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襟半染烟霞气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烟缭绕的五云山上,一间古朴的院落里,年轻的施肩吾持卷诵读,只见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手舞足蹈,读到精妙处更是连连赞叹,渐入佳境之时,浑然忘却尘世纷扰。
  施肩吾出生于浙江富阳,自幼喜爱读书,只因家贫不能进私塾,便被父母送入道观,既可修行也可读书。清修之地养成了施肩吾儒雅的品性,傲然的风骨。两耳不闻俗事,一心只读诗书,施肩吾的才气渐渐远近皆知。同窗好友相继参加科考,施肩吾虽才华过人,却无意仕途,每日读书吟诗,游山玩水,倒也逍遥自在。
  山中不知岁月长,潜心修道的施肩吾转眼已过而立之年。因族人屡被豪绅欺负,本不想入仕的施肩吾禁不住大家央求,年近四十的他走入考场,并凭借自己的才华一举夺魁。
  出身寒门,虽然高中状元,无人举荐,当官也是难上加难。但世事如此,厌恶官场逢迎的施肩吾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转而投入官宦门下,说着言不由衷的恭维话,内心却是极度苦闷。
  每每登山远望,烟雾云霞扑面而来,壮观的景色瞬间就能驱散心中所有不快,让人恍入仙境。然而纷繁的尘世间哪里会有仙境?日复一日的奔波让施肩吾苦不堪言,满腹才学在官场中不得施展,后在朋友帮助下成为洪州刺史幕僚,虽不情愿,但身在其位也需谋其政。
  施肩吾对民间生活极为熟悉。每有案件入手,他总是亲自访查,从不曾有冤案发生,时人赞其断案如神。他清贫的出身注定他的目光只关注劳苦大众,这使他在仕途上很难有更高的提升。
  长庆四年,蝗灾横行,为救百姓,施肩吾不等朝廷下旨,擅自开仓放粮,而在运粮过程中为防海盗抢劫,又在船上遍插杏黄旗,此举救得数万灾民,却触怒朝廷,施肩吾的上司被贬职。朝廷虽未问罪于他,却让他心灰意冷。
  仕途步步凶险,人间处处不平,万般无奈下,施肩吾辞官入道。清修之地生活虽凄苦,却远离纷争,他曾赋诗寄友,诉说修行之志:“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修行虽是他个人意愿,却与天下大势密不可分。
  彼时唐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中,苛政猛于虎,自然灾害连连,土地无收,百姓们病饿交加。施肩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意从道观走出,带领族人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都说故园难离,而今他不得不离开。于是他为自己修了一座假坟,以示日后定要回归故里的决心。有土地的地方就有苛捐杂税,施肩吾只好买船渡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澎湖岛。
  澎湖岛聚居着少量土著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施肩吾实地考察后,亲自率领族人开荒种田,结网打鱼,以维持生计。小小海岛虽然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欺凌压迫,但环境十分恶劣。他的内心却是宁静祥和的,不为俗世所扰,只为生活奔波。他在劳作之余创作出大量诗词,聊作慰藉。
  “暂将一苇向南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张籍收到施肩吾寄来的诗,感叹其生活艰苦,几番想渡海探望,却终不成行。施肩吾也怕老友担心,遂写书信述说居住海岛之乐趣。“朝夕听涛拍岸,鱼儿往来穿梭,远望烟霞飘渺,醉卧不知何年?”施肩吾的豁达淡泊让张籍赞赏不已,笑称他为“烟霞客”。
  施肩吾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只有满腔热情。后因澎湖的名气逐渐传开,内陆百姓纷纷迁居此处,名不见经传的澎湖岛竟在战乱频起的年代成为人人向往的桃花源。忆往昔,曾苦寻八方不得人间净土,而今却靠自己的双手开辟出真正的人间净土,施肩吾对此感慨不已。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只是这代价是背井离乡。
  施肩吾满腹才华,虽经半生飘零,身居海岛后终有所成。海岛虽美,但比不得故土亲。目光所及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是往来穿梭的渔船,是说着方言的土著人。而昔日诗词唱和的好友如今身在何处?熟悉的青砖院落里那棵老杏树是否结满果实?五云山上是否晨钟暮鼓檀香袅袅?海浪声中,饱受思乡之苦的施肩吾写下《西山集》十卷,以及《太白经》《西山群仙会真记》等。但这些文字依然解不了他心上缠绵已久的乡愁。
  轻揽烟霞映松竹,风骨卓然迎风雨。落叶归根是施肩吾晚年最强烈的愿望,他常常登高远望,海水尽头有故园,却如隔世般遥远,只能夜夜入梦。山峦中烟霞朵朵涌出,山下竹林苍莽葱翠,可炊烟升起的地方才是温馨的家啊。而眼前波浪翻滚,家乡只能成为永久的记忆。
  施肩吾终究没能活着回到家乡,于82岁那年病逝于澎湖海岛。遵其所愿,族人将他的灵柩运回故里。开发澎湖第一人的施肩吾以布衣之身载入史册。
  烟霞起峰峦,松竹映大地,游子归故土,夙愿终得偿。
其他文献
“你眉间蹙着朱砂一点,我笔下藏着悱恻千言;案前欲描欲绘丹青厌,楼外又坐辰光一日闲。都说鲜衣怒马正少年,恰逢着花正香月正圆;唱着浮云一梦长安远,把这姹紫嫣红都看遍……”听一曲《丹青厌》,指点着旧江山,今朝把盏笑谈,明日南北离散。纵相聚时短,天涯海角终不忘,那一场挥斥方遒的少年欢。  年年芳草 独青杏尚小  泛泛春风 雨外落花敲  碧天如邀 月华当照  无尘岛 自是年少  —清漪《长留仙山似画人》  
期刊
一到夜晚,摘下面具,看月光清冽,照家徒四壁,只想逃离故土,追寻远方。念出诗篇,唱到流浪,戴复古总是会被想起,当然不是白日为好,不是清醒最妙,没有混沌的人间,又怎会有江湖的味道。  风中酒,花上诗,梦想光耀不穷,现实阴雨绵绵,大约是千年来不断刻在文人骨子里的浪漫与纠缠。天下好似只有两条路,朝天抑或归途,大家都挤破脑袋走走停停,或是无奈回首,戴复古却另辟蹊径,似特立独行的风,浪迹天涯。  念起戴复古的
期刊
夏夏夏芊西  5月7日 17:18来自 微博weibo.com  三两枚古字,五六种排序,便可生出千万种诗情,让人初见惊艳,再见倾心。那些独一无二的名,带着香草气,落在纸上自成一幅优美画卷,唇间低吟又像一首动听的诗。喜欢古风的孩子,谁没有为自己取过诗情画意的名?那些芳名背后,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  宫主扶莙:宫主为职位,因着喜欢“宫”字的美妙舒懒,清雅深韵。我叫扶莙,扶莙就是夫君的意思,夏夏
期刊
在教师办公室接热水,神游天外时水溅到了手上,痛得我“嗷”了一聲。语文老师抬头瞄我一眼,问道:“烫到了?痛不痛?”我感动地答道:“不痛!”他眯眼长叹,“果然不怕开水烫!”(By 君怀袖)  沐九九:嘀~你一定遇到了假老师,鉴定完毕!  叶少,我午休时梦到和你对诗。战况激烈,难分上下,无奈学校铃声响了,我瞬间惊醒。还没比完呢,不服气!快来我梦里,我们再战三百回合!(By 玉无痕)  叶少:好说!山高路
期刊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著名诗人,精通汉文,出身贵胄。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不久称疾辞官,隐于钱塘卖药为生,号“芦花道人”。今人将他的散曲与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  那是夜色迷蒙的江南,片片芦苇深处,星辉依偎着水面,映出叠叠斑斓。一个书生弃了手中长篙,斜倚兰舟,饮完壶中最后一滴酒,就着周遭点点萤火入眠。此刻,他面容柔和,身子骨看起来有些柔弱,然而他却
期刊
荒野残垣,云淡风轻。恢宏华丽的宫室在日晒雨淋里剥蚀,雕梁画栋皆褪去往昔的金粉美态,颜色尽改。在时光的无涯里,朱红的端方由黯淡的衰颓取代,曾经光可鉴人的青石宫砖早已葱茏遍布,与它有过交集的人踪影不知。荣辱沉浮如不系之舟,甚至不及角隅的苔痕来得真实清晰。  江山浩瀚,千古君臣,终究不过清梦一场,那些悲欢离合荡气回肠,却也散得那样快。  那时应是暮春时节,繁丽景致已经开始消退。日光映照在他的身上,仿佛有
期刊
致夏芊西:  朱耷的画,一如他的人生,落拓苍凉。他出身皇族,却亦僧亦道。他心有亡国之悲,亦能参禅悟道。饮酒作画、赏文赋诗,他在山间静谧处;焚衣独行、哭笑不止,他是市井疏狂人。他的灵魂终生都在两极游走,他的人生是一道无解的题。写下他,像写下在尘世挣扎的自己。  答绥曳:  谁的灵魂不是在两极游走,像我,日日在勤快与懒惰间作思想斗争,我觉得体内勤快小人儿已死,坟头青烟袅袅,叫着:“别找我写稿。”  人
期刊
孤月寒霜,梦里成痴,纪昀恍惚回到当年。那时斜阳淡淡,余晖倾洒,隔着槐西老屋苍驳的旧窗看过去,有女子自花下款款向他走来。  繁花尽绽芳华,落入眼里,都不如这一笑来得惊艳。他轻轻伸出了手,温柔地靠近那张面孔:蛾眉皓齿,笑容明媚……倏尔光影流转,娇颜蓦地消失不见。他心下一惊,下意识向前抓去,身子便不由自主地跌入无底深渊!猛然惊醒,眼前书页被晚风吹动,竟是熬夜累了,伏案入了梦。  犹记那年春来,绿染枝头。
期刊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样才是极致的美。不过,潇湘馆的青竹一定比花还多还美。林黛玉是水做的女儿,见不得花谢,只看着一瓣瓣落红,心里就涌起层层清愁,黛眉微蹙,泪水已凄然而下。风不曾招惹她,宝玉也不曾招惹她,只是眼前的花瓣雨惹哭了她。姹紫嫣红骤然坠下枝头,黛玉受不了这人间别离,只觉得惊心。回头看那一园竹子,亦是泪迹斑斑,玉骨在风中凌乱。  黛玉葬花是我少女时期最喜欢的意境。她哭也让人怜悯,笑也让人喜欢。
期刊
长宁三年冬,玉门关初雪,平西将军叶枕率众人大败敌寇。  得胜归来后,叶枕屏退侍人,解下染着鲜血的战袍,将自己缓缓沉在一池浴汤里。她沐浴时不许人近身伺候,只因她不想让人看到自己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疤。  突然,屏风后传来一声响动。  她猛地睁开双眼,警觉道:“谁?”而后已习惯性地握剑在手。  两声轻咳,屏风后缓缓走出一人,墨蓝长衫,边角绣着云纹,看上去是个朝廷命官。“没想到名震齐国的平西将军竟是一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