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索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体会。
  1.实践探索,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体现在怎样获得基础知识上;第一,获得的知识必须具有科学性,不能含糊不清;第二,鼓励探索、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例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不会搞错,但往往忽略了圆锥与圆柱必须“等底等高”。为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这段教材我是这样教的:
  我首先按教材的编排,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让学生量黄沙,做实验,然后让学生表述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几乎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我把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接着又让学生用底、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做第二轮实验。结果根本不是1:3的关系,这就推翻了学生自己原先得出的结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让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这次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容器,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一定要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于是我用彩色粉笔把学生得出的结论补充完整,写出了“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
  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又在实验中否定结论,最后在思考中完善结论,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实践与思辨过程,获得的知识及科学有比较扎实。
  2.多角度思考,培养灵活解题的能力。
  从多角度和不同的起点出发思考,并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这种“多解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实质上与分散思维含义基本上一致,而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可以说在灵活解题的过程中,基本体现了学习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例如:“某厂职工1080人,其中男工是女工的 ,男、女各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如:把女工人数看作“单位1”。
  1080÷(1+ )=600(人) (女工人数)
  1080-600=480(人) (男工人数)
  也可以把男工人数看作“单位1”:
  1080÷(1+ )=480(人) (男工人数)
  1080-480=600(人) (女工人数)
  还可以把职工人数看作“单位1”:
  1080× =600(人) (女工人数)
  1080× =480(人) (男工人数)等等
  这样做,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认为分数应用题中总是以“总数”为“单位1”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普遍迁移,鼓励创新
  学生思维活动创新精神的最高表现,是能广泛运用知识的迁移,独具匠心地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完求体积知识以后,在复习课的尾声出示了一只铅球,问学生能不能想办法求出这只铅球的体积。学生没学过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一时不知所措。我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只要你们肯动脑筋,办法还是可以想出来的。学生受到鼓舞,开始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就有同学联想到“曹冲称象”的故事,从中得到启发,结“他山之石”,解决了这个目前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课结束之前又一次欣起了新的高潮。
  又例如:一个水池装有进出两个水管,单开进水管,6分钟可将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8分钟可将满池的水放完,现同时打开进出两水管,多少分钟可将空池注满?
  多数学生都是按照常规思路解答的:
  1÷( - )=24(分钟)
  但有一名学生却列出了与众不同的算式:
  6×8÷(8-6)=24(分钟)
  同学们感到大惑不解。我让这位同学陈述算理,他是这样说的:在(6×8)分钟时间里,单开进水管,可注满8各空池;单开出水管,可放完6个满池水,实际上是注满(8-6)个空池,所以同时打开进、出水管,注满1个空池所需的时间是48÷2=24(分钟)
  这位学生构想之奇特,算例之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它把同学们的思维引进了一个崭新的美妙境界,从而领略了一种全新思路的风采,这对群体思维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2013-11-14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每天除了教学任务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还要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班主任的工作是艰巨而辛苦的,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七十多个孩子以及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们,要让这些孩子都绽放如花,谈何容易。我们小学班主任,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的时候可以说犹如一张白纸,如一块没有雕刻的原石,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我们给他们画出最美丽的画卷、雕出最晶莹的玉石。我始终相信: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需要用心
期刊
开展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今天,双语班的孩子们由于语言的障碍,在接触到的单一的汉语言形式的教学时,对于教师用汉语传授的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要从用爱心、关心,鼓励、激励学生,以口头表达、听力训练为主,并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能由“厌学”进而“爱学”,从无所谓到开始热爱双语学习,实现这种转变,才能取得好成绩。 
期刊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其实我认为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当好班主任更需要技巧。通过近几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当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应当做到“四多四少”:  1.多关爱,少求全  我市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因此,每个班级中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纯朴、善良,但多数学生缺少汉族学生的那份自信和张扬,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对班集体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诸如多引导汉
期刊
【摘 要】在强化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社会中,探索后进生的转化途径,是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形成;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  近年来,教育部门创导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大大推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可是农村小学分散,受教育的程度有异,小学毕业生不论成绩优劣,都进入初
期刊
【摘 要】后进生,俗名“差生”。执教一个班级,老师总会碰到一部分“后进生”。他们要么学习差,要么行为差,要么态度差,如此总总,总是让教师头痛不已。但是后进生是人,不是产品,不能当成次品或废品再回炉。教师转化一个后进生,实际上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是给同样头疼的父母雪中送炭。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尽善尽美地转化后进生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后进生问题;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
期刊
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我镇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城区 “三路”及城郊其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相对于城区 “三路”及城郊其它学校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期刊
【摘 要】人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追求一种朴实、扎实、踏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潜心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师生互动;精心设计练习、确保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实效;认真反思教学、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教学有效;四个方面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研究”的课题,进行阐
期刊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旧的知识,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习和创造是教师最为关切而又最感困难的一个热点问题。我认为要使学生学会和创造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呢?  1.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老师就要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
期刊
有效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及生命成长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轻负高质,省时高效“有效”课堂教学呢?  1.创设教学情境  美术课堂不应局限于机械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层面,而更多应在对话、互动中完成。课堂的对话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互动使师生体验到探索和求知的乐趣,有效地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美术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