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的四项课程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另外新教材知识面较宽,给教师和学生留的空间较大,教材不仅是注重知识的呈现,而且注重科学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一年来,我始终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坚持把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达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坚持以新教材中丰富具体的教学资源为战略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新教材》坚持不懈地钻研,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并定期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深化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高中教学时间是非常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通常是各个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活动,很多教师过于倚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方法、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实验过程表述一遍,再把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强调一下。而相同的一节课,如果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对问题展开完整的探究,就要花费整整一节课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并且课后还要进行相关总结和评价。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提高卷面成绩。但是生物科学毕竟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并且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新教材明显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培养利用实验的手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地安排。
二、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中探究、调查、技能训练等活动能有效地驱动学生针对现实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驱动学生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作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学生能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做”科学的过程,學生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三、分层训练,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效发展
高一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好,有人吃不了”的问题,从而使一些学生迅速边缘化,成为后进生。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我以中下层学生接受能力为标准进行授课,保证后进生在课堂上听得懂,理解得透,不让他们在基础知识上落后。巩固练习分高、中、低三个等级进行小题设计,并用星号标记,进行区分,让每一类学生都有题可做。在课堂上对要求较高的题一概不讲,留课后对部分有要求的学生讲,以减少对后进生的压力,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和急躁情绪。这样在精选习题上多用了一些心思,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了弯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其所学,得其所得,都能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喜悦。也同时使得学优生、后进生分界不明显。从最终效果看,不仅提高了平均分,而且提高了优生率和双优率。
四、注重教法改革
课堂上在细化知识的同时,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生物课本上有许多问题探讨等内容,这往往是一节课的引入部分,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在这些问题答案的给出上,我从不按家长作风去包办,而是完全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使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也经常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的的信心,并让其在不断修正中探索经验,提高能力。课堂上,我一般最多用20分钟讲解,剩余的时间放权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平等讨论,最后总结交流。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在课堂训练上,少而精、准,紧扣重点,紧扣目标,限时限量,当堂解决。这些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建构能力,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
五、教会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学生在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而且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学生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教学时教师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一、深化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高中教学时间是非常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通常是各个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活动,很多教师过于倚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方法、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实验过程表述一遍,再把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强调一下。而相同的一节课,如果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对问题展开完整的探究,就要花费整整一节课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并且课后还要进行相关总结和评价。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提高卷面成绩。但是生物科学毕竟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并且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新教材明显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培养利用实验的手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地安排。
二、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中探究、调查、技能训练等活动能有效地驱动学生针对现实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驱动学生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作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学生能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做”科学的过程,學生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三、分层训练,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效发展
高一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好,有人吃不了”的问题,从而使一些学生迅速边缘化,成为后进生。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我以中下层学生接受能力为标准进行授课,保证后进生在课堂上听得懂,理解得透,不让他们在基础知识上落后。巩固练习分高、中、低三个等级进行小题设计,并用星号标记,进行区分,让每一类学生都有题可做。在课堂上对要求较高的题一概不讲,留课后对部分有要求的学生讲,以减少对后进生的压力,防止其产生自卑心理和急躁情绪。这样在精选习题上多用了一些心思,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了弯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其所学,得其所得,都能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喜悦。也同时使得学优生、后进生分界不明显。从最终效果看,不仅提高了平均分,而且提高了优生率和双优率。
四、注重教法改革
课堂上在细化知识的同时,我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生物课本上有许多问题探讨等内容,这往往是一节课的引入部分,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在这些问题答案的给出上,我从不按家长作风去包办,而是完全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即使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我也经常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的的信心,并让其在不断修正中探索经验,提高能力。课堂上,我一般最多用20分钟讲解,剩余的时间放权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平等讨论,最后总结交流。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在课堂训练上,少而精、准,紧扣重点,紧扣目标,限时限量,当堂解决。这些方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建构能力,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
五、教会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学生在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而且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学生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教学时教师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