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时代”话家校合作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fang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中学老校长曾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愤不已。于是,从第二天起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学生也就采取不问、不理、不管政策,这位学生有不懂的去问,她也不理,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家长便直接告到了教导处。这位老校长不禁苦叹:“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从来没碰到过因为学生校外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而老师就不管学生的事。”
  “独一代”父母、“独一代”老师、“独二代”孩子三“独”共舞,一个“三独时代”来临了。当“三独”碰到一起,会怎样呢?上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三独时代”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长在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教导处,而老师仅仅因为学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报复式地对学生不管不问。作为“独一代”的父母和老师如何很好地携起手,为了“独二代”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家校合作问题:合而无力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家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许多“独一代”老师认为“办学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数“独一代”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含义和意义也缺乏认识,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盲目介入,“学校也得听我们家长的意见啊”。这样,家庭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正确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聚焦于学生健康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合作行动,真诚和互信是切实做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合作行动上,因两方在家校合作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家校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动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长担心家长“素质不高”而坚持“家长对于学校发展有建议权,但学校也有不采纳权,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在这样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家长的参与,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样子而已”的层面上。又如,某学校在探索家长如何参与班级管理时碰到一个非常头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质”的“独一代”全职妈妈,她不断地向班主任、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次数多了学校“顿然发现”这位家长所有“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自己孩子的。很显然,这位家长参与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家校互动,为学校、班级的发展贡献智慧和资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得更多的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达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阻力和障碍。
  (三)缺少谅解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过家庭与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真诚、积极地互动,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体地说,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作行动,教师和家长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独二代”的“独一代”老师与“独一代”家长之间的资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一眨眼却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认识、价值、利益等一系列的冲突。本文开篇所列举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独一代”老师虽然怀揣高学历、立身大讲台,可他们在家也是被人宠、受人疼的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独二代”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引发“二‘独’相斗”。如果此时再有家长的不当介入,则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冲突。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责任、摆正角色、克服弊端、学会谅解,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独一代”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二、家校合作对策:创新机制
  家校合作的“不断升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如何立足这一起点,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适用于我国办学体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对实践现状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状况来看,有两个发展特点;一是借鉴外来经验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如“家长督察制”“家长听证制”“教师教育教学家长评定制”等,这些为国内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从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果与实效来看,其“翻板”的价值并不高。二是学校零星尝试不少,区域整体建制不够。根据某地区2011年的一次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从近几年开始进行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将“独一代”家长和老师联在一起,并且不断涌现成功的做法,但是,从市、区层面上看,尚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机制,形成规范,从制度和机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题之一,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办学制度的差异,如何在吸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构是当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组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整合区县科研力量,在全面总结全市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学转型发展的前景和需要,从“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和“家教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迈出从市、区、校三级“规范联动、整体推进,校本为主、注重实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沟通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资源整合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三独”时代,应充分利用“独一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优势,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建构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沟通的桥梁,畅通荐言、共商、互动的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根据家长中“海归”多、高学历多、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进行“家校共商机制”的探索,凡是学校大事均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对策,携手解决,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社会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通过“社区听证会”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区内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变“家长吵闹”为“积极建议”,坚持十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架构起一座宽敞、畅通的家校沟通桥梁,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四)创新合作模式
  创新是探索,是突破,更是发展的需要,处在起步阶段的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创新探索,必须立足于发展需要,尊重科学原理和发展规律,从学校办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和方法,并逐步完善使其成为科学规范的家校合作新模式。譬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小学科学借鉴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根据本校教师、家长的具体情况,于2007年探索建立“家校联合会”,家长自主报名,学校将他们分配到“家校联合会”下设的“宣传组”“资源组”“活动组”和“义工组”等职能小组,教师、家长协手,共同分析、思考、设计并落实学校事务,逐步形成了一套深受家长教师欢迎又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
  【盛天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子恩
其他文献
(一)抓好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班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语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木中绳则直。”班级常规管理恰如这“规”“矩”“绳”,抓好常规管理的结果就如这“方”“圆”“直”。因此,班主任要花大气力抓好班级常规管理。  首先,制定班级常规。我们可以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本班情况,拟订班级常规,然后在学生中广泛而充分地讨论、修改。只有学生认同了,执行起来才顺利。班级常规确定后就要认真执行。
某校为了提高德育水平,创立了“道德银行”。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存折”,符合学校的常规就能够获得“固定工资”(红星),积极主动地做好人好事就能获得“奖金”(花朵),如果有违规行为就扣除所得(加上三角)。一个学期下来,根据“存额”的多少评选各种荣誉。一段时间内这种做法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纪律大为改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能够达到长期教育的目的,但是一些不好的苗头也随之出现了。  首先出现的是“通胀”,
手记: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给他们搭建了亲身体验的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利用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性,逐渐地学会把社会的价值尺度内化
摘 要 职业信念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职业服务观,激发爱生敬业的师爱真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终身负责,追求师爱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利用情感“传导性”闪亮师爱光辉;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可塑性。只有坚定职业信念,教师才能真心地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职业信念;教育信念;师爱  作者简介 刘俊其,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教师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  为此,草堂小学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核心目标,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
山之高兮神女候,水之深兮潜苍龙。坐落在山海之畔的青岛二中,便是这样一个汇聚了山海灵气的地方。每年夏末,都会有大批新生怀揣希冀踏入校园,而其中最扣人心弦的,便是学校独特的社团文化。  高山流水—倾听艺术的声音  高山流水,浸润着午山脚下二中学子的心灵。青岛二中拥有国内高中顶尖的艺术社团,可以在课余时光为二中学子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学校艺术类社团有: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室内乐团,每年都能在
在美丽的渤海之滨、早在汉代就建制的古城金州,有一座融历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金州新区城内小学。天后庙的遗址,赋予它人杰地灵的底蕴;校园里的百年银杏树,给予师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感召。着眼于师生的生命成长,基于生态化教育思想,城内人以“人天合一 清新生长”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以“心底无尘天地宽”为校训,确立了“生态与环保—珍爱美丽家园”特色文化主题,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一座“生态学苑 美丽家园”,
大人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千奇百怪:科学家、老师、医生、律师、宇航员、总经理、国家主席,甚至外星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答案,就能发现孩子们想成为的是在某一领域顶尖的人才,孩子都梦想着获得成功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天使,孩子的梦更是纯净无瑕,对我来说有着无尽的吸引力,所以我选择了为孩子做出版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追求梦想的毅力和决心不亚于一个意志坚定的成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学校文化对师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于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化的教师群体,有特长的学生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此,我校从2009年开启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文化历程。从学校实际、地域情况、传统底蕴、周边资源等现实情况出发,召开行政干部座谈会、年级组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座
教师为什么难以“教”会孩子知识?只要条件许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但孩子又为什么能够“学”会知识?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则促使人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教育问题。1998年,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吸纳了美国、英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多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把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提出“友善用脑”理论。“友善用脑”要求学习者合理善待自己的大脑,科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