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中学老校长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愤不已。于是,从第二天起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学生也就采取不问、不理、不管政策,这位学生有不懂的去问,她也不理,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家长便直接告到了教导处。这位老校长不禁苦叹:“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从来没碰到过因为学生校外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而老师就不管学生的事。”
“独一代”父母、“独一代”老师、“独二代”孩子三“独”共舞,一个“三独时代”来临了。当“三独”碰到一起,会怎样呢?上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三独时代”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长在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教导处,而老师仅仅因为学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报复式地对学生不管不问。作为“独一代”的父母和老师如何很好地携起手,为了“独二代”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家校合作问题:合而无力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家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许多“独一代”老师认为“办学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数“独一代”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含义和意义也缺乏认识,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盲目介入,“学校也得听我们家长的意见啊”。这样,家庭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正确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聚焦于学生健康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合作行动,真诚和互信是切实做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合作行动上,因两方在家校合作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家校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动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长担心家长“素质不高”而坚持“家长对于学校发展有建议权,但学校也有不采纳权,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在这样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家长的参与,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样子而已”的层面上。又如,某学校在探索家长如何参与班级管理时碰到一个非常头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质”的“独一代”全职妈妈,她不断地向班主任、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次数多了学校“顿然发现”这位家长所有“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自己孩子的。很显然,这位家长参与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家校互动,为学校、班级的发展贡献智慧和资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得更多的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达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阻力和障碍。
(三)缺少谅解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过家庭与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真诚、积极地互动,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体地说,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作行动,教师和家长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独二代”的“独一代”老师与“独一代”家长之间的资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一眨眼却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认识、价值、利益等一系列的冲突。本文开篇所列举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独一代”老师虽然怀揣高学历、立身大讲台,可他们在家也是被人宠、受人疼的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独二代”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引发“二‘独’相斗”。如果此时再有家长的不当介入,则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冲突。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责任、摆正角色、克服弊端、学会谅解,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独一代”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二、家校合作对策:创新机制
家校合作的“不断升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如何立足这一起点,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适用于我国办学体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对实践现状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状况来看,有两个发展特点;一是借鉴外来经验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如“家长督察制”“家长听证制”“教师教育教学家长评定制”等,这些为国内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从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果与实效来看,其“翻板”的价值并不高。二是学校零星尝试不少,区域整体建制不够。根据某地区2011年的一次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从近几年开始进行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将“独一代”家长和老师联在一起,并且不断涌现成功的做法,但是,从市、区层面上看,尚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机制,形成规范,从制度和机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题之一,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办学制度的差异,如何在吸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构是当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组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整合区县科研力量,在全面总结全市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学转型发展的前景和需要,从“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和“家教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迈出从市、区、校三级“规范联动、整体推进,校本为主、注重实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沟通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资源整合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三独”时代,应充分利用“独一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优势,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建构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沟通的桥梁,畅通荐言、共商、互动的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根据家长中“海归”多、高学历多、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进行“家校共商机制”的探索,凡是学校大事均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对策,携手解决,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社会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通过“社区听证会”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区内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变“家长吵闹”为“积极建议”,坚持十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架构起一座宽敞、畅通的家校沟通桥梁,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四)创新合作模式
创新是探索,是突破,更是发展的需要,处在起步阶段的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创新探索,必须立足于发展需要,尊重科学原理和发展规律,从学校办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和方法,并逐步完善使其成为科学规范的家校合作新模式。譬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小学科学借鉴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根据本校教师、家长的具体情况,于2007年探索建立“家校联合会”,家长自主报名,学校将他们分配到“家校联合会”下设的“宣传组”“资源组”“活动组”和“义工组”等职能小组,教师、家长协手,共同分析、思考、设计并落实学校事务,逐步形成了一套深受家长教师欢迎又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
【盛天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子恩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愤不已。于是,从第二天起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学生也就采取不问、不理、不管政策,这位学生有不懂的去问,她也不理,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家长便直接告到了教导处。这位老校长不禁苦叹:“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从来没碰到过因为学生校外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而老师就不管学生的事。”
“独一代”父母、“独一代”老师、“独二代”孩子三“独”共舞,一个“三独时代”来临了。当“三独”碰到一起,会怎样呢?上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三独时代”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长在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教导处,而老师仅仅因为学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报复式地对学生不管不问。作为“独一代”的父母和老师如何很好地携起手,为了“独二代”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家校合作问题:合而无力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家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许多“独一代”老师认为“办学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数“独一代”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含义和意义也缺乏认识,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盲目介入,“学校也得听我们家长的意见啊”。这样,家庭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正确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聚焦于学生健康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合作行动,真诚和互信是切实做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合作行动上,因两方在家校合作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家校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动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长担心家长“素质不高”而坚持“家长对于学校发展有建议权,但学校也有不采纳权,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在这样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家长的参与,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样子而已”的层面上。又如,某学校在探索家长如何参与班级管理时碰到一个非常头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质”的“独一代”全职妈妈,她不断地向班主任、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次数多了学校“顿然发现”这位家长所有“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自己孩子的。很显然,这位家长参与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家校互动,为学校、班级的发展贡献智慧和资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得更多的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达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阻力和障碍。
(三)缺少谅解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过家庭与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真诚、积极地互动,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体地说,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作行动,教师和家长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独二代”的“独一代”老师与“独一代”家长之间的资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一眨眼却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认识、价值、利益等一系列的冲突。本文开篇所列举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独一代”老师虽然怀揣高学历、立身大讲台,可他们在家也是被人宠、受人疼的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独二代”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引发“二‘独’相斗”。如果此时再有家长的不当介入,则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冲突。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责任、摆正角色、克服弊端、学会谅解,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独一代”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二、家校合作对策:创新机制
家校合作的“不断升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如何立足这一起点,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适用于我国办学体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对实践现状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状况来看,有两个发展特点;一是借鉴外来经验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如“家长督察制”“家长听证制”“教师教育教学家长评定制”等,这些为国内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从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果与实效来看,其“翻板”的价值并不高。二是学校零星尝试不少,区域整体建制不够。根据某地区2011年的一次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从近几年开始进行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将“独一代”家长和老师联在一起,并且不断涌现成功的做法,但是,从市、区层面上看,尚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机制,形成规范,从制度和机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题之一,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办学制度的差异,如何在吸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构是当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组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整合区县科研力量,在全面总结全市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学转型发展的前景和需要,从“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和“家教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迈出从市、区、校三级“规范联动、整体推进,校本为主、注重实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沟通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资源整合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三独”时代,应充分利用“独一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优势,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建构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沟通的桥梁,畅通荐言、共商、互动的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根据家长中“海归”多、高学历多、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进行“家校共商机制”的探索,凡是学校大事均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对策,携手解决,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社会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通过“社区听证会”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区内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变“家长吵闹”为“积极建议”,坚持十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架构起一座宽敞、畅通的家校沟通桥梁,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四)创新合作模式
创新是探索,是突破,更是发展的需要,处在起步阶段的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创新探索,必须立足于发展需要,尊重科学原理和发展规律,从学校办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和方法,并逐步完善使其成为科学规范的家校合作新模式。譬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小学科学借鉴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根据本校教师、家长的具体情况,于2007年探索建立“家校联合会”,家长自主报名,学校将他们分配到“家校联合会”下设的“宣传组”“资源组”“活动组”和“义工组”等职能小组,教师、家长协手,共同分析、思考、设计并落实学校事务,逐步形成了一套深受家长教师欢迎又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
【盛天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