的酸碱性了吧,请通过实验验证你的推断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推断结论并进行实验验证:测定上述四种溶液的pH)
  子问题:由Na2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依据,你能写出NH3Cl、A1Cl3溶液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吗?
  设计意图:类推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能力。用上述学会的推理思维进行合理推测,这样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3.3第三环节:归纳整理,深化探究理解
  问题9: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吗?能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吗?
  设计意图:探究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更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因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结论仍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过程性结论或现象进行疏理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究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
  问题10:你认为在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关于技能教学除了适当的训练之外,让学生对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反思、总结更为重要,在强化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 设计说明
  问题导学是本教学设计的特色,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下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必须唤醒学生的前知识记忆;另外,在以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不宜过多或过少,也不宜过简或过难,只有恰当难度的问题才具有真正的探究价值,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 “证据推理”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概念,但在科学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推理”更为常见,前者则缺乏研究、概念不明,需深入探讨。从明确“科学推理”的内涵出发,以此为基础参照,结合构词分析,梳理、辨析“证据”的概念,探讨“证据推理”的内涵本质。它强调识别、获取和利用科学相关的证据,并体现科学推理的思维要求。据此,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证据推理; 科学推理; 内涵   文章
摘要: 面对“使用旧教材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渡期,针对新课标内容要求与旧教材内容的变化,提出“依据内容要求规划教学安排”;基于“素养为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依据课程理念优化教學策略”等过渡期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关键词: 教材过渡期;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素养为本; 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2002405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摘要:阐述了化学素养的界定、层次以及有关的思维方法。化学素养含有跟社会联系的内容,但不足以满足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超越,不能把化学素养当作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模块、形成基础、培育关键及其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协同作用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结构。  关键词:化学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
摘要: 高中阶段STEAM统整项目课程可以尝试定位为某一学科知识为主、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科普教学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制作一瓶冰红茶”课程为例,通过师生合作剖析制作思路,再从理论上探析制作原理,最后实践论证并迭代的过程,实现STEAM教育理念的渗透。选择该课程理论部分第一课时——设计制作“冰红茶饮料瓶”,尝试以有机合成知识为核心、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助的方式,呈现一节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课例。
摘要:提升高三化学复习的实效,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专题复习为例,选取学生作业中的有机合成片段进行评价,总结有机合成评价思路。改编有思维层次的有机合成设计,开展学生自编有机合成题,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层层递进的挑战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寻找设计思路,找到最佳合成路线,在讨论中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机合成设计思路;有机合成评价思路;思維能力;信息迁移;正逆向分析法
摘要: 利用含硫火柴头、高锰酸钾稀溶液、氯化钡溶液、品红试纸和Y形试管等物品,设计了火柴头爆燃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及品红试纸褪色、检验SO2-4等系列实验。改进后的实验具有直观、有趣、安全、环保等优点,不仅检验了二氧化硫气体的存在,还能说明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因此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益。   关键词: 火柴头爆燃; 检验二氧化硫; 高锰酸钾稀溶液褪色; 实验组合设计   文章编号
摘要: 课堂是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知识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以“Na2CO3和NaHCO3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教学为案例,呈现16个简约而高品质的问题,分析各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力求实现知识、思维、能力、素养“四位一体化”建构。指出教学中应建构知识,让能力自然生长;应内化知识,让思维流光溢彩;应超越知识,让素养润泽学生。   关键词: 能力与素养; Na2CO3和N
摘要: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六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酸、碱、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深度、广度、教科书栏目、习题呈现方式,提炼我国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酸、碱、盐”内容的发展特点,为教科书的编写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科书; 酸碱盐; 内容深广度; 教科书栏目; 习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9-0010-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
摘要: 学习进阶中的核心概念是介于学科观念与基本概念之间的一种中位概念,基于国内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学习进阶视角下的化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界定思路。以“物质结构”为例,通过“自上往下”的观念建构分析和“自下往上”的基本概念认识结构分析,得出“物质结构”的核心概念包括“结构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空间分布”“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关键词: 学习进阶; 中学化学; 核心概念; 物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