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典诗词中对秋景的描写都是在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的,从内容上,无论是“颂秋”,还是“悲秋”;从风格上,无论是淡雅恬静,还是激情飞扬,皆出自于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因此,探析文学作品中的秋景描写,就要从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入手,进而把握秋景描写艺术方法,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秋景描写 艺术探析
秋天是一个多彩收获、悠闲恬静的季节,也是一个空旷寂寥、萧瑟凋敝的季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情怀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内心情怀入手,才可以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词中,“悲秋”也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主线。秋月、秋风、秋雨、落叶无不成为了诗人抒写内心愁苦寄托景物,道不尽的离愁别绪,说不完的寂寞孤苦,秋日季节里的萧瑟肃杀、枫叶凋零正好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悲凉之感。总的来说,诗人“悲秋”情怀多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离愁别绪。
离别是伤感的,在秋日里离别更增添了几许愁绪,这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诗人咏叹一大主题。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出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离别愁绪,面对美景已无心欣赏,只有绵绵不断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也增添离别哀愁。《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孟郊的“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抒写了离人愁苦,感人至深!
(二)羁旅思乡。
诗人久居在外,漂泊天涯,往往在秋天更容易触景伤怀,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更是思乡情深。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满目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了漂泊在外游子内心深切的羁旅之苦。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悲秋之绝唱,诗人由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写出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闺妇伤秋。
寒夜深秋,闺妇独守空房,心里既有对丈夫无限思念,也有内心孤寂无法派遣的怨恨愁苦。“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在《秋夜曲》中写出了秋夜微凉,闺妇寂寞难寝情景。张仲素也曾写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中通过秋夜、秋月、秋虫形象地写出了闺妇凄清孤寂的感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在《玉阶怨》中通过秋露、秋月呈现出一位深秋之夜盼望夫君归来而未果,内心突生悲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四)征人愁思。
这一类群体身份特殊,长年征战边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坏境,因而悲秋情怀独特。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旅之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卢纶的“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这些都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二、古典诗词中诗人的“颂秋”情怀
(一)激昂向上。
诗人面对秋景有时候会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用秋的色彩表现内心激昂向上情感。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虽被贬朗州,却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用火红的秋色来表现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有力表现了诗人激昂的革命豪情。
(二)欣喜万分。
秋景同样是迷人的,诗人也会从秋天的景象中寻求它的动人之处,借以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描写深秋江天图,表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宋之问的《始安秋日》中“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也是写出桂林的秋色迷人,就像洛阳春日一样缤纷多彩,表现了诗人初见景色时内心的喜悦。戎昱的《戏题秋月》中“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秋宵月色的喜爱。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则是用新颖的手法把秋天描写景色宜人,令人倍增喜爱之情。
(三)物我两忘。
秋景是空旷安详的,面对难得的一份悠闲,诗人往往会产生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描写出一幅脱俗淡雅图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顿时让人觉得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王绩的《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出了安详宁静的秋日晚景和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使人很自然产生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情感。
关键词 古典诗词 秋景描写 艺术探析
秋天是一个多彩收获、悠闲恬静的季节,也是一个空旷寂寥、萧瑟凋敝的季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情怀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内心情怀入手,才可以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词中,“悲秋”也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主线。秋月、秋风、秋雨、落叶无不成为了诗人抒写内心愁苦寄托景物,道不尽的离愁别绪,说不完的寂寞孤苦,秋日季节里的萧瑟肃杀、枫叶凋零正好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悲凉之感。总的来说,诗人“悲秋”情怀多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离愁别绪。
离别是伤感的,在秋日里离别更增添了几许愁绪,这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诗人咏叹一大主题。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出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离别愁绪,面对美景已无心欣赏,只有绵绵不断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也增添离别哀愁。《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孟郊的“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抒写了离人愁苦,感人至深!
(二)羁旅思乡。
诗人久居在外,漂泊天涯,往往在秋天更容易触景伤怀,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更是思乡情深。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满目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了漂泊在外游子内心深切的羁旅之苦。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悲秋之绝唱,诗人由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写出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闺妇伤秋。
寒夜深秋,闺妇独守空房,心里既有对丈夫无限思念,也有内心孤寂无法派遣的怨恨愁苦。“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在《秋夜曲》中写出了秋夜微凉,闺妇寂寞难寝情景。张仲素也曾写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中通过秋夜、秋月、秋虫形象地写出了闺妇凄清孤寂的感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在《玉阶怨》中通过秋露、秋月呈现出一位深秋之夜盼望夫君归来而未果,内心突生悲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四)征人愁思。
这一类群体身份特殊,长年征战边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坏境,因而悲秋情怀独特。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旅之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卢纶的“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这些都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二、古典诗词中诗人的“颂秋”情怀
(一)激昂向上。
诗人面对秋景有时候会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用秋的色彩表现内心激昂向上情感。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虽被贬朗州,却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用火红的秋色来表现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有力表现了诗人激昂的革命豪情。
(二)欣喜万分。
秋景同样是迷人的,诗人也会从秋天的景象中寻求它的动人之处,借以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描写深秋江天图,表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宋之问的《始安秋日》中“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也是写出桂林的秋色迷人,就像洛阳春日一样缤纷多彩,表现了诗人初见景色时内心的喜悦。戎昱的《戏题秋月》中“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秋宵月色的喜爱。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则是用新颖的手法把秋天描写景色宜人,令人倍增喜爱之情。
(三)物我两忘。
秋景是空旷安详的,面对难得的一份悠闲,诗人往往会产生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描写出一幅脱俗淡雅图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顿时让人觉得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王绩的《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出了安详宁静的秋日晚景和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使人很自然产生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