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国门的卫士们

来源 :今日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_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涛飞浪卷,潮起潮落。在辽阔无垠的南中国海,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在英雄的东门礁,正是有了南沙卫士的奉献与忠诚、创新与坚韧,才在这碧波万倾之中铸起了祖国铜墙铁壁般的“海上长城”。
  烟波浩渺的南中国海,美如一只晶莹剔透的翡翠盘,在那82万平方公里的玉盘里,闪耀着一颗璀璨而又耀眼的明珠,这就是有着“南海国门第一礁”之称的南沙东门礁。守卫在这片蓝色国土上的是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的“南沙守礁模范连”。
  一块岛礁,维系着一片辽阔的海洋。南沙官兵的一举一动,都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紧密相连。
  
  祖国时刻在心中
  
  春天的南中国海,海面平整得如绸缎一般,只有行船两边掠起的一群群飞鱼打破海天一色的宁静。经过3天两夜的漫长航行,我们终于见到了一座被汪洋大海包围、外形酷似战舰的“人造陆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高扬,一座黑色大理石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东门礁”14个大字赫然入目。
  东门礁位于南沙九章群礁东北部,因礁盘中泻湖的东端有一出口而得名。站在礁堡上,浪花就在你的脚边拍打;环顾四周,除了海还是海。
  小礁盘连着大国家。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拥有一寸礁石的主权,你就可以获得3个新加坡那么大的领海区,4个浙江省那么大 的海上专属经济区。一位将军告诉记者,南沙南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要津,北缀我国的中沙、西沙诸岛而傍依祖国大陆,为东亚、南亚连接中东、欧洲的航运咽喉,200多座岛、礁、滩、暗沙在南中国海的最南端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自古以来就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这片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相当于4个河北省,8个江苏省那么大,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在我国海区范围内有石油资源上百亿吨,天然气资源数亿立方米,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南沙还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渔场,盛产大量优质经济鱼类。除此之外,南沙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道的咽喉地带,是东亚、东北亚通往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等地的海上要道,是世界航海的十字路口,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门礁地处险要,环境非常恶劣,外军占据的岛礁和我东门礁仅隔不足4海里。东门礁的官兵都在心里铭记着5个字:“南沙无小事。”稍有不慎,将关系到国家利益;偶然疏忽,就可能引发外交争端。在这里,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名“外交宫”。
  去年5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战士李康坚突然发现一架不明国籍的小型飞机飞来,就立刻发出战斗警报,全礁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位。礁长命令防空火器瞄准目标,并用卫星电话向指挥所报告。当敌机俯冲实施超低空侦察时,迎接它的是一座座正瞄准着它的火炮,见情况不妙,没敢飞到礁堡上空就急转弯逃走了。
  我们不窥觑他人,但也决不允许蓝色国土从我们手中流失半寸。几年来,东门礁先后发现和处置海情500多艘次、空情110多架次,从未出现错、漏、压情,处置各种突发事件30多次,都做到了处置得当、及时无误。
  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礁堡共存亡!在东门礁官兵的心中,没有什么事能比守礁更重要了。
  
  礁堡份量比山重
  
  去年老兵退伍前夕,老战士吴康找到指导员缪照明,请求连队送他一面在东门礁升过的旧国旗保存。他说自己特别留恋南沙,留恋守卫东门礁的日日夜夜。他在国旗上写下自己上礁以来无数次宣过的誓言:“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岛礁共存亡”。然后请同期守礁的12名战友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以此作为一生的纪念。
  记者在东门礁还听到两个感人的故事。第一个讲的是,原东门礁副礁长张京毅到东门礁守礁时,爱人已经怀孕七八个月了。为了给孩子起个有意义的名字,就在《南沙卫士报》上写了一则“征名启事”:“新生命即将临生,不知未来的南沙卫土是结伴而行,还是独来独往,现欲征与南沙有关的男女通用三名,设一等奖一名,奖品:口头表扬一百年。”启事发出后,全礁官兵联合为这位未出生的孩子起了个两个意义深长的名字:大名震南,小名东门。张京毅回家探亲专门打来电话,说经与孩子妈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协商后,一致采纳南沙官兵的意见。
  另一个说的是原指导员桂武松,三十得子,儿子没满月,他就上礁了。上礁后,战友们问他给儿子取了个啥名字,他说叫“卫国”,大伙一听,说太俗气了。他说,“这名字前些年用的人多,现在少了,20年后,我还是想让我那小子来守礁。”但他万万没想到,1个月后,儿子患肺炎夭折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因为受了刺激,精神失常。桂武松把痛苦埋在心里,每天照常组织值班、训练。他知道自己是指导员,不能因自己的痛苦而影响部队的士气。部队换班下礁后,桂武松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守礁时的全部积蓄,带着妻子到北京、大连等地旅游一趟,来抚慰妻子那颗受伤的心。
  南沙风大浪险,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在30度以上,相对湿度经常在80%以上,夏秋季多热带气旋,是台风主要生成区之一,过去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采访中记者看到:在礁上,上半年才拿上来的铁丝,已软如面条;新电视机的喇叭网罩,已变成红色;哨楼上1寸厚的钢板护栏,不到一年就锈穿了……在素有高温、高湿、高盐“三高”之称的南沙,海风比寒流对人的伤害还大。一到早晨,围墙上、门窗上,凝结着一层亮晶晶的盐,连礁上种的花,都得经常用淡水“洗澡”。礁堡上空调、发电机、电视机、海水淡化机等电器都有点“水土不服”——生锈,平均两年锈坏一台电视机。然而,在环境异常恶劣的南沙,尽管连不锈钢都要生锈,但依然没有什么能够锈蚀官兵们的心。
  在东门礁采访的每一天,记者都被他们忠心赤胆守卫祖国南沙的不平凡经历感动不已。其实,东门礁守备连官兵并非天生就是硬汉子,也不是生来就特别能吃苦。是祖国的尊严促使他们去捍卫领土的完整,是军人的职责让他们义不容辞地奔赴在祖国的万里海疆。
  尽管远离大陆,但官兵的生活和时代贴得很近。信息化礁堡,知识型水兵,第三代南沙卫土正从东门礁走来。
  
  礁堡孵化“新卫士”
  
  南沙的礁盘,平时是淹在水下的,只有落大潮才露出水面。面对与世隔绝的苍海孤礁,“抬头是天,低头是海,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脚下海浪涌,两耳满涛声。”这是守礁官兵工作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茫茫大海无情地阻隔了与大陆的联系。在这与世隔绝的天涯一隅里,由于缺乏信息和其他刺激,人与人之间的话越聊越少,大脑也慢慢地随之退化。守礁初期,孤独、寂寞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官兵时常对着空旷的海面大声地吼叫。使有的战士变得不爱说话了,有的则在默默地想心事,还有的人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失眠、记忆力减退、集中精力困难等生理症状成为困扰官兵的难题。
  现任南沙守备部队副部队长、东门礁第3任连长李寿军告诉记者,为了 解除寂寞,当时曾有人将一条健壮的军犬带上礁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个半月后,寂寞带来的痛苦连这条狗都不能幸免。每天清晨与傍晚,它都要对着北方的大海和天空哀嚎,最后竟狂躁得成为一条疯狗……
  “守礁苦,守礁累,守礁人忍受太多罪,每次3月守下来,十人九个远社会。南沙部队官兵这种被人嘲为‘十有九傻’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有着16年守礁经历的部队长龚允冲高兴地对记者说。
  南沙礁堡的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油毡竹杆“看瓜棚”,第二阶段是铁皮亭式“高脚屋”,第三阶段才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礁堡。第一代的开拓者们,承受了在“生命禁区”里的煎熬,胜利完成了守住礁盘的神圣使命;第二代的后继者们,使这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如今,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牵引的第三代南沙卫土正从东门礁走来,官兵的素质空前提高,守礁任务已从过去的被动守礁成了今天的主动建礁。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南沙礁堡的更新换代,电视、DVD、音响都已经更换过几批,电脑在南沙也不再是新鲜玩艺。礁上安装的卫星电视通视卡,使守礁官兵从此结束了过去等3个月才能看到一次报纸的历史。
  守礁官兵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安装卫星天线后,守礁官兵能收看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按照南沙条件特制的高效制冷冰箱能让官兵吃到保鲜、保质的食品;想唱歌有卡拉OK,想看影碟有VCD播放机;新建的淡水储蓄池,能保证全礁官兵数月饮用洁净淡水……
  从经验守礁到科学建礁是东门守礁史上的又一新跨越。尽管南沙礁堡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但相对封闭的空间没有改变,与大陆相比,孤、远、险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新来乍到的战士如果对“孤、远、险”的环境产生恐惧,有家有口的老战士如果被妻子下岗、父母生病搞得愁肠百结,不新不老的战士如果被若即若离的恋人搅得不思茶饭,部队创办的《东门导刊》、《东门健康报》,自办的广播电台,会时时刻刻地提醒他们注意调节心理,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士气、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脚踏东门礁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劲的学习之风。戍边勤读书,军中有作为。通过学习成才,许多守礁人实现了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的学习目标,了却了他们在地方上梦寐以求,但始终实现不了的人生夙愿。10多年来,该连先后有5任礁长被破格提升,8人考取军事院校,22人通过自学获得大学文凭,90%的守礁战士会电脑操作。
  南沙卫士素质的空前提高,也给南沙守卫增添了新的气象。官兵们已经有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吃剩下的铁罐头、空瓶子,所有不易腐烂的物品,都被他们整整齐齐地包装好运回大陆,不再随意扔进大海。资源意识在官兵的心中坚如磐石,不仅他们自己不再采集珊瑚,避免在珊瑚礁上跑动,而且还拒绝诱惑,坚决禁止过往船只在此采礁炸鱼。他们说:“我们不仅要守卫南沙,而且要护好南沙;要向祖国人民奉上一个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南沙。”
  涛飞浪卷,潮起潮落。在辽阔无垠的南中国海,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在英雄的东门礁,正是有了南沙卫士的奉献与忠诚、创新与坚韧,才在这碧波万倾之中铸起了祖国铜墙铁壁般的“海上长城”。
  (责任编辑赵忠范)
其他文献
肯尼亚是非洲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也是狞猎远行的发源地,早期的欧洲探险家从肯尼亚沿海登陆后便向西挺进,走向茫茫未知世界。他们的随从称这种远行为“萨法里”,在肯尼亚当地的斯瓦里语中,“萨法里”意为“旅行”,岁月流逝,这个词语也慢慢成为浪漫与冒险的代名词。而肯尼亚则是“萨法里”的故乡。  广袤无垠的苹原,高耸入云的山峰,繁华现代的城市,白沙胜雪的海滩……所有这一切在肯尼亚都能领略,让我们开始“萨法里
期刊
5月24日,记者从河南省林科院了解到,在虞城县发现并培育成功的中华红叶杨已通过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新品种保护专家组的审定,确认是一个杨树新品种。它三季四变的树颜,观赏价值极高。此消息一经官方认定,中华红叶杨的培育者程相军顿时身价倍增。他历时5年培育的中华红叶杨也一夜“成名”。从而使中国河南虞城那一片神秘的红叶杨已无可争议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眼球。  5月17日,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新品种保护专家组在虞城县
期刊
英国工党在地方选举中惨败,工党内部要求“下课”的强烈呼声,以及数十名议会议员和前内阁大臣联名“逼宫”,使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处境艰难;为走出困境,他对内阁进行了大换血,却又引来众多指责。民意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英国政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布莱尔本人,希望布莱尔尽快下台。首相三连任的辉煌早已逝去,留给他的是困苦、烦恼和无奈以及不情愿的交班。    近来,英国首相布莱尔和他领导的工党丑闻不断,烦事缠身
期刊
编者按:始于上世纪?0年代的韩国新乡村运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神话。一个位于亚洲最东端半岛上的单一民族,从战乱与困难中走出来,依然坚守着民族固有的传统,依靠高度的自助与合作精神,在短短的几年间,使国民收入从85美元猛增至1万美元,增加了117倍,从而把贫苦和落后的帽子远远地抛在了太平洋,并沿着发展的惯性势如破竹般成功地举办了1988年的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强国。本期编发的这
期刊
社区连续l0年没有发生一起案件;繁华的商场里没有盗贼的踪迹,警务区内寂静地如山村的深夜……这不是浪漫派画家追求理性的涂抹,也不是朦胧派诗人的蒙太奇手法。如果不是深入实地的采访,记者也难以置信这种和谐的场景就真的发生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安贞里。    盗贼从商厦消失    华联集团在北京最大的商贸城没有盗贼的踪影。进入2006年,本刊不断接到读者的电话。为此,本刊日前派出记者前往北京市东北三环繁华区的安
期刊
众多部族利益的纷争、宗教派别的冲突和难以解决的历史造成的贫穷以及难民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长期作用,是苏丹逸尔富尔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西方大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又不断插手干预,使问题更加复杂;非洲联盟的积极斡旋和苏丹政府顾全大局的立场使问题出现了转机,然而因那里各派之间积怨甚深和复杂的国际背景,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绝不是朝夕的事。    “达尔富尔局势终于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是自5月初以来
期刊
继去年伦敦爆炸和巴黎骚乱引发欧洲移民政策之争后,近期非法移民问题成为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罢工声势空前,各政党争议纷纷,使美新移民法案命运难测。这边移民输入国因移民间题焦头烂额,那边作为移民输出最多地区的非洲,也因人才流失严重而颇有微辞。国际移民问题已经不是需要单独一方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了,只有国际合作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    美新移民法案命运难测    5月1日成了美国“没有移民的一天”。
期刊
近年来,南昌市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南昌市土地流转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信托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等政策建议,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的文件《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
期刊
目前,俄罗斯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有众多号称“撒手锏”装备,几乎是专门为对付美军的尖端武器准备的。    对付美国NMD的“白杨”战略导弹    俄罗斯新型“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达1万公里,能穿透任何形式的反导弹系统。这种弹道导弹将成为21世纪俄罗斯战略核武库的基本装备。“白杨—M”为3级固体燃料导弹,重47吨,从多轮式车—上发射,机动性能好。该导弹也可从地下井发射,或者需要时
期刊
凭着一片“爱农”的深情,他的足迹遍步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曾多次赴西南“金三角”(即云、贵、川岩溶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北三江平原,甘肃河西走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陕北、渭北黄土高原和西藏、台湾等地区进行综合考察。每到一地不但深入考察了解情况,还为当地做有关学术报告,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出谋划策,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采纳。  2005年3月7日,我国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