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涛飞浪卷,潮起潮落。在辽阔无垠的南中国海,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在英雄的东门礁,正是有了南沙卫士的奉献与忠诚、创新与坚韧,才在这碧波万倾之中铸起了祖国铜墙铁壁般的“海上长城”。
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美如一只晶莹剔透的翡翠盘,在那82万平方公里的玉盘里,闪耀着一颗璀璨而又耀眼的明珠,这就是有着“南海国门第一礁”之称的南沙东门礁。守卫在这片蓝色国土上的是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的“南沙守礁模范连”。
一块岛礁,维系着一片辽阔的海洋。南沙官兵的一举一动,都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紧密相连。
祖国时刻在心中
春天的南中国海,海面平整得如绸缎一般,只有行船两边掠起的一群群飞鱼打破海天一色的宁静。经过3天两夜的漫长航行,我们终于见到了一座被汪洋大海包围、外形酷似战舰的“人造陆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高扬,一座黑色大理石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东门礁”14个大字赫然入目。
东门礁位于南沙九章群礁东北部,因礁盘中泻湖的东端有一出口而得名。站在礁堡上,浪花就在你的脚边拍打;环顾四周,除了海还是海。
小礁盘连着大国家。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拥有一寸礁石的主权,你就可以获得3个新加坡那么大的领海区,4个浙江省那么大 的海上专属经济区。一位将军告诉记者,南沙南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要津,北缀我国的中沙、西沙诸岛而傍依祖国大陆,为东亚、南亚连接中东、欧洲的航运咽喉,200多座岛、礁、滩、暗沙在南中国海的最南端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自古以来就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这片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当于4个河北省,8个江苏省那么大,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在我国海区范围内有石油资源上百亿吨,天然气资源数亿立方米,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南沙还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渔场,盛产大量优质经济鱼类。除此之外,南沙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道的咽喉地带,是东亚、东北亚通往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等地的海上要道,是世界航海的十字路口,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门礁地处险要,环境非常恶劣,外军占据的岛礁和我东门礁仅隔不足4海里。东门礁的官兵都在心里铭记着5个字:“南沙无小事。”稍有不慎,将关系到国家利益;偶然疏忽,就可能引发外交争端。在这里,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名“外交宫”。
去年5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战士李康坚突然发现一架不明国籍的小型飞机飞来,就立刻发出战斗警报,全礁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位。礁长命令防空火器瞄准目标,并用卫星电话向指挥所报告。当敌机俯冲实施超低空侦察时,迎接它的是一座座正瞄准着它的火炮,见情况不妙,没敢飞到礁堡上空就急转弯逃走了。
我们不窥觑他人,但也决不允许蓝色国土从我们手中流失半寸。几年来,东门礁先后发现和处置海情500多艘次、空情110多架次,从未出现错、漏、压情,处置各种突发事件30多次,都做到了处置得当、及时无误。
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礁堡共存亡!在东门礁官兵的心中,没有什么事能比守礁更重要了。
礁堡份量比山重
去年老兵退伍前夕,老战士吴康找到指导员缪照明,请求连队送他一面在东门礁升过的旧国旗保存。他说自己特别留恋南沙,留恋守卫东门礁的日日夜夜。他在国旗上写下自己上礁以来无数次宣过的誓言:“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岛礁共存亡”。然后请同期守礁的12名战友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以此作为一生的纪念。
记者在东门礁还听到两个感人的故事。第一个讲的是,原东门礁副礁长张京毅到东门礁守礁时,爱人已经怀孕七八个月了。为了给孩子起个有意义的名字,就在《南沙卫士报》上写了一则“征名启事”:“新生命即将临生,不知未来的南沙卫土是结伴而行,还是独来独往,现欲征与南沙有关的男女通用三名,设一等奖一名,奖品:口头表扬一百年。”启事发出后,全礁官兵联合为这位未出生的孩子起了个两个意义深长的名字:大名震南,小名东门。张京毅回家探亲专门打来电话,说经与孩子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协商后,一致采纳南沙官兵的意见。
另一个说的是原指导员桂武松,三十得子,儿子没满月,他就上礁了。上礁后,战友们问他给儿子取了个啥名字,他说叫“卫国”,大伙一听,说太俗气了。他说,“这名字前些年用的人多,现在少了,20年后,我还是想让我那小子来守礁。”但他万万没想到,1个月后,儿子患肺炎夭折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因为受了刺激,精神失常。桂武松把痛苦埋在心里,每天照常组织值班、训练。他知道自己是指导员,不能因自己的痛苦而影响部队的士气。部队换班下礁后,桂武松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守礁时的全部积蓄,带着妻子到北京、大连等地旅游一趟,来抚慰妻子那颗受伤的心。
南沙风大浪险,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30度以上,相对湿度经常在80%以上,夏秋季多热带气旋,是台风主要生成区之一,过去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采访中记者看到:在礁上,上半年才拿上来的铁丝,已软如面条;新电视机的喇叭网罩,已变成红色;哨楼上1寸厚的钢板护栏,不到一年就锈穿了……在素有高温、高湿、高盐“三高”之称的南沙,海风比寒流对人的伤害还大。一到早晨,围墙上、门窗上,凝结着一层亮晶晶的盐,连礁上种的花,都得经常用淡水“洗澡”。礁堡上空调、发电机、电视机、海水淡化机等电器都有点“水土不服”——生锈,平均两年锈坏一台电视机。然而,在环境异常恶劣的南沙,尽管连不锈钢都要生锈,但依然没有什么能够锈蚀官兵们的心。
在东门礁采访的每一天,记者都被他们忠心赤胆守卫祖国南沙的不平凡经历感动不已。其实,东门礁守备连官兵并非天生就是硬汉子,也不是生来就特别能吃苦。是祖国的尊严促使他们去捍卫领土的完整,是军人的职责让他们义不容辞地奔赴在祖国的万里海疆。
尽管远离大陆,但官兵的生活和时代贴得很近。信息化礁堡,知识型水兵,第三代南沙卫土正从东门礁走来。
礁堡孵化“新卫士”
南沙的礁盘,平时是淹在水下的,只有落大潮才露出水面。面对与世隔绝的苍海孤礁,“抬头是天,低头是海,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脚下海浪涌,两耳满涛声。”这是守礁官兵工作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茫茫大海无情地阻隔了与大陆的联系。在这与世隔绝的天涯一隅里,由于缺乏信息和其他刺激,人与人之间的话越聊越少,大脑也慢慢地随之退化。守礁初期,孤独、寂寞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官兵时常对着空旷的海面大声地吼叫。使有的战士变得不爱说话了,有的则在默默地想心事,还有的人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失眠、记忆力减退、集中精力困难等生理症状成为困扰官兵的难题。
现任南沙守备部队副部队长、东门礁第3任连长李寿军告诉记者,为了 解除寂寞,当时曾有人将一条健壮的军犬带上礁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个半月后,寂寞带来的痛苦连这条狗都不能幸免。每天清晨与傍晚,它都要对着北方的大海和天空哀嚎,最后竟狂躁得成为一条疯狗……
“守礁苦,守礁累,守礁人忍受太多罪,每次3月守下来,十人九个远社会。南沙部队官兵这种被人嘲为‘十有九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有着16年守礁经历的部队长龚允冲高兴地对记者说。
南沙礁堡的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油毡竹杆“看瓜棚”,第二阶段是铁皮亭式“高脚屋”,第三阶段才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礁堡。第一代的开拓者们,承受了在“生命禁区”里的煎熬,胜利完成了守住礁盘的神圣使命;第二代的后继者们,使这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如今,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牵引的第三代南沙卫土正从东门礁走来,官兵的素质空前提高,守礁任务已从过去的被动守礁成了今天的主动建礁。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南沙礁堡的更新换代,电视、DVD、音响都已经更换过几批,电脑在南沙也不再是新鲜玩艺。礁上安装的卫星电视通视卡,使守礁官兵从此结束了过去等3个月才能看到一次报纸的历史。
守礁官兵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安装卫星天线后,守礁官兵能收看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按照南沙条件特制的高效制冷冰箱能让官兵吃到保鲜、保质的食品;想唱歌有卡拉OK,想看影碟有VCD播放机;新建的淡水储蓄池,能保证全礁官兵数月饮用洁净淡水……
从经验守礁到科学建礁是东门守礁史上的又一新跨越。尽管南沙礁堡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但相对封闭的空间没有改变,与大陆相比,孤、远、险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新来乍到的战士如果对“孤、远、险”的环境产生恐惧,有家有口的老战士如果被妻子下岗、父母生病搞得愁肠百结,不新不老的战士如果被若即若离的恋人搅得不思茶饭,部队创办的《东门导刊》、《东门健康报》,自办的广播电台,会时时刻刻地提醒他们注意调节心理,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士气、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脚踏东门礁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劲的学习之风。戍边勤读书,军中有作为。通过学习成才,许多守礁人实现了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的学习目标,了却了他们在地方上梦寐以求,但始终实现不了的人生夙愿。10多年来,该连先后有5任礁长被破格提升,8人考取军事院校,22人通过自学获得大学文凭,90%的守礁战士会电脑操作。
南沙卫士素质的空前提高,也给南沙守卫增添了新的气象。官兵们已经有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吃剩下的铁罐头、空瓶子,所有不易腐烂的物品,都被他们整整齐齐地包装好运回大陆,不再随意扔进大海。资源意识在官兵的心中坚如磐石,不仅他们自己不再采集珊瑚,避免在珊瑚礁上跑动,而且还拒绝诱惑,坚决禁止过往船只在此采礁炸鱼。他们说:“我们不仅要守卫南沙,而且要护好南沙;要向祖国人民奉上一个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南沙。”
涛飞浪卷,潮起潮落。在辽阔无垠的南中国海,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在英雄的东门礁,正是有了南沙卫士的奉献与忠诚、创新与坚韧,才在这碧波万倾之中铸起了祖国铜墙铁壁般的“海上长城”。
(责任编辑赵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