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值得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构建和谐企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文化,已经讲了很多,但是关于企业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定位,怎么具体展开,还少有论述,这是很费心思的问题。本文着重讲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十个和谐关系
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首先要处理好的、领头的和谐。讲企业和谐,和谐企业,不能不讲企业和自然的和谐。人类的行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了大自然。大自然又反过来惩罚人类。恩格斯晚年在一部没有完成的论文中针对经济学家讲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提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企业是要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恩格斯纠正了经济学界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劳动加自然资源才构成财富。关于自然生态遭受人的生产行为破坏而又导致人自身受到惩罚的观点,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并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工业文明以来,企业的行为在发达国家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恩格斯的观点,涉及到人的劳动、人的创造与自然的关系。他告诫我们不要过于得意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的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步结果的意义取消了,就这样惩罚了人类自己。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它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恩格斯还讲了,生产行为较远的自然影响,讲了反自然的观点,讲了今天的生产方式中主要重视最初的显著的成果,而行为的长远影响和那个最初的结果完全相反。他指出要认识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一致就是和谐。这里,令我想到印度古代名剧《沙恭达罗》中曾写到,一位在森林中成长的少女,在远嫁他乡时曾与周围的藤萝、小鹿等亲切告别的场面。大诗人泰戈尔认为,“在这里,自然与人是一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亲属关系。”这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企业要变自然资源为社会财富,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一个和谐的理念。这包括绿色的环保意识,贯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社会,包括开发循环经济,推行节能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有人认为,造成水、垃圾、空气污染的两个源头,从广义上讲是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从生产来讲,可以说,企业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科学利用保护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而生活本身也在制造垃圾。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理念、资源理念、节能理念的研究与建设,这涉及的是企业与自然的和谐这个大课题。
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有的企业在企业精神中写上了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有的讲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都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企业利润源于社会要奉献社会,讲的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其实不只是从利润的角度看,企业要正常运转,企业能够运作起来,并且持续发展,方方面面都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孤立存在。社会是个大系统,社会这个概念,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大系统,作为人的活动领域的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国家,包括消费者。所以细分还要讲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企业与国家的和谐
许多企业的文化手册都有企业与国家发展大业、与民族振兴相互联系的一种表达。这不仅是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问题。在企业文化中价值理念确立的原则,包含企业价值、员工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不能单打一,不能择其一不要其二,也不能择其二不要其三,不能顾此失彼,而必须是均衡协调发展。这就考虑了企业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企业与消费者的和谐
企业与消费者与客户用户的和谐很重要。企业和谐要与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的和谐一致。中国烟草行业的企业提出“两个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就是讲的这个问题。今天企业的发展处于用户经济、用户导向的新时代,企业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能否赢得用户的信任感、满意度、忠诚度,能不能有日益扩大的用户群,这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可以说是命运攸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用户、顾客是“上帝”。如果企业同作为“上帝”、“衣食父母”的消费者、用户、顾客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紧张的甚至对立的状态,那么企业的状况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和谐关系是企业发展中的永恒的主题。
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这是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用户、顾客和谐的重要条件。企业实现同广大消费者的和谐,首先要做到与员工和谐,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和谐关系。有的讲企业有两个“上帝”,一个是消费者、用户,另一个是员工。没有员工这个“上帝”,也不会有消费者这个“上帝”。这方面有许多内容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关心、尊重、爱护员工,如何培育、提升员工等。这里,如何真正而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同样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企业与企业的和谐
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所以这些年来提出了“合竞”、“竞合”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竞争则无活力。竞争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带来创新的动力。但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要强调理性的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则无和谐关系可言。有的企业提出“视对手如队友”,就是讲的这方面的理念。
企业内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内部和谐
在企业改革中,引进内部竞争机制,有的实行竞争上岗,这推动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讲企业内部要培育和谐文化氛围,是说员工之间要确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关系。这对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愉快地携手共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求在员工关系上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要自觉地确立和谐相处的理念。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弄得不好,也会发生不和谐的状态。这方面的和谐关系、和谐文化建设,值得专题研究。
上市公司与股东、股民的和谐
这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包括信息发布等等。国际上有的大公司在年报中不仅讲经营业绩,而且有价值观的声明。上市公司与股东与股民的和谐关系,要体现到企业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
企业在国外经营发展中与所在国有关方面的和谐
现在国外经营越来越发展。这个问题,其中包括企业与招用的国外本土员工的和谐、与国外相关企业的和谐、与国外当地民众的和谐、与国外当地政府的和谐。确立这样的和谐关系,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下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的问题。中石油集团管道局、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已有这方面的初步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
企业主体、企业人的内心和谐
这一条一般不大讲,但我认为不可缺少。这里讲的企业主体包括企业家、企业领导人、管理者和广大员工。这些企业人都要处理好企业的各种和谐关系。而处理和谐关系的人,自身内心是否要和谐、是否具有和谐的素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季羡林讲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这个话说得好啊。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社会的人、企业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张环绕自身的有形无形的关系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上、生活上的麻烦和难题,每时每刻都会有烦躁,都需要自觉的修为。这就要自觉地把握和谐的理念,自觉地培育和谐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实现个人与企业、与社会、与他人的共同发展。个人心态太重要了,爱因斯坦讲:“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也可以说,人是构建自己身心健康和谐的建筑师。这也是人格魅力的一个展示点。
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的八个观点
怎样认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和”与“同”
坚持“和而不同”,而不是坚持“同而不和”。“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曾经有过“和同之辩”的讨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和”与“同”的区别的是西周末年伯阳父,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第一个对“和”与“同”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主张“和”而不是主张“同”,认为“同则不继”,都相同则无发展。这样的道理对如何理解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和谐”、“和”的概念,是有启示意义的。
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
和谐作为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可用8个字概括: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和谐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建立和谐并不是取消差异,取消多样性。张岱年曾引用古代圣贤之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企业构建和谐文化,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最广泛地在企业形成共有价值理念,以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在处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多种关系中,做到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和谐状态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二是持续发展,现在有的文章只讲前一句,这是不全面的。
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离不开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和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从企业的角度讲,提出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根本上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企业基业长青,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内在需求与本质属性。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的发展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说创新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实事说明,企业想创新而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是不成的。同样,没有创新也不能实现和谐。六中全会讲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要有创新。“和则齐美、离则两伤”。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
企业应当确立和坚持什么样的创新观
概括地说就是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与持续创新观。
全面创新观是说,企业的创新并不是单项创新,并不是仅仅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的创新观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并不是全面的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是说,企业的每个岗位工作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指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持续创新观是说,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和谐与诚信
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诚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诚信建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贷款、纳税、交易、合同契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不讲信用,失去诚信,交易、协作、竞争都无法进行,企业也谈不上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蛇口打出标语,时间就是金钱,大家感到很新鲜。其实这是200多年前富兰克林致年轻商人的信中讲的,他讲到“时间就是金钱”,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就是“信用也是金钱”,那时只用了前一句话。商人经商讲诚信,这是和谐问题,不讲诚信做不成生意也谈不上和谐。失信是很麻烦的问题,诚信建设至关重要。
妙用时间与妙用空间
企业创新、企业和谐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哲学概念。在企业运作中,在企业的和谐创新中,这些概念都有了跳动的实践价值,这就有了妙用时间与妙用空间的概念。张瑞敏讲“打时间差”是海尔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过去我们说领先半步就进入无竞争境地。打时间差就是谋划早,是经营智慧。对个人、企业、地区、城市、国家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妙用时间差的问题。妙用空间是说,现在进入了企业选择国家和地区的时代。消费者选择企业是常说的,企业在哪里开办要选择国家和地区,要考虑当地的空间环境,其中文化环境也是投资环境,是否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同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历史性课题。这个融合关系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深厚的独特的文化根脉。这就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根脉对于缔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越南亚太经合会议上讲: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国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文代会上胡主席又讲到,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宏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民族和谐文化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既是哲学概念,是伦理范畴,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中国思想家重视“和”、“和谐”思想的倡导,孔子的学生有子讲“和为贵”,孔子讲“和无寡”,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讲“和则一,一则多力”。从“和为贵”思想出发,中国古代先哲有一系列论证,还有许多古训,成为中国和谐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这是个大课题,值得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这方面,中电国际“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北方重工集团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是两个典型范例。
和谐是美与企业美学
古希腊哲学家讲过“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在这位哲学家看来,美即和谐,和谐即美,和谐具备了美学价值。我认为,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企业战略设计中,应高度重视企业美学。目前,企业美学与企业美的研究,很不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因为美的竞争力越来越突出了。过去讲企业美是三大要素,即主体美、环境美、产品美。主体是指企业人,包括企业家、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主体美既包括心灵美,又包括行为美。现在看,企业美只讲主体美、环境美和产品美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着管理、营销、服务等若干环节。提出企业美有六大要素,这是个突破性进展。国外没有企业美学的专门著作,也很难找到企业美学的概念,他们搞过实验美学,更多的是技术美学。我们今天讲的是企业美学,同过去西方学者研究的技术美学是有联系,但是有重要区别,并不是一个概念。美学应当走向企业,走向市场经济,这是企业发展、竞争实践的呼唤。
(责任编辑:罗志荣)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十个和谐关系
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首先要处理好的、领头的和谐。讲企业和谐,和谐企业,不能不讲企业和自然的和谐。人类的行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了大自然。大自然又反过来惩罚人类。恩格斯晚年在一部没有完成的论文中针对经济学家讲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提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企业是要把自然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恩格斯纠正了经济学界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劳动加自然资源才构成财富。关于自然生态遭受人的生产行为破坏而又导致人自身受到惩罚的观点,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并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工业文明以来,企业的行为在发达国家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恩格斯的观点,涉及到人的劳动、人的创造与自然的关系。他告诫我们不要过于得意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的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步结果的意义取消了,就这样惩罚了人类自己。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它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恩格斯还讲了,生产行为较远的自然影响,讲了反自然的观点,讲了今天的生产方式中主要重视最初的显著的成果,而行为的长远影响和那个最初的结果完全相反。他指出要认识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一致就是和谐。这里,令我想到印度古代名剧《沙恭达罗》中曾写到,一位在森林中成长的少女,在远嫁他乡时曾与周围的藤萝、小鹿等亲切告别的场面。大诗人泰戈尔认为,“在这里,自然与人是一种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亲属关系。”这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企业要变自然资源为社会财富,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一个和谐的理念。这包括绿色的环保意识,贯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社会,包括开发循环经济,推行节能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有人认为,造成水、垃圾、空气污染的两个源头,从广义上讲是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从生产来讲,可以说,企业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科学利用保护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负有重大责任。而生活本身也在制造垃圾。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理念、资源理念、节能理念的研究与建设,这涉及的是企业与自然的和谐这个大课题。
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有的企业在企业精神中写上了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有的讲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都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企业利润源于社会要奉献社会,讲的是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其实不只是从利润的角度看,企业要正常运转,企业能够运作起来,并且持续发展,方方面面都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孤立存在。社会是个大系统,社会这个概念,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大系统,作为人的活动领域的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国家,包括消费者。所以细分还要讲企业与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企业与国家的和谐
许多企业的文化手册都有企业与国家发展大业、与民族振兴相互联系的一种表达。这不仅是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问题。在企业文化中价值理念确立的原则,包含企业价值、员工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不能单打一,不能择其一不要其二,也不能择其二不要其三,不能顾此失彼,而必须是均衡协调发展。这就考虑了企业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企业与消费者的和谐
企业与消费者与客户用户的和谐很重要。企业和谐要与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的和谐一致。中国烟草行业的企业提出“两个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就是讲的这个问题。今天企业的发展处于用户经济、用户导向的新时代,企业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能否赢得用户的信任感、满意度、忠诚度,能不能有日益扩大的用户群,这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可以说是命运攸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用户、顾客是“上帝”。如果企业同作为“上帝”、“衣食父母”的消费者、用户、顾客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紧张的甚至对立的状态,那么企业的状况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和谐关系是企业发展中的永恒的主题。
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这是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用户、顾客和谐的重要条件。企业实现同广大消费者的和谐,首先要做到与员工和谐,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和谐关系。有的讲企业有两个“上帝”,一个是消费者、用户,另一个是员工。没有员工这个“上帝”,也不会有消费者这个“上帝”。这方面有许多内容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关心、尊重、爱护员工,如何培育、提升员工等。这里,如何真正而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同样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企业与企业的和谐
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所以这些年来提出了“合竞”、“竞合”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竞争则无活力。竞争推动企业创新,为企业带来创新的动力。但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要强调理性的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则无和谐关系可言。有的企业提出“视对手如队友”,就是讲的这方面的理念。
企业内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内部和谐
在企业改革中,引进内部竞争机制,有的实行竞争上岗,这推动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讲企业内部要培育和谐文化氛围,是说员工之间要确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关系。这对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愉快地携手共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求在员工关系上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要自觉地确立和谐相处的理念。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弄得不好,也会发生不和谐的状态。这方面的和谐关系、和谐文化建设,值得专题研究。
上市公司与股东、股民的和谐
这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包括信息发布等等。国际上有的大公司在年报中不仅讲经营业绩,而且有价值观的声明。上市公司与股东与股民的和谐关系,要体现到企业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
企业在国外经营发展中与所在国有关方面的和谐
现在国外经营越来越发展。这个问题,其中包括企业与招用的国外本土员工的和谐、与国外相关企业的和谐、与国外当地民众的和谐、与国外当地政府的和谐。确立这样的和谐关系,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下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的问题。中石油集团管道局、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已有这方面的初步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
企业主体、企业人的内心和谐
这一条一般不大讲,但我认为不可缺少。这里讲的企业主体包括企业家、企业领导人、管理者和广大员工。这些企业人都要处理好企业的各种和谐关系。而处理和谐关系的人,自身内心是否要和谐、是否具有和谐的素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季羡林讲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这个话说得好啊。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社会的人、企业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张环绕自身的有形无形的关系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上、生活上的麻烦和难题,每时每刻都会有烦躁,都需要自觉的修为。这就要自觉地把握和谐的理念,自觉地培育和谐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实现个人与企业、与社会、与他人的共同发展。个人心态太重要了,爱因斯坦讲:“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也可以说,人是构建自己身心健康和谐的建筑师。这也是人格魅力的一个展示点。
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的八个观点
怎样认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和”与“同”
坚持“和而不同”,而不是坚持“同而不和”。“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曾经有过“和同之辩”的讨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和”与“同”的区别的是西周末年伯阳父,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第一个对“和”与“同”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主张“和”而不是主张“同”,认为“同则不继”,都相同则无发展。这样的道理对如何理解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和谐”、“和”的概念,是有启示意义的。
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
和谐作为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可用8个字概括: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和谐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建立和谐并不是取消差异,取消多样性。张岱年曾引用古代圣贤之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企业构建和谐文化,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最广泛地在企业形成共有价值理念,以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在处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多种关系中,做到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和谐状态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二是持续发展,现在有的文章只讲前一句,这是不全面的。
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是怎样的关系
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离不开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和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从企业的角度讲,提出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根本上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企业基业长青,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内在需求与本质属性。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的发展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说创新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实事说明,企业想创新而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是不成的。同样,没有创新也不能实现和谐。六中全会讲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要有创新。“和则齐美、离则两伤”。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
企业应当确立和坚持什么样的创新观
概括地说就是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与持续创新观。
全面创新观是说,企业的创新并不是单项创新,并不是仅仅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的创新观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并不是全面的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是说,企业的每个岗位工作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指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持续创新观是说,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和谐与诚信
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诚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诚信建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贷款、纳税、交易、合同契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不讲信用,失去诚信,交易、协作、竞争都无法进行,企业也谈不上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蛇口打出标语,时间就是金钱,大家感到很新鲜。其实这是200多年前富兰克林致年轻商人的信中讲的,他讲到“时间就是金钱”,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就是“信用也是金钱”,那时只用了前一句话。商人经商讲诚信,这是和谐问题,不讲诚信做不成生意也谈不上和谐。失信是很麻烦的问题,诚信建设至关重要。
妙用时间与妙用空间
企业创新、企业和谐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哲学概念。在企业运作中,在企业的和谐创新中,这些概念都有了跳动的实践价值,这就有了妙用时间与妙用空间的概念。张瑞敏讲“打时间差”是海尔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过去我们说领先半步就进入无竞争境地。打时间差就是谋划早,是经营智慧。对个人、企业、地区、城市、国家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妙用时间差的问题。妙用空间是说,现在进入了企业选择国家和地区的时代。消费者选择企业是常说的,企业在哪里开办要选择国家和地区,要考虑当地的空间环境,其中文化环境也是投资环境,是否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同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历史性课题。这个融合关系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深厚的独特的文化根脉。这就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文化根脉对于缔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越南亚太经合会议上讲: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国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文代会上胡主席又讲到,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宏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民族和谐文化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既是哲学概念,是伦理范畴,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中国思想家重视“和”、“和谐”思想的倡导,孔子的学生有子讲“和为贵”,孔子讲“和无寡”,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讲“和则一,一则多力”。从“和为贵”思想出发,中国古代先哲有一系列论证,还有许多古训,成为中国和谐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这是个大课题,值得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这方面,中电国际“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北方重工集团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是两个典型范例。
和谐是美与企业美学
古希腊哲学家讲过“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在这位哲学家看来,美即和谐,和谐即美,和谐具备了美学价值。我认为,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企业战略设计中,应高度重视企业美学。目前,企业美学与企业美的研究,很不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因为美的竞争力越来越突出了。过去讲企业美是三大要素,即主体美、环境美、产品美。主体是指企业人,包括企业家、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主体美既包括心灵美,又包括行为美。现在看,企业美只讲主体美、环境美和产品美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着管理、营销、服务等若干环节。提出企业美有六大要素,这是个突破性进展。国外没有企业美学的专门著作,也很难找到企业美学的概念,他们搞过实验美学,更多的是技术美学。我们今天讲的是企业美学,同过去西方学者研究的技术美学是有联系,但是有重要区别,并不是一个概念。美学应当走向企业,走向市场经济,这是企业发展、竞争实践的呼唤。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