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技术企业成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体现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传统企业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生命周期长,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范围局限在生产过程本身发生的成本。高技术企业要求建立更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本核算管理系统,以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改进
一、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现状
对外经贸大学崔也光教授等曾于2010年10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发现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成本构成混乱
查中发现,在计算高新技术产品成本时,65.83%的企业考虑了研究开发成本,64.58%的企业考虑了制造成本,26.67%的企业考虑了产品售前售后服务费用,而只有16.25%的企业考虑了上述全部内容。在计算“四技收入”的销售成本时,82.04%的企业考虑了研究开发成本,40.29%的企业考虑了承载技术的介质等材料的成本,44.17%的企业考虑了技术售前售后服务成本,而只有20.39%的企业考虑了上述全部内容。这说明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销售出去并不意味着成本核算的终结,但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考虑不够全面,没有贯穿始终。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将技术开发人员单独划分出来,而13.76%的企业未单独划分。49.04%的企业对研究开发成本进行单独核算,而50.96%的企业并未单独核算研究开发成本。在核算研究开发成本时,85.65%的企业包括了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福利费,40.6%的企业包括了用于研发的设备的折旧,60.68%的企业包括了技术开发人员或技术部门发生的所有费用,56.41%的企业包括为了研发特定项目而发生的所有费用。然而,只有23.08%的企业包括了上述全部4项内容,并且有12.82%的企业仅仅考虑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福利费。
这些数据表明,多数企业对于研究开发成本的核算还不够重视,也没有将其与产品成本很185好地挂起钩来,严重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成本分配随意性很大
在产品成本分配的问题上,39.25%的企业采用产品产量为早基准,15.05%的企业采用产品工时为基准,28.49%的企业按军产品的作业成本为基准,还有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明确的分配基技准,成本分配随意性很大。企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中心是创新,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使其能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利贯用这种优势来谋取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回报。为此,需要在借鉴传统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实施创新。
二、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改进
高技术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与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改进趋势。
(一)成本费用管理重点
一般情况下,传统企业制造成本较高,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控制这些成本。因此,其成本管理重点是制造成本,通过成本核算反映的信息找出原因,寻求成本降低的有效方法。这种管理是以生产量为基础的直接成本核算与管理。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通常在产品投产时就已经发生了大量的科技开发费用。因此,在成本费用中,科技开发费用占很大比重,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成本却很低。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
高技术企业产品成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设计所决定,而其产品的销售状况如何又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服务。因此,高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要转移,转移到研发环节和技术服务环节而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往往决定着高技术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由于科技开发的成果极不确定,所以,如何合理归集和分配科技开发费用,就成为高技术企业必须认真处理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产品风险管理重心应前移到设计阶段,在成本管理中重视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二)成本核算与控制需求
传统企业成本核算只核算生产成本,以“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账户为中心,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要素加以确认和计量,从而确定各种存货的成本。传统企业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这不仅由于制造成本是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汇集的结果,而且还由于其在企业的费用构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传统企业把对制造成本核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高技术企业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物耗成本、质量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其强度要比传统企业要大。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核算,由于高技术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寿命周期短而在核算上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高技术企业评价产品经济效益的模式也要求对其进行核算与控制。高技术企业对物耗成本核算与控制需求,更多的是出于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方面制度创新的考虑。高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智能型人才作用的发挥,其发展需要员工智力的不断创新。
首先,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其次,许多高技术企业的客户需求差异较大,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必须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变化,这需要很高的技术性。所有这些,使适应于传统企业生产过程的标准成本法在高技术企业已不适用。这无疑会加大管理的难度,以致企业无力对成本费用实施有效的控制。因此,迫切需要探讨智能型员工行为的可控性和非标准化产品的柔性化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三)成本信息质量要求和成本分析方法
传统企业将总成本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核算仅以制造成本为对象,期间费用则直接记人当期损益。对其中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这里假定制造费用的发生是与产品的产量(工时)直接相关的,产品成本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而对高技术企业而言,其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不仅要考虑计算程序和结果,而且要考虑分配标准是否合理。高技术产品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制造费用的分配若以工时为标准则必然会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同时,由于高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设计与开发风险大。这些,都要求高技术企业缩短成本信息披露的时间,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传统企业的成本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和差异原因分析。
为适应高技术企业的特点,其成本分析方法主要有价值工程分析和相关分析等。价值工程分析是利用产品成本结构与产品功能结构的比值关系来寻找成本、提高成本效能比率的途径,从而优化设计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尽量能使先天性產品成本结构合理地减少因修改设计而导致的物料损失。相关分析是利用成本费用指标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成本费用指标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影响,以期通过增减成本费用来改善该项经济指标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蔚虹,刘立,俞驰. 高新技术企业ABC-EVA集成成本系统构建和应用[J]. 财会月刊, 2008,(23) .
[2] 龚代华. 基于虚拟利润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 当代财经, 2006,(01) .
[3] 常华兵.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06) .
[4] 焦跃华,袁天荣. 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 会计研究, 2001,(02) .
[5] 徐政旦,陈胜群. 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范畴研究[J]. 会计研究, 1998,(03) .
[6] 崔也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亟待改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4),75~78.
[7] 伍中信.企业财务控制和评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1.
作者简介:
周蓉晖(1973.8--),女,讲师,湖南邵东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涉外院会计系教师。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改进
一、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现状
对外经贸大学崔也光教授等曾于2010年10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发现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成本构成混乱
查中发现,在计算高新技术产品成本时,65.83%的企业考虑了研究开发成本,64.58%的企业考虑了制造成本,26.67%的企业考虑了产品售前售后服务费用,而只有16.25%的企业考虑了上述全部内容。在计算“四技收入”的销售成本时,82.04%的企业考虑了研究开发成本,40.29%的企业考虑了承载技术的介质等材料的成本,44.17%的企业考虑了技术售前售后服务成本,而只有20.39%的企业考虑了上述全部内容。这说明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销售出去并不意味着成本核算的终结,但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考虑不够全面,没有贯穿始终。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将技术开发人员单独划分出来,而13.76%的企业未单独划分。49.04%的企业对研究开发成本进行单独核算,而50.96%的企业并未单独核算研究开发成本。在核算研究开发成本时,85.65%的企业包括了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福利费,40.6%的企业包括了用于研发的设备的折旧,60.68%的企业包括了技术开发人员或技术部门发生的所有费用,56.41%的企业包括为了研发特定项目而发生的所有费用。然而,只有23.08%的企业包括了上述全部4项内容,并且有12.82%的企业仅仅考虑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福利费。
这些数据表明,多数企业对于研究开发成本的核算还不够重视,也没有将其与产品成本很185好地挂起钩来,严重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成本分配随意性很大
在产品成本分配的问题上,39.25%的企业采用产品产量为早基准,15.05%的企业采用产品工时为基准,28.49%的企业按军产品的作业成本为基准,还有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明确的分配基技准,成本分配随意性很大。企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中心是创新,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使其能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利贯用这种优势来谋取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回报。为此,需要在借鉴传统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实施创新。
二、高技术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改进
高技术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与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改进趋势。
(一)成本费用管理重点
一般情况下,传统企业制造成本较高,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控制这些成本。因此,其成本管理重点是制造成本,通过成本核算反映的信息找出原因,寻求成本降低的有效方法。这种管理是以生产量为基础的直接成本核算与管理。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通常在产品投产时就已经发生了大量的科技开发费用。因此,在成本费用中,科技开发费用占很大比重,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成本却很低。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
高技术企业产品成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设计所决定,而其产品的销售状况如何又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服务。因此,高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要转移,转移到研发环节和技术服务环节而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往往决定着高技术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由于科技开发的成果极不确定,所以,如何合理归集和分配科技开发费用,就成为高技术企业必须认真处理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产品风险管理重心应前移到设计阶段,在成本管理中重视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二)成本核算与控制需求
传统企业成本核算只核算生产成本,以“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账户为中心,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要素加以确认和计量,从而确定各种存货的成本。传统企业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这不仅由于制造成本是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汇集的结果,而且还由于其在企业的费用构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传统企业把对制造成本核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高技术企业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物耗成本、质量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其强度要比传统企业要大。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核算,由于高技术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寿命周期短而在核算上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因此,高技术企业评价产品经济效益的模式也要求对其进行核算与控制。高技术企业对物耗成本核算与控制需求,更多的是出于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方面制度创新的考虑。高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智能型人才作用的发挥,其发展需要员工智力的不断创新。
首先,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其次,许多高技术企业的客户需求差异较大,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必须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变化,这需要很高的技术性。所有这些,使适应于传统企业生产过程的标准成本法在高技术企业已不适用。这无疑会加大管理的难度,以致企业无力对成本费用实施有效的控制。因此,迫切需要探讨智能型员工行为的可控性和非标准化产品的柔性化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三)成本信息质量要求和成本分析方法
传统企业将总成本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核算仅以制造成本为对象,期间费用则直接记人当期损益。对其中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这里假定制造费用的发生是与产品的产量(工时)直接相关的,产品成本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而对高技术企业而言,其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不仅要考虑计算程序和结果,而且要考虑分配标准是否合理。高技术产品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制造费用的分配若以工时为标准则必然会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同时,由于高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设计与开发风险大。这些,都要求高技术企业缩短成本信息披露的时间,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传统企业的成本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和差异原因分析。
为适应高技术企业的特点,其成本分析方法主要有价值工程分析和相关分析等。价值工程分析是利用产品成本结构与产品功能结构的比值关系来寻找成本、提高成本效能比率的途径,从而优化设计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尽量能使先天性產品成本结构合理地减少因修改设计而导致的物料损失。相关分析是利用成本费用指标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成本费用指标对其他经济指标的影响,以期通过增减成本费用来改善该项经济指标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蔚虹,刘立,俞驰. 高新技术企业ABC-EVA集成成本系统构建和应用[J]. 财会月刊, 2008,(23) .
[2] 龚代华. 基于虚拟利润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 当代财经, 2006,(01) .
[3] 常华兵. 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06) .
[4] 焦跃华,袁天荣. 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 会计研究, 2001,(02) .
[5] 徐政旦,陈胜群. 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范畴研究[J]. 会计研究, 1998,(03) .
[6] 崔也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亟待改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4),75~78.
[7] 伍中信.企业财务控制和评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1.
作者简介:
周蓉晖(1973.8--),女,讲师,湖南邵东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涉外院会计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