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忠告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同学:你好!
  收到你的来信,并认真读过了。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谢谢你把自己在信仰上的苦恼这样真实地告诉我,并希望我给你一些建议或忠告。作为一名“思修”课的教师,能够在这样深层的心灵问题上得到你的信任,我感到很荣幸,也觉得有责任在这些问题上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告诉你,以及像你一样的那些对宗教有强烈兴趣或受到宗教吸引,多或少有某种信仰宗教的意向的同学们。
  你问我:“假如我去信教”,老师和学校“是否允许”?“是否会失去学籍”?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我不是领导,但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只要你是出于自愿和内心的信仰,老师和学校并没有权力不让学生信教,你当然也不会因此会失去学籍。因为这是你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论是我们党的宗教政策,还是我们国家的法律,都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当然,在我国,在学校里,绝大多数同学和老师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而对于有些同学去信教,大家可能不太习惯。因为这也是这些年来的新现象,人们可能对此感到惊奇,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或者同学,对于你去信教会加以劝阻,或者表示忧虑。但这通常只是出于好意,也往往只限于建议,并不是强行阻止,否则就是触犯法律了。可见,不论你信还是不信,都是你个人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在这方面并不存在外在的强制。
  你还问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事情,似乎这与信教问题有关。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不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点也写在了党章和宪法之中了,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与公民个人的信仰问题不是一回事,不在一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作为指导思想,指的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的设计,遵循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而制定出来的。这是治国理政层面的问题。而公民是否信仰宗教,是个人生活层面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让人们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是让人们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里,有着真正的信教自由。信奉无神论的执政党,也可以实行真正的以真诚为基础的信仰自由政策,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却是事实,而且其实在理论上是毫无矛盾的。如果侵犯了公民的信仰自由,歧视了信仰宗教的公民,那才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宗教观。
  你问我:“世界上到底有神,还是无神?”我说:“没有神”。虽然信神的人都认为神确实无疑地存在,但我作为局外人,在这个事情上应该说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说神是一种“真实”的话,那么,也是心理上的真实,并不是物理上的真实。对世界的解释,应该遵循世界本身的规律,而丝毫不用加上神意的解释。我不想说得太多,因为争议有神还是无神没有多大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个人感受性,属于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样一个领域中的事情。而且,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层面来讲,夸大有神与无神的差异是有害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制造分裂。
  法律上合法的事,在道理上未必正确。从法律上讲,宗教的存在是合法的,信教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的道理就是正确的。事实上,宗教的理论,宗教的世界观,从基本方面看是不科学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我认为这些基本观点是靠得住的。恩格斯有过一个宗教定义:一切宗教都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意思是说,它是对世界的一种幻想性的反映。而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幻想,是由于受到外部异己力量的支配,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它提供的是一种神话世界观,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神话世界观产生于人类文化早期,随着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原来被奉为绝对真理的神话,就只具有文学文艺的价值了。当然,宗教不只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它的多方面的内涵和积累都是建立在其思想信仰和世界观之上的。
  你感受到了宗教在情感上的吸引力。你说,你经常去某个兄弟院校听研究生的布道,听得你热泪盈眶。还说,你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唱着歌一路走去,为的就是再次体验这种感受。而之所以这样受感动,是因为那些话语中充满了爱。爱当然是非常美好的,人需要爱,也应该追求爱,享受爱,但真正的爱是否只存在于某一种话语之中呢?在别的地方,用另外的方式,是否就不能找到爱,得到爱呢?你也说,其实内心里很困惑,也并不能真正肯定自己相信神,并担心这样的感受会带你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很遥远很陌生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的一切将不同于现在,也就是说失去现在。确实,现实的生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毕竟也是真实的生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人间不是没有真情,只是有时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所以,建议你先停一下或放缓一下自己的脚步,不要听任它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也就是说,适当冷静一下,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情感当然是重要的,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当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信仰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也是理智上的认同。人应该用理智的标准,来对各种道理进行考察和比较,进行思考和研究。不能仅仅从情感出发,一路走下去,把自己完全交出去。信仰上的皈依,有时确像恋爱,由于陶醉于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把理智丢在一边。但是,毕竟恋爱与婚姻相联系,是不能完全抛开理性的。在信仰问题上,就更是这样了。
  信仰不是儿戏,甚至也不是尝试。真正的信仰是献身,就是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出去。如果说人生中有些大事,那么也许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件了。这是心灵的事业,是终生的事业,是命运的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比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信念”更深刻一些,更严峻一些。它不是某种社会流行的集体意识或舆论,不是一般性的价值观念认同,而是处于心灵最深层,与人的生命根基血肉相联。因此,对于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决不能采取轻率的随意的态度,而应以极为慎重的态度对待之。
  我的意思是说,要进行信仰的选择,要以极为慎重的态度来思考和对待这样的事情。信仰并不是文化商店里的普通消费品,不是那种可以随意购买、试用和更换的商品。作出信仰的抉择,某种意义上是孤注一掷。因此,必须进行信仰的选择。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都是多样化的。这种情况为我们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困惑,但也为我们自觉地探索人生信仰提供了可以比较的平台。在信仰上有意识地去了解,去探寻,去研究和比较,这是一种自觉的信仰意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理智的能力在大学生阶段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峰值。如果一个当代大学生,在其他一切事情上都在运用理智,而且运用得那样好,但却在信仰这样最为重大的事情上放弃理智,而只诉诸情感,我认为,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明智的。
  要辨别一种信仰是否合乎理性,是否与科学发展相一致。理性和科学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理性和科学的发展。理性和科学当然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唯一体现,它当然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并不是解决所有的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但是完全抛开和放弃理性也决不能解决任何价值观和信仰问题。理性有它的局限,但也有它的优势。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了社会,也为了自己,完全应该和必须用理性去客观地思考和研究人类的信仰现象。我相信,人类科学事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会逐步揭开人类信仰现象的谜底。人类会越来越以自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信仰,越来越使他们的信仰与理性科学一致起来。对于公开攻击理性和科学的信仰,我认为应当保持警觉。
  还要看一种信仰怎样对待人的现世生活,是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使人的现世生活更幸福美满,还是让人放弃现世生活去追求世外幻境。人之所以需要信仰,说到底是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幸福。如果有一种信仰否定人的生活,否定在地球上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样的信仰就违背了事情的初衷,走向了反面。我们屡次听说,有一些极端教派和邪教组织,大力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让人放弃现世生活,尽快去天国世界云云,导致集体自杀的悲剧。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相信自己健全的常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健康的意识和常识,就大体上能够区别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仅应该有健全的意识和常识,也应该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可疑的事情,对于一时拿不准的重大的事情,要持存疑的态度,并力求加以检验。只要有这样的态度,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检验,会做出自己的信仰选择的。
  如果你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宗教信仰,那么尽管这并不是我的期待,但我也向你表示祝贺。毕竟你有了自己认同的信仰,你认真思考和郑重对待了信仰的事情。同时,在祝贺之余,也给你一个新的忠告,那就是,善于分辨和运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促进自己的成长,促进自己道德水平的提高,并为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宗教是复杂的现象,宗教教义从世界观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正确的,但它作为人类庞大的文化积累,里面也包含有许多有积极意义和合理性的东西。同时,宗教中也会有些不那么美妙的东西,这作为长期历史的积淀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信仰中,也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投入到信仰中,促进自己信仰的完善和提高。最后,当然并不是不重要,就是要寻求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努力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的信徒,并以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公民的身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推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煦
其他文献
在一场以“喧嚣与真实”为题的演讲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因为工人不能只喧嚣不做工,农民不能只喧嚣不种地,教师不能只喧嚣不讲课,学生不能只喧嚣不上课。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否则只喧嚣没饭吃。”回顾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何尝不是粉墨登场在喧嚣中度日呢?在喧嚣中我们把高、大、全作为德育的标杆,致使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一座美丽的滨江城市,长江与沱江在此交汇,两江缠绕,承长江之豪迈,聚沱江之妩媚,此处可观两江交汇胜景,可品长、沱鲜美河鱼,领略巴蜀风光、水上风情,她就是四川泸州。这里是革命圣地,亦是酒香之城。“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诗句,正是泸州美酒文化的生动写照。  酒美人亦美。  如果你品尝过这里的“泸州老窖”,一定会为它的醇香浓郁
武汉,黄鹤故里,白云之乡。  长江携着中国第一大河的雄姿浩荡西来,汉水带着秦岭太白的神韵相约而至,长江、汉水交汇,形成了汉口、汉阳、武昌三镇鼎立的格局。湖泊星罗棋布,武汉因此有着“百湖之城”的美誉;九省通衢,高铁开通武汉将成为中国四小时经济圈中心;两江交汇,这种融汇与博大,折射出教育的多元与开放。  在武汉市新洲区东部的旧街,有一个山村名曰“孔子河村”。村北一座山,名“孔子山”;村南一条河,名“孔
2017年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依旧是情势严峻的一年,“爆发式”增长早已成为曾经的辉煌。在中国车市持续微增长的大环境下,一汽-大众却以强劲势头成功完成140.5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跑赢了市场大盘。佳绩的背后,一汽-大众有何成功秘诀?近日,本刊记者实地走访了一汽-大众西区、南区、东北区三大事业部,深度对话一线优秀经销商代表,为您揭秘一汽-大众成功背后的故事。  销售是一场拼搏战  业精于勤,140.5
摘 要 在国外,中小学生理财教育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理财教育的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加强中小学理财教育,应考虑分层确立理财教育目标,全面建构理财教育的内容,深入探索理财教育的多种形式,科学引导家庭理财教育。  关 键 词 中小学;财商;理财教育  作者简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罗伯特·T· 清崎(Robert To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凸显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请问,南通市在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的过程中是如何谋划德育工作的?形成了哪些特色和品牌?  郭毅浩:一般人都认为南通的教学质量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许多地方和学校到南通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南通的德育工作令人钦佩。实际上,我们认为,离开了思想道德建设,其他任何事都难以做成。为了提升南通的德育工作品质,我们建立了这
任何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够与自愿自觉的实践相结合,将永远不可能被确定下来,成为我们的生命品格和行为准则。因此,合理的自愿的实践载体和路径,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节。  从推动价值观形成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明传统中,都曾经存在过类似的载体与路径。比如中国古代的“孝道”,就是依托在上堂应对、进退洒扫、问寒问暖的平凡琐事中。而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也是与礼拜、祈祷、互助、慈善活动等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无论当
我校坐落于辽南美丽的大黑山下,是一所同大连开发区一起茁壮成长的年轻学校。作为一个在小渔村上建立起来的新城区,开发区算得上是移民城区。这里流动人口多,单亲家庭多,人口基数小,学生素质差异大。同时,开发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拜金主义、名利主义、个人主义、崇洋思想、享乐思想、攀比思想等在学生中也占有部分市场。学校针对这一现实,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以“健康”为核心,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探
2010年3月,山东省成立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研究项目组,枣庄十五中成功入选首批家委会建设典型学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在家委会组织建设、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提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家委会科研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家长教育资源和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家长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将丰富的家长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取
为在塑造学生品格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决定通过以开展“主人日”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成长为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以“主人日”教育活动为抓手  受历史、文化、国民性和教育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和作用,在师生关系当中,学生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尽管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和有效的落实。由于处于被支配地位所形成的依附人格,直接导致了学生责任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