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开展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术研究、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增进亚洲大洋洲各国之间的音乐交流合作。由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艺术学院主办,山东艺术学院承办的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1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泰山学术论坛(以下简称“两会一坛”),于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珍珠泉宾馆举行。
  国际音理会(IMC)成立于1949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属下的音乐领域最高组织,总部设在巴黎,其宗旨为促进世界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的交流。亚洲大洋洲音乐学会是国际音理会下属的四个区域性音乐协会之一,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亚大地区音乐的交流与宣传,加强和改善我们共同的活动,为各种各样的音乐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和支持”。亚太民族音乐学会(APSE)是以搜集、整理、保存亚太地区传统音乐、支持亚太地区的相关音乐研究、促进这个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国际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国际性组织,学会会员近千人,遍及亚太地区二十几个国家。泰山学术论坛是山东省教育厅为推进山东高校“泰山学者”工程建设,扩大山东在海内外吸引人才工作的影响力,引领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工作设立的一个专门学术论坛。它以“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为主体,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等学科领军人物,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把握学术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本届“两会一坛”共有来自包括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的近百位国内外学者参会,收到中外文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围绕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地区民族音乐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构建该地区各自国家民族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区域音乐的传承研究,山东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等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以及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对学会及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下面,从五个方面,对本届“两会一坛”的学术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
  一、关于两个学会的发展与建设问题
  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会长王耀华教授《以学术年会为载体,促进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术交流——以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为例》的发言,指出通过该学会近年来在不同地区成功举办学术年会,探讨了以学术年会促进各国之间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既保护了不同族群音乐文化的特性,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国际音理会亚大地区音乐学会会长海伦·兰卡斯特(Helen Lancaster)《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特色建设》的发言,介绍了该学会的成立目的,即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分别列举了两个不同区域音乐合作的成功案例:一是2011年国际音理会在爱沙尼亚举行的音乐论坛中的“圣灵世界”,即把以色列和加沙的爵士乐手聚在一起,他们共同表演、帮助彼此的案例:二是1999年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邹向平与澳大利亚音乐家万尼萨·汤姆雷森(Vanessa Tom-linson)和格瑞克·格里斯伍德(Grie Griswold)合作创作的《坦途》,体现了中西音乐间的对话。韩国汉阳大学权五圣教授(Kwon Oh-sung)的《21世纪亚洲音乐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我们关注的是全球化程度越高,小国的文化特点将会逐渐消失,因为大国的文化团体将会战胜小国文化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存在着失去文化多样性的危险。因此,文化的原始性与独特性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理事、新西兰的朱莉·斯佩琳(Jilie Sperring)的《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在地区协作中的支持一以新西兰音乐与音乐家为例》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的展望: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理事、澳大利亚的迈克尔·索利斯(Michael Sollis)的《亚太青年音乐家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的发言也指出了亚太各国青年音乐家合作的现实意义、方法和途径。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本研究、保护、传承等专题,是本届年会的重头戏
  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音乐学院亚利策·夏帕洛特(Jarernchai Chonpairot)教授的《学习演奏泰国肯(Khaen)的新方法》,探讨了经过实践的有效学习泰国口琴(Khean)的方法(技法方面),对于传统乐器的传承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毛继增教授《雪域优秀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的发言,凝聚了作者长达4年时间8次深入藏区潜心研究的心血。作者有选择地研究了藏族一音歌曲“伯谐”,用“欧盖”唱法演唱的诵经音乐以及史诗《格萨尔王传》,指出了由于独特的自然和历史原因,藏族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央民族乐团张振涛教授《走进现代的陕北民歌》的发言,以深层社会、政治为背景,关注20世纪以来陕北民歌的历史变迁,论证了陕北民歌在20世纪传遍全国是“政治层面的话语权威以及民间文化走向现代性的时代需求”。青岛大学祁慧民副教授《论互助土族人的色彩观念》的发言从一个民俗现象着手,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人Shaoso的文化解读,得出“彩虹故乡”是青海互助县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其五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蕴含着土族人的信仰、观念和文化选择的结论。南京艺术学院孙明跃副教授《“白沙细乐”——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的发言,从乐器和曲牌入手,阐述了其文化内涵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揭示了“白沙细乐”是纳西族本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汇与融合的产物的观点。中央民族大学柯琳教授《贵州安顺“地戏”发展路径研究》的发言,以分布于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戏种如何适应区域环境、承传区域文化以及创新与发展等问题。最后指出:“一粒沙知世界,一个屯堡文化或许是每一个民族和族群文化发展的缩影。”苏州大学冯芸教授《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通过对历代编订的昆曲曲谱在版本、谱式、制谱及多样化的呈现与不同诠释,折射出的珍贵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三、关于亚太地区民族音乐传播与交流的专题,亦成为本届学术论坛的主题
  其一,是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特定音乐形态的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如山东艺术学院“泰山学者”刘晓静教授的《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通过对明清时期兴起于北方、蔓延至南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音乐现象的俗曲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俗曲的文化内涵,总结了俗曲“活泼清新,纯真尚情”的艺术特质以及对周边及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其二,是对中华文化圈内的音乐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如青岛大学王静怡教授《中国音乐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特点》的发言,通过对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史料的梳理,总结了其阶段性、传播媒体及途径的社会性、传播内容的偏重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等主要传播特点。作者进一步指出,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中国音乐无论在第一代移民还是新一代华人中都能被接受。无论在华人社会的传统音乐、创作音乐中,还是在当地民族音乐中都能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地融入并植根于东南亚民众,成为东南亚多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东艺术学院王东涛副教授《中日传统音乐中几个相同概念的不同内涵》的发言,以中日传统音乐中诸如雅乐之类的几个相同的核心概念的比较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证,揭示了这些相同概念的内涵的本质不同,同时也进~步探溯了古代中日音乐交流中,形成这些相同概念变异的诸多历史原因。
  其三,是中西音乐的交流方面。如山东艺术学院彭丽教授《中国音乐在美国西部大学的传承与流变》的发言,介绍了中国音乐在美国西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及艺术实践等情况,指出了中乐作为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载体正以新的形式与内涵进行着流变的现实状况。
  此外,尚有关于特定区域和历史时期内的乐器律制进行专题研究的发言,如韩国李辅亨(Lee Bo-Hyung)教授《十二声或七声:平均律乐器》的发言,则从乐器学的角度对东亚历史上的平均律乐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四、关亏山东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专题发言,集中展示了山东当地学者对自身音乐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音协主席张桂林《齐鲁传统音乐的曾经发展和思考》的发言,以山东传统音乐为线索,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提出了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应从保存、继承、发展三个层面对齐鲁大地的音乐遗产进行传承。山东艺术学院王世慧教授《“鲁南五大调”的历史渊源及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影响>的发言,则通过剖析“鲁南五大调”的地域特性、社会经济特性入手,将“鲁南五大调”与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相比照,勾勒出其流传、变异的过程,同时对“鲁南五大调”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文化功能属性进行了阐述。山东艺术学院周明副教授《文化生态学的“内循环”——挫琴,一件上古乐器的传承与“旗城效应”的相对守护》的发言,对流传于山东中部青州、临淄等地的挫琴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它所具有的“内循环”文化生态特征,即“挫琴的存在与青州北城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下而产生的‘旗城效应’的相对守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其他新的研究成果的专题发言
  此方面有对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的文化属性及其传承进行阐述的,如河南大学杨善武教授《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观念与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建设》的发言,论述了具有某种音乐形态的音乐本体及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音乐本体是文化的实体和形态,其涉及的有关音乐基础知识也是具有文化属性的。最后,还从现实出发,提出了学生掌握“五声性音阶与调式”等内容的重要意义。
  总之,本次“两会一坛”以亚大、亚太区域音乐的交流与合作为宗旨,在区域传统音乐的历史考证、文本研究,不同国家或文化圈的音乐互动,富有地域特色的齐鲁传统音乐的研究等方面,均充分显示和展示了与会代表扎实严谨的学风和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会代表对母体文化的强烈关注,这都必将在国内乃至国际民族音乐学领域,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正如王耀华先生所言:“要坚持每年一次的年会,用会议作为载体来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交换学术资料。在会议期问,主办、承办单位都会有一些有特色的乐种,或音乐作品,或戏曲,或器乐表演等,或者组织一些音乐文化考察,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机会,加深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音乐的了解。”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1日晚8时,上海交响乐团在该团音乐厅举办“陈燮阳从艺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朱践耳、吕其明、陆在易、许舒亚等知名作曲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界代表莅临现场,听众十分踊跃,音乐会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音乐会开始前,陈燮阳的继任者、上海交响乐团现任总监余隆致词:“五十年,是非常难忘的历程,我算了一下,陈先生开始指挥的时候我才一岁。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保持五十年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他是
笔者按:“歌唱何以令人感动?”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对此发问?有人说,“歌唱本身就是为了感动人、本身就是感动人的,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故而,我想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此作一回应,许多民族音乐学研究个案显示,歌唱具有多重功能和效力,并因其所属文化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文达人(Venda)来说,歌唱是与逝去祖灵沟通的方式{1};对于土布卡人(Tumbuka),歌唱可以令族人摆脱疾病困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风雨兼程已走过近十四个年头了,懵懂、跌宕、憧憬、远航……,今日它肩负着载重量更大的责任重担,有着发展队伍仍逐渐再壮大之气势,更体现了开阔视野的包容性和大力度地创新性。北京现代音乐节作品丰满而多样化,国际参与学术交流可喜可贺。2016年5月22日,“跨越太平洋”——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在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教授的热情致辞后拉开了
17年5月8日晚,“中国序曲——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张亮指挥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精彩上演。该场音乐会集结了7位现活跃在国内外专业音乐舞台,并曾于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或教学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上演了7部与“中国情境”相关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具体包括:叶国辉的管弦乐《中国序曲》(1998)、陈牧声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2011)、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凤》(1998)、沈叶的二胡
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19—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共举行了3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7场国际室内乐重奏音乐会、1次高峰对话、2场美育论坛、1场音乐创作讲座及4场大师班。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坚持其学术性与前瞻性,承继原有的演出、教育、交流三大特色板块,开展了普及现代音乐、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等活动。北京现代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担
2009年4月27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贺绿汀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作为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贺老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他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国际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贺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
大型交响合唱《神话中国》首演  本刊讯 神话是人类早期智慧的记录,是先民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诗化表现。中国神话是华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源,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神话中国》是一部体现华夏民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和精神财富的大型交响合唱,于5月31日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成立60周年庆典展演作品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  《神话中国》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歌剧舞剧院于2012年
在一般人看来,音乐在所有艺术中无疑是最具模糊性的一种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门德尔松说:“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因此,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便长期以来处在感性和经验阶段。《列子·汤问》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对音乐的感受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现代音乐家冼星海也有一段论音乐的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必须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打造书香校园  麻城市黄土岗镇长岭岗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因学校条件和教育管理经验有限,德育活动的开展总是沿袭传统,没有创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直到麻城市“微笑图书室”为学校捐赠了一批绘本,一切有了转机。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绘本,学
乐学习开发右脑的说法由来已久。多年来,许多人在这一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的支持的假说的影响下,对于“右脑革命”及“开发右脑”的热潮趋之若鹜。加之一些传播媒介的大肆宣传,使得这一伪科学命题不断蔓延。事实上,关于音乐训练开发右脑的论断是错误地解释了“大脑半球偏侧化”这一研究发现,过分片面强调大脑半球的特定定位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从科学的视角澄清人们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