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交往是幼儿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让幼儿学会在自然情景、游戏等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有利于教育的活动室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传授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幼儿交往技能。
【关键词】幼儿 交往能力 培养 乡镇
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领域指出:“应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以下是我园针对乡镇幼儿园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乡镇幼儿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乡镇幼儿园里的幼儿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幼儿平时接触外界不多,害怕见陌生人,不善于与同伴交行。幼儿既有渴望与同伴交往,寻找与同伴一起游戏,与人交往的愿望,又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不敢接触同伴和老师, 加上交往技能的缺乏,玩耍时就常常难以协调行动,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幼儿交往的发展。如常出现有不愿与同伴分享玩具,在游戏中不守规则,不懂得谦让或封闭自己等现象。
二、乡镇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协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身边发生的自然情景,协助、鼓励幼儿结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如我们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幼儿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我们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合作的方法,体验交往与合作的乐趣。
(二)创设有利于教育的活动室环境,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在创设活动室环境时,我们做到环境与幼儿对话,在每一幅墙、每一个角落,都精心设计优美的画面:有故事、诗意,让幼儿在与环境对话的同时,同伴间也能相互交流。如:我们设计“我能帮你什么”“好朋友”等墙饰。通过这种墙饰,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达到交往的目的。另外 ,我园还注意充分利用一切空间设立活动区角,如医院、理发店、超市等,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游戏,教师指导幼儿通过医生、理发员、服务员等角色的扮演加强了交往,培养了协作精神。
(三)传授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与人交往是幼儿的心理需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农民、工人、教师家庭等,缺乏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为此,我们通过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采用多种手段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例如,中一班的欧圆小朋友,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女孩,不愿开口说老师好,不和小朋友一起说话、游戏,问她话她连点头、摇头都不愿做,通过一年多的引导,现在她成了一个乐于和同伴交往的女孩,常会看到她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身影,可以看出她的交往态度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有目的的开展交往活动
游戏是增加儿童间交往和合作的最好方式,在游戏中能充分调动幼儿交往的主动性,为此我们创设了多姿多彩的游戏区。在游戏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与各类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游戏,准备材料,以培养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习协调解决问题,进行必要的语言交往和行为交流,增强幼儿团结协作、服从集体的意识,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逐渐学会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学会交往,较好促进了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了交往,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同时,我们要求家长在家中也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适当地让孩子议论家务,这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敢于交往。还要注意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如让家长在走亲访友时把孩子带上,要求孩子注意观察成人的交往;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参与接待;到公园游玩时让孩子主动地去结交临时朋友等等。而教师方面又要求幼儿坚持每天回家主动向家长述说幼儿园的事,到幼儿园说说家里的事,及时了解幼儿与父母的交往情况,做好相应的教育策略,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由于做到家园同步,家长和教师坚持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技能,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素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教师与家长都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教育途径,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掌握社会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2]陆静.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做法与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9):71.
【关键词】幼儿 交往能力 培养 乡镇
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社会领域指出:“应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以下是我园针对乡镇幼儿园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乡镇幼儿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乡镇幼儿园里的幼儿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幼儿平时接触外界不多,害怕见陌生人,不善于与同伴交行。幼儿既有渴望与同伴交往,寻找与同伴一起游戏,与人交往的愿望,又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不敢接触同伴和老师, 加上交往技能的缺乏,玩耍时就常常难以协调行动,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幼儿交往的发展。如常出现有不愿与同伴分享玩具,在游戏中不守规则,不懂得谦让或封闭自己等现象。
二、乡镇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协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身边发生的自然情景,协助、鼓励幼儿结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如我们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幼儿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我们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合作的方法,体验交往与合作的乐趣。
(二)创设有利于教育的活动室环境,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在创设活动室环境时,我们做到环境与幼儿对话,在每一幅墙、每一个角落,都精心设计优美的画面:有故事、诗意,让幼儿在与环境对话的同时,同伴间也能相互交流。如:我们设计“我能帮你什么”“好朋友”等墙饰。通过这种墙饰,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达到交往的目的。另外 ,我园还注意充分利用一切空间设立活动区角,如医院、理发店、超市等,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游戏,教师指导幼儿通过医生、理发员、服务员等角色的扮演加强了交往,培养了协作精神。
(三)传授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与人交往是幼儿的心理需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农民、工人、教师家庭等,缺乏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为此,我们通过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采用多种手段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例如,中一班的欧圆小朋友,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女孩,不愿开口说老师好,不和小朋友一起说话、游戏,问她话她连点头、摇头都不愿做,通过一年多的引导,现在她成了一个乐于和同伴交往的女孩,常会看到她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身影,可以看出她的交往态度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有目的的开展交往活动
游戏是增加儿童间交往和合作的最好方式,在游戏中能充分调动幼儿交往的主动性,为此我们创设了多姿多彩的游戏区。在游戏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与各类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游戏,准备材料,以培养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习协调解决问题,进行必要的语言交往和行为交流,增强幼儿团结协作、服从集体的意识,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逐渐学会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学会交往,较好促进了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了交往,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同时,我们要求家长在家中也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适当地让孩子议论家务,这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敢于交往。还要注意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如让家长在走亲访友时把孩子带上,要求孩子注意观察成人的交往;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参与接待;到公园游玩时让孩子主动地去结交临时朋友等等。而教师方面又要求幼儿坚持每天回家主动向家长述说幼儿园的事,到幼儿园说说家里的事,及时了解幼儿与父母的交往情况,做好相应的教育策略,提高幼儿的交往水平。由于做到家园同步,家长和教师坚持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技能,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素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教师与家长都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教育途径,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掌握社会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2]陆静.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做法与思考[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