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如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精心设计趣味游戏,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会学得轻松,感到快乐。
一、创造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能激发学生大胆探索与回答并敢于提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学生就容易把潜在情感转移到数学内容的学习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随着无数次的强化,学习内容与学习乐趣产生连锁反应。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多一点包容和欣赏。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其优势发展潜能又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教师要理解学生暂时的不足,用鼓励性语言,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正如冰心所说“调皮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在他们心目中播洒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感受被欣赏的幸福,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超。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设计了快速抢答题,全班同学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在此情境中,老师还没有宣布比赛规则和要求时,全体同学已进入竞赛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教学中,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学习的甜头。
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时,先设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如2乘4,在此基础上改变为12乘4,问“现在还会口算吗?试一试。”大部分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了如下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1)12×2+12×2=48,(2)10×4+2×4=48,(3)6×4+6×4=48,(4)6×(2×4)=48,(5)12+12+12+12=48,对于这几种口算方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元化。至此,教师并没有满足,接着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同学们都喜欢自己的方法,但自己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时,老师出示了23×3、24×3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有的同学就不会口算了。借此,让他们充分讨论,相互交流,最后找到了最好的口算方法是10×4+2×4=48。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成功的那份喜悦,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乐趣。
四、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特点,设置游戏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感悟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兴趣。
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设计了“水果大聚会游戏”,学生手中持有颜色、品种不同的水果,每个水果上写有算式或口诀。游戏规则是:把手中持有算式的水果放入相应口诀的篮子中,持有口诀的水果放入相应算式的篮子中。放正确的学生,老师及时鼓励并奖励一颗红星。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有用知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这样来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一个长方体,要求尽量不同,然后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即有的学生摆成每排24个,1排,1层;有的学生摆成每排6个,4排,1层;有的学生摆成每排3个,4排,2层……此时,学生发现有那么多不同的摆法,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观察、总结得出:虽然摆法不同,但小正方体的总个数都等于每排的个数乘排数乘层数,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就是摆成长方体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即长、宽、高同体积的关系,发现规律,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六、运用激励性评价,保持学习兴趣
多样、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使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怀、奖励学生,通过树立榜样,使激励正常化,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大量的混合运算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的事。我采取这样的方法:预先通知他们明天要进行计算能力普查,并且告诉他们具体考查哪些题型,让他们做好准备。果然,许多学生都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心中期盼已久的好成绩。我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特别是那些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学生,还请孩子们一定要把好成绩告诉家长,让家长分享这份成功的快乐,以增强激励作用。整个过程让学生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情趣教学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成功的快乐中,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造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能激发学生大胆探索与回答并敢于提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学生就容易把潜在情感转移到数学内容的学习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随着无数次的强化,学习内容与学习乐趣产生连锁反应。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多一点包容和欣赏。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其优势发展潜能又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教师要理解学生暂时的不足,用鼓励性语言,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正如冰心所说“调皮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教师要用积极的态度在他们心目中播洒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感受被欣赏的幸福,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超。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设计了快速抢答题,全班同学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在此情境中,老师还没有宣布比赛规则和要求时,全体同学已进入竞赛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教学中,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学习的甜头。
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时,先设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如2乘4,在此基础上改变为12乘4,问“现在还会口算吗?试一试。”大部分同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了如下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1)12×2+12×2=48,(2)10×4+2×4=48,(3)6×4+6×4=48,(4)6×(2×4)=48,(5)12+12+12+12=48,对于这几种口算方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元化。至此,教师并没有满足,接着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同学们都喜欢自己的方法,但自己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时,老师出示了23×3、24×3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有的同学就不会口算了。借此,让他们充分讨论,相互交流,最后找到了最好的口算方法是10×4+2×4=48。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成功的那份喜悦,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乐趣。
四、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特点,设置游戏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感悟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兴趣。
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设计了“水果大聚会游戏”,学生手中持有颜色、品种不同的水果,每个水果上写有算式或口诀。游戏规则是:把手中持有算式的水果放入相应口诀的篮子中,持有口诀的水果放入相应算式的篮子中。放正确的学生,老师及时鼓励并奖励一颗红星。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有用知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这样来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一个长方体,要求尽量不同,然后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即有的学生摆成每排24个,1排,1层;有的学生摆成每排6个,4排,1层;有的学生摆成每排3个,4排,2层……此时,学生发现有那么多不同的摆法,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观察、总结得出:虽然摆法不同,但小正方体的总个数都等于每排的个数乘排数乘层数,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就是摆成长方体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即长、宽、高同体积的关系,发现规律,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六、运用激励性评价,保持学习兴趣
多样、生动、丰富的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如沐春风,使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怀、奖励学生,通过树立榜样,使激励正常化,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大量的混合运算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的事。我采取这样的方法:预先通知他们明天要进行计算能力普查,并且告诉他们具体考查哪些题型,让他们做好准备。果然,许多学生都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心中期盼已久的好成绩。我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特别是那些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学生,还请孩子们一定要把好成绩告诉家长,让家长分享这份成功的快乐,以增强激励作用。整个过程让学生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情趣教学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成功的快乐中,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