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诵读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yz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诵读,明确诵读内涵
  说到“诵读”一词,那就不得不提古人读文章的情形,我们看到电视里的情形都是古人手拿一本书,然后开始摇头晃脑地读,而且要有情感,吐字要有力度。读书似乎就要像古人那样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喜爱。从他们读书的形式、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诵读,就是要声音洪亮,富有感情,抑扬顿挫地读一篇文章,往往在无形中将那些美丽的文字印于心上,存于脑海。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诵读始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时至今日,也是自己摸索着去理解它。新课标对于诵读的定义,其实与古人的想法相差无几。如黎锦熙,他对诵读的理解与古人是一致的。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诵读的重点还是不变的。
  二、注重诵读,了解诵读意义
  1.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
  学习语文时,有准确的语感对解决一些语文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其实我们所说的语感,通常是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有些人有天生的语感,对文字确实比一般人要敏感些,有些人甚至连词语的意思都分不清,这就是差别。然而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大量的阅读经验。反复诵读,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语感有很大的帮助。经验多了,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拥有这种对文章字词的敏感能力,会让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无穷。
  2.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
  不得不承认学生在中学所有的学习都是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基础的,中学接触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都是各个科目入门的东西。就语文而言,它的基础便是词汇,当你拥有大量的词汇量时,那么对于阅读、写作,就都是手到擒来、小菜一碟了。因此,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记于心上,就不必刻意去背去记了。
  3.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俗话说熟能生巧。反复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发音更标准,还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到位的理解。如读朱自清的《背影》,初读觉得平平淡淡,只是记录了作者与父亲生活的琐事,但是在反复的诵读之后,你会体会到在作者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文章毫不矫揉造作,却又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三、注重诵读,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现在的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研究,好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了,一堂课下来教师成了主角,而求学的学生却成了旁观者。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堂课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那么教师就要拿出“师道尊严”的精神去调动学生开口说话、动脑思考。
  另外,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安排诵读的任务,让他们之间相互监督、鼓励。比如要多多诵读古诗文,现代文中精彩的片段也不能放过,这样对学生词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把语文基础知识学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四、注重诵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其实是一些品质的有机整合,如语感、语言积累、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我们可以得出诵读与语文素养之间的一些关系,注重诵读方面的实践,可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在学习习惯方面,人说七天会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如果坚持每天的诵读计划,那么语文成绩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因素。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注重诵读就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基础,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基础。
  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博览群书的先生总会给人一种温文尔雅、温润如玉的感觉,其实那就是读书带给他们的一种气质,总会有一种让人想亲近、想探寻的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要注重诵读,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气质。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些懒得读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警醒,要知道诵读方法要比死记硬背优异得多,死记硬背只是暂时的记忆,而诵读会“自然而然,永久于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学生要注重诵读,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而多媒体具有“集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它能完美地满足通用技术教学的要求。所以只要有条件,通用技术教师都会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之美在于“度”, “度”就是恰到好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度”就是:恰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恰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度”把握好了,那就是完美的,而一旦失手,那就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简称《考试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一栏的条目下有一栏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习惯称作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笔者查阅了近几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此条目下一般都写着:“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笔者认为考纲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处不妥:  一、“词类活用”不应隶属于“文言特殊句式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认为初中物理是比较难学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目前,初中教学仍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对自然现象缺乏一定的观察与研究,只专注于系统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主要围绕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吸收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不高,学生也就觉得物理难学了。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探究性教学”。一、探究性教学的
当你打开高中数学新教材,就会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所
川、渝、滇、黔辖区内一些地级城市所属的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实现了多个建设目标超常规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
李清照以词见长,秋瑾以诗为最。其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经久流传,与她们独特的语言和精妙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她们通过浪漫而大胆的想象,追求理想生活。这里就李词秋诗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加以对比。  一、语言运用方面  在语言运用方面,李清照和秋瑾都追求通俗生动、浅显清新。如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口语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字字似随手拈来,却恰到好处。其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强调在实际工作中,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同时,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人民教师要比一般公民具有更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教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