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之花绽放在课堂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q_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成长。教师要把最基本最核心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预习、课堂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由的探索中收获发现的惊喜,体悟成长的快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智慧的园丁,一路陪伴鲜花绽放。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前预习 课后巩固
  一、预习是花开的动力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预习,对于培养自学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一旦发现疑难点,就会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强化学习效果。预习本身就是自学,预习时,学生要独立地阅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接受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对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例1时,老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是:“预习例1,思考: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时,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直指加减运算的本質,只有学生明白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和之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并为后继的学习提供一个知识的“生长点”。
  我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关于学生高效预习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在预习后,多深有体会,有学生在“预习心得”中写道:预习,在学习过程中是个很好的习惯。在学习之前,先预习一遍,就能大概知道题目的意思,这样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一遍,就等于学习了两遍,就能更好地了解题目如何做。如果在预习过程中算错了,就会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中改正过来,下次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会记住上次的教训,明白要注意哪个知识点,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预习一些求圆的面积的简单题目。我首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题目,理解题目重要的条件和问题,再动手做题。在做的过程中,虽然有一题做错了,但经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讨论,我的理解更深了,这种错误我肯定不会再犯了。
  我明白预习的好处,所以预习时,我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这让我的成绩提高了很多。
  二、课堂是花开的沃土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协调发展。不能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单一的教、学生单一的学的过程,教学应是师生动态互动,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形成能力、逐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不断充实,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彼此都有进步,获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一道题有不同的解法时,就要鼓励他上台讲解,当小老师,畅所欲言,尽情陈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想法。通过不同学生对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提高探究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能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练习十八中的第8题:一个圆形花圃的直径是21米,沿着它的边线大约每隔3米种一棵杜鹃花,一共要种植多少棵?学生读题思考后一致认为,先算出圆形花圃的周长,再算出一共要种植的棵数。列式计算:21×3.14÷3=65.94÷3=21.98≈22(棵)。有一位学生说:“还有一种方法。”到黑板上列式计算:21÷3×3.14=7×3.14=21.98≈22(棵)。师生皆愕然,纷纷要求其说出理由。这位学生说:“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我先求出直径里面有7个3米,所以圆周长里就有7π个3米。”简明而一语中的。这里蕴含学生对圆周长和直径本质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这样列式,计算简便了许多。全体师生对这位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眼光,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是巩固知识的乐园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予学生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应年龄阶段难以记住的东西,教师如能灵活处理,让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记忆,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中“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时引起积的相应变化规律”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两个学生当“因数”,一个学生当“乘积”,比如一个因数说自己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说自己缩小100倍。那么“乘积”就要回答自己要缩小10倍。三人玩两轮后自由交换角色。输赢的规则由学生提议老师决议。学生玩得很起劲,后来学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规律时,学生自发要求再玩类似游戏。学生在玩中练习巩固的效果不错。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成长。在课前预习、课堂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由的探索中收获发现的惊喜,课后巩固,强化能力,体悟成长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智慧的园丁,一路陪伴鲜花绽放。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数学以班级授课制教学为主要模式历时已久,这种教学大都是以同一种模式面向全班学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分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方法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分层教学是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之一。本文探讨了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改 分层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有效的、精心的数学提问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对数学课堂提问性的有效设计,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成功的、自信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教学思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
摘 要: 让学生的手从胸前水平划过,意念中的x轴产生了;让学生的手从胸前竖直划下,意念中的y轴产生了,约定俗成的动作能帮助我们轻松解决一些关于函数的问题。  关键词: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次函数 高度 宽度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了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的数学,将函数的基础知识和我们平常习惯化了的手势动作融合到教学中,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多地看中学生能否解出题目,只注重答案的正确性,忽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
以Ⅲ族氮化物为研究对象的固体发光技术,带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蓝光、绿光和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照明与紫外探测器的应用。在这个方兴未艾的领域里,虽然很多技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用光谱透射技术开发活体叶片综合测定仪的软件、硬件设计。仪器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源、窄带干涉滤光片、菲涅尔透镜、光电转换检测器、单片机系统等组成。与其它的叶绿素测定仪器相比,活体叶片综合测定仪不但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低功耗等特点、还具有对生长期作物活体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SPAD值进行同时测定等优点。 该仪器属于便携式仪器,故在设计
摘 要: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注重情境教学,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  关键词: 教学教学 问题情境 生活情境 活动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
  本研究以“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Italianryegrass-RiceRotationsystem,以下简称IRR系统)水田冬闲期栽培的意大利黑麦草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论文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