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同学:你好!
收到你的来信,并认真读过了。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谢谢你把自己在信仰上的苦恼这样真实地告诉我,并希望我给你一些建议或忠告。作为一名“思修”课的教师,能够在这样深层的心灵问题上得到你的信任,我感到很荣幸,也觉得有责任在这些问题上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告诉你,以及像你一样的那些对宗教有强烈兴趣或受到宗教吸引,多或少有某种信仰宗教的意向的同学们。
你问我:“假如我去信教”,老师和学校“是否允许”?“是否会失去学籍”?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我不是领导,但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只要你是出于自愿和内心的信仰,老师和学校并没有权力不让学生信教,你当然也不会因此会失去学籍。因为这是你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论是我们党的宗教政策,还是我们国家的法律,都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当然,在我国,在学校里,绝大多数同学和老师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而对于有些同学去信教,大家可能不太习惯。因为这也是这些年来的新现象,人们可能对此感到惊奇,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或者同学,对于你去信教会加以劝阻,或者表示忧虑。但这通常只是出于好意,也往往只限于建议,并不是强行阻止,否则就是触犯法律了。可见,不论你信还是不信,都是你个人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在这方面并不存在外在的强制。
你还问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事情,似乎这与信教问题有关。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不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点也写在了党章和宪法之中了,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与公民个人的信仰问题不是一回事,不在一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作为指导思想,指的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的设计,遵循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而制定出来的。这是治国理政层面的问题。而公民是否信仰宗教,是个人生活层面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让人们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是让人们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里,有着真正的信教自由。信奉无神论的执政党,也可以实行真正的以真诚为基础的信仰自由政策,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却是事实,而且其实在理论上是毫无矛盾的。如果侵犯了公民的信仰自由,歧视了信仰宗教的公民,那才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宗教观。
你问我:“世界上到底有神,还是无神?”我说:“没有神”。虽然信神的人都认为神确实无疑地存在,但我作为局外人,在这个事情上应该说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说神是一种“真实”的话,那么,也是心理上的真实,并不是物理上的真实。对世界的解释,应该遵循世界本身的规律,而丝毫不用加上神意的解释。我不想说得太多,因为争议有神还是无神没有多大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个人感受性,属于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样一个领域中的事情。而且,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层面来讲,夸大有神与无神的差异是有害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制造分裂。
法律上合法的事,在道理上未必正确。从法律上讲,宗教的存在是合法的,信教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的道理就是正确的。事实上,宗教的理论,宗教的世界观,从基本方面看是不科学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我认为这些基本观点是靠得住的。恩格斯有过一个宗教定义:一切宗教都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意思是说,它是对世界的一种幻想性的反映。而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幻想,是由于受到外部异己力量的支配,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它提供的是一种神话世界观,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神话世界观产生于人类文化早期,随着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原来被奉为绝对真理的神话,就只具有文学文艺的价值了。当然,宗教不只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它的多方面的内涵和积累都是建立在其思想信仰和世界观之上的。
你感受到了宗教在情感上的吸引力。你说,你经常去某个兄弟院校听研究生的布道,听得你热泪盈眶。还说,你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唱着歌一路走去,为的就是再次体验这种感受。而之所以这样受感动,是因为那些话语中充满了爱。爱当然是非常美好的,人需要爱,也应该追求爱,享受爱,但真正的爱是否只存在于某一种话语之中呢?在别的地方,用另外的方式,是否就不能找到爱,得到爱呢?你也说,其实内心里很困惑,也并不能真正肯定自己相信神,并担心这样的感受会带你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很遥远很陌生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的一切将不同于现在,也就是说失去现在。确实,现实的生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毕竟也是真实的生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人间不是没有真情,只是有时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所以,建议你先停一下或放缓一下自己的脚步,不要听任它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也就是说,适当冷静一下,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情感当然是重要的,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当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信仰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也是理智上的认同。人应该用理智的标准,来对各种道理进行考察和比较,进行思考和研究。不能仅仅从情感出发,一路走下去,把自己完全交出去。信仰上的皈依,有时确像恋爱,由于陶醉于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把理智丢在一边。但是,毕竟恋爱与婚姻相联系,是不能完全抛开理性的。在信仰问题上,就更是这样了。
信仰不是儿戏,甚至也不是尝试。真正的信仰是献身,就是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出去。如果说人生中有些大事,那么也许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件了。这是心灵的事业,是终生的事业,是命运的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比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信念”更深刻一些,更严峻一些。它不是某种社会流行的集体意识或舆论,不是一般性的价值观念认同,而是处于心灵最深层,与人的生命根基血肉相联。因此,对于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决不能采取轻率的随意的态度,而应以极为慎重的态度对待之。
我的意思是说,要进行信仰的选择,要以极为慎重的态度来思考和对待这样的事情。信仰并不是文化商店里的普通消费品,不是那种可以随意购买、试用和更换的商品。作出信仰的抉择,某种意义上是孤注一掷。因此,必须进行信仰的选择。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都是多样化的。这种情况为我们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困惑,但也为我们自觉地探索人生信仰提供了可以比较的平台。在信仰上有意识地去了解,去探寻,去研究和比较,这是一种自觉的信仰意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理智的能力在大学生阶段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峰值。如果一个当代大学生,在其他一切事情上都在运用理智,而且运用得那样好,但却在信仰这样最为重大的事情上放弃理智,而只诉诸情感,我认为,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明智的。
要辨别一种信仰是否合乎理性,是否与科学发展相一致。理性和科学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理性和科学的发展。理性和科学当然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唯一体现,它当然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并不是解决所有的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但是完全抛开和放弃理性也决不能解决任何价值观和信仰问题。理性有它的局限,但也有它的优势。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了社会,也为了自己,完全应该和必须用理性去客观地思考和研究人类的信仰现象。我相信,人类科学事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会逐步揭开人类信仰现象的谜底。人类会越来越以自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信仰,越来越使他们的信仰与理性科学一致起来。对于公开攻击理性和科学的信仰,我认为应当保持警觉。
还要看一种信仰怎样对待人的现世生活,是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使人的现世生活更幸福美满,还是让人放弃现世生活去追求世外幻境。人之所以需要信仰,说到底是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幸福。如果有一种信仰否定人的生活,否定在地球上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样的信仰就违背了事情的初衷,走向了反面。我们屡次听说,有一些极端教派和邪教组织,大力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让人放弃现世生活,尽快去天国世界云云,导致集体自杀的悲剧。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相信自己健全的常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健康的意识和常识,就大体上能够区别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仅应该有健全的意识和常识,也应该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可疑的事情,对于一时拿不准的重大的事情,要持存疑的态度,并力求加以检验。只要有这样的态度,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检验,会做出自己的信仰选择的。
如果你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宗教信仰,那么尽管这并不是我的期待,但我也向你表示祝贺。毕竟你有了自己认同的信仰,你认真思考和郑重对待了信仰的事情。同时,在祝贺之余,也给你一个新的忠告,那就是,善于分辨和运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促进自己的成长,促进自己道德水平的提高,并为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宗教是复杂的现象,宗教教义从世界观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正确的,但它作为人类庞大的文化积累,里面也包含有许多有积极意义和合理性的东西。同时,宗教中也会有些不那么美妙的东西,这作为长期历史的积淀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信仰中,也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投入到信仰中,促进自己信仰的完善和提高。最后,当然并不是不重要,就是要寻求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努力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的信徒,并以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公民的身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推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煦
收到你的来信,并认真读过了。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谢谢你把自己在信仰上的苦恼这样真实地告诉我,并希望我给你一些建议或忠告。作为一名“思修”课的教师,能够在这样深层的心灵问题上得到你的信任,我感到很荣幸,也觉得有责任在这些问题上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告诉你,以及像你一样的那些对宗教有强烈兴趣或受到宗教吸引,多或少有某种信仰宗教的意向的同学们。
你问我:“假如我去信教”,老师和学校“是否允许”?“是否会失去学籍”?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我不是领导,但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只要你是出于自愿和内心的信仰,老师和学校并没有权力不让学生信教,你当然也不会因此会失去学籍。因为这是你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论是我们党的宗教政策,还是我们国家的法律,都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当然,在我国,在学校里,绝大多数同学和老师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而对于有些同学去信教,大家可能不太习惯。因为这也是这些年来的新现象,人们可能对此感到惊奇,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或者同学,对于你去信教会加以劝阻,或者表示忧虑。但这通常只是出于好意,也往往只限于建议,并不是强行阻止,否则就是触犯法律了。可见,不论你信还是不信,都是你个人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在这方面并不存在外在的强制。
你还问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事情,似乎这与信教问题有关。其实,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不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点也写在了党章和宪法之中了,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与公民个人的信仰问题不是一回事,不在一个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作为指导思想,指的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的设计,遵循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的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而制定出来的。这是治国理政层面的问题。而公民是否信仰宗教,是个人生活层面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让人们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是让人们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里,有着真正的信教自由。信奉无神论的执政党,也可以实行真正的以真诚为基础的信仰自由政策,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却是事实,而且其实在理论上是毫无矛盾的。如果侵犯了公民的信仰自由,歧视了信仰宗教的公民,那才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宗教观。
你问我:“世界上到底有神,还是无神?”我说:“没有神”。虽然信神的人都认为神确实无疑地存在,但我作为局外人,在这个事情上应该说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说神是一种“真实”的话,那么,也是心理上的真实,并不是物理上的真实。对世界的解释,应该遵循世界本身的规律,而丝毫不用加上神意的解释。我不想说得太多,因为争议有神还是无神没有多大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个人感受性,属于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样一个领域中的事情。而且,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层面来讲,夸大有神与无神的差异是有害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制造分裂。
法律上合法的事,在道理上未必正确。从法律上讲,宗教的存在是合法的,信教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的道理就是正确的。事实上,宗教的理论,宗教的世界观,从基本方面看是不科学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我认为这些基本观点是靠得住的。恩格斯有过一个宗教定义:一切宗教都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意思是说,它是对世界的一种幻想性的反映。而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幻想,是由于受到外部异己力量的支配,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它提供的是一种神话世界观,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神话世界观产生于人类文化早期,随着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原来被奉为绝对真理的神话,就只具有文学文艺的价值了。当然,宗教不只是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是,它的多方面的内涵和积累都是建立在其思想信仰和世界观之上的。
你感受到了宗教在情感上的吸引力。你说,你经常去某个兄弟院校听研究生的布道,听得你热泪盈眶。还说,你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唱着歌一路走去,为的就是再次体验这种感受。而之所以这样受感动,是因为那些话语中充满了爱。爱当然是非常美好的,人需要爱,也应该追求爱,享受爱,但真正的爱是否只存在于某一种话语之中呢?在别的地方,用另外的方式,是否就不能找到爱,得到爱呢?你也说,其实内心里很困惑,也并不能真正肯定自己相信神,并担心这样的感受会带你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很遥远很陌生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的一切将不同于现在,也就是说失去现在。确实,现实的生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毕竟也是真实的生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人间不是没有真情,只是有时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所以,建议你先停一下或放缓一下自己的脚步,不要听任它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也就是说,适当冷静一下,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情感当然是重要的,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当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信仰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也是理智上的认同。人应该用理智的标准,来对各种道理进行考察和比较,进行思考和研究。不能仅仅从情感出发,一路走下去,把自己完全交出去。信仰上的皈依,有时确像恋爱,由于陶醉于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把理智丢在一边。但是,毕竟恋爱与婚姻相联系,是不能完全抛开理性的。在信仰问题上,就更是这样了。
信仰不是儿戏,甚至也不是尝试。真正的信仰是献身,就是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出去。如果说人生中有些大事,那么也许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件了。这是心灵的事业,是终生的事业,是命运的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比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信念”更深刻一些,更严峻一些。它不是某种社会流行的集体意识或舆论,不是一般性的价值观念认同,而是处于心灵最深层,与人的生命根基血肉相联。因此,对于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决不能采取轻率的随意的态度,而应以极为慎重的态度对待之。
我的意思是说,要进行信仰的选择,要以极为慎重的态度来思考和对待这样的事情。信仰并不是文化商店里的普通消费品,不是那种可以随意购买、试用和更换的商品。作出信仰的抉择,某种意义上是孤注一掷。因此,必须进行信仰的选择。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都是多样化的。这种情况为我们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困惑,但也为我们自觉地探索人生信仰提供了可以比较的平台。在信仰上有意识地去了解,去探寻,去研究和比较,这是一种自觉的信仰意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理智的能力在大学生阶段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峰值。如果一个当代大学生,在其他一切事情上都在运用理智,而且运用得那样好,但却在信仰这样最为重大的事情上放弃理智,而只诉诸情感,我认为,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明智的。
要辨别一种信仰是否合乎理性,是否与科学发展相一致。理性和科学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理性和科学的发展。理性和科学当然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唯一体现,它当然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并不是解决所有的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但是完全抛开和放弃理性也决不能解决任何价值观和信仰问题。理性有它的局限,但也有它的优势。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了社会,也为了自己,完全应该和必须用理性去客观地思考和研究人类的信仰现象。我相信,人类科学事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会逐步揭开人类信仰现象的谜底。人类会越来越以自觉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信仰,越来越使他们的信仰与理性科学一致起来。对于公开攻击理性和科学的信仰,我认为应当保持警觉。
还要看一种信仰怎样对待人的现世生活,是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使人的现世生活更幸福美满,还是让人放弃现世生活去追求世外幻境。人之所以需要信仰,说到底是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幸福。如果有一种信仰否定人的生活,否定在地球上生活的意义,那么这样的信仰就违背了事情的初衷,走向了反面。我们屡次听说,有一些极端教派和邪教组织,大力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让人放弃现世生活,尽快去天国世界云云,导致集体自杀的悲剧。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相信自己健全的常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健康的意识和常识,就大体上能够区别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仅应该有健全的意识和常识,也应该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对于可疑的事情,对于一时拿不准的重大的事情,要持存疑的态度,并力求加以检验。只要有这样的态度,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检验,会做出自己的信仰选择的。
如果你经过自己的慎重考虑,最终还是选择了一种宗教信仰,那么尽管这并不是我的期待,但我也向你表示祝贺。毕竟你有了自己认同的信仰,你认真思考和郑重对待了信仰的事情。同时,在祝贺之余,也给你一个新的忠告,那就是,善于分辨和运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促进自己的成长,促进自己道德水平的提高,并为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宗教是复杂的现象,宗教教义从世界观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正确的,但它作为人类庞大的文化积累,里面也包含有许多有积极意义和合理性的东西。同时,宗教中也会有些不那么美妙的东西,这作为长期历史的积淀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要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信仰中,也应该把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投入到信仰中,促进自己信仰的完善和提高。最后,当然并不是不重要,就是要寻求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努力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的信徒,并以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公民的身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美好事业的推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赵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