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喧嚣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klfk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场以“喧嚣与真实”为题的演讲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因为工人不能只喧嚣不做工,农民不能只喧嚣不种地,教师不能只喧嚣不讲课,学生不能只喧嚣不上课。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否则只喧嚣没饭吃。”回顾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何尝不是粉墨登场在喧嚣中度日呢?在喧嚣中我们把高、大、全作为德育的标杆,致使实效太差,德育之路越走越窄,用莫言的话说是德育的饭我们已经快吃不上了。
  其实,喧嚣的另一面就是平静,德育的许多事有时候还是归于无声状态效果会更好。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从教的一所学校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缺课,有人把他告到校长那里,校长是一个有心的教育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去了街上的台球摊。于是乎,校长屈驾亲自跑到台球摊去找他,并默默地站立在正聚精会神打球的学生背后。一不留神,学生发现了校长双细长的眼睛正透出威严的光芒在注视他,一言未发。 学生本能地放下球杆,惊魂未定地背起挂在树枝上的书包,闷声不响,一路低着头回到学校。期间两个人一句话也未说。回到学校,校长抬起大手向教室一指,学生一溜烟躲进教室上课去了。
  之后几天,校长也不提这事儿,下课也不找他谈话。这个逃课的学生忧心忡忡,情绪低落,焦虑异常。后来他实在憋不住,抱着“死也要死个明白”的心理跑去找校长。“校长,您什么时候批评我呀?”校长平静地说:“不必了,你现在不迟到,不旷课,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批评啥呢?”这个学生听到这儿如释重负地笑了。
  多年过去了,这个学生考到上海交大,在给校长的来信中他回忆起逃学的事情,他说:“如果您当时骂我一顿,我也许早就忘了。您越是不声不响,我自己想得越多,越感到压力大,越感到对不起父母,对不起您,越觉得应该改正错误,好好学习。”
  这一事例对我从教以来的德育观念影响很大,我常常思考,在德育中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常态呢?那就是德育心理的“无声效应”。从事过中小学教育的人都明白,学校教育中的一切事儿并非都是在喧嚣与热闹中完成的,许许多多的事,
  特别是德育有时候它是在无声中进行的。励志明德的事有时静场反而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是运用心理学“无声效应”的高手,在他的工学团里,有一次一个名叫乌席柯夫的学员偷了别人的钱包,这在工学团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儿。于是乌席柯夫被交由工学团的“法庭”来审判。判决结果是:处罚他一个月里不得与他人谈话、同桌进餐、同室睡觉、共同游戏。刚开始,乌席柯夫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就像一个“王子”那样在同学们中间晃来晃去。没过几天,乌席柯夫品尝到了孤独的滋味,特别让他感到倍受煎熬的是萦绕在他周围的欢笑、嬉闹的氛围。过了几天,他便迫不及待地要求与马卡连柯谈话,但被庄严地拒绝了。从此以后,乌席柯夫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改正错误,天天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他取得大家的谅解,祝贺他“自由”时,乌席柯夫激动得热泪盈眶。马卡连柯这种把一个人在集体中孤立起来,不用任何言语进行批评的方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德育的“无声效应”。这种无声胜无声的德育手段,给当事者带来的震撼效果,比起直接的批评教育要有效果得多。
  在读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专著以后,加上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我不断地探究无声教育的做法。为什么在德育心理教育中“无声效应”的功效这么大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无声的批评一改往常大声疾呼的做法,使周围的教育气场从喧嚣立刻趋于冷静,外加批评者冷峻的表情,致使受批评者瞬间注意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冷静的气场又使受批评的学生思维异常敏感,此时其大脑高速运转,想象力因此特别丰富,形成的暂时联系比较多。受批评者对周围异常气场的感受比较强,形成的感知对比强烈,因此很容易想通自己的错误,且很容易记得牢固。其次,无声与以往喧嚣形成强烈对比,自然产生一种“剪刀差”。这种由批评者刻意营造的“剪刀差”,在瞬间给受批评者的内心形成极大压力。实践表明,氛围营造者越有权威、越有人格魅力、学养越高、与受批评者的社会阶位差距越大,形成的压力越大。这种巨大压力的结果就是使受批评者产生一种期待与渴望,即产生某种急需接受批评修正错误的心理需求。如果德育工作者,谙知这一原理,对犯错学生不予有声批评,那么,犯错者就会感到异常、不安、忐忑、突兀、不适。这种由无声造就的氛围,会触发犯错者的忏悔情怀与人性中自我批评追求完满人格的善良本性。
  再者,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刺激与感觉,那么人们会感到难以忍受且痛苦,刺激量一旦减少,人就会产生焦虑。
  当然,德育中“无声效应”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对批评比较敏感、抑郁质的学生或者性格中孤独恐惧感比较强烈的学生更有效,而对性格开朗,多血质气质的学生一般无效。总之,德育的“无声效应”关键是适时、适情、适人,就如中国武术中的太极一般做好接力打力,“善假于物也”。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肖茂红
其他文献
某校为了提高德育水平,创立了“道德银行”。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存折”,符合学校的常规就能够获得“固定工资”(红星),积极主动地做好人好事就能获得“奖金”(花朵),如果有违规行为就扣除所得(加上三角)。一个学期下来,根据“存额”的多少评选各种荣誉。一段时间内这种做法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纪律大为改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能够达到长期教育的目的,但是一些不好的苗头也随之出现了。  首先出现的是“通胀”,
手记: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给他们搭建了亲身体验的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利用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性,逐渐地学会把社会的价值尺度内化
摘 要 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激发爱生敬业的师爱真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终身负责,追求师爱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利用情感“传导性”闪亮师爱光辉;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塑性。只有坚定职业信念,教师才能真心地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职业信念;教育信念;师爱  作者简介 刘俊其,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教师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  为此,草堂小学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目标,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
山之高兮神女候,水之深兮潜苍龙。坐落在山海之畔的青岛二中,便是这样一个汇聚了山海灵气的地方。每年夏末,都会有大批新生怀揣希冀踏入校园,而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便是学校独特的社团文化。  高山流水—倾听艺术的声音  高山流水,浸润着午山脚下二中学子的心灵。青岛二中拥有国内高中顶尖的艺术社团,可以在课余时光为二中学子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学校艺术类社团有: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室内乐团,每年都能在
在美丽的渤海之滨、早在汉代就建制的古城金州,有一座融历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金州新区城内小学。天后庙的遗址,赋予它人杰地灵的底蕴;校园里的百年银杏树,给予师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感召。着眼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基于生态化教育思想,城内人以“人天合一 清新生长”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以“心底无尘天地宽”为校训,确立了“生态与环保—珍爱美丽家园”特色文化主题,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一座“生态学苑 美丽家园”,
大人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千奇百怪:科学家、老师、医生、律师、宇航员、总经理、国家主席,甚至外星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答案,就能发现孩子们想成为的是在某一领域顶尖的人才,孩子都梦想着获得成功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天使,孩子的梦更是纯净无瑕,对我来说有着无尽的吸引力,所以我选择了为孩子做出版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追求梦想的毅力和决心不亚于一个意志坚定的成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学校文化对师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于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师群体,有特长的学生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此,我校从2009年开启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文化历程。从学校实际、地域情况、传统底蕴、周边资源等现实情况出发,召开行政干部座谈会、年级组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座
教师为什么难以“教”会孩子知识?只要条件许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但孩子又为什么能够“学”会知识?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则促使人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教育问题。1998年,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吸纳了美国、英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多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把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提出“友善用脑”理论。“友善用脑”要求学习者合理善待自己的大脑,科学利
一位中学老校长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