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簸箕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y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离乡下的日子久了,自然会念物思旧。就像一叶草,枯萎在时光里来年还会再生,行走的岁月中,簸箕这个离不开的行囊,在思想的跑道上也会复归。
  稍一回头,簸箕就出现了。娘在临水的院落里簸苞谷,抖动的簸箕一上一下,一小堆苞谷在空中便散开了,一粒粒苞谷欢快地争相往外窜。这些小苞谷粒跳起落下,还没站稳脚跟又跳起来。轻舞的谷糠一阵快活之后,地面上一片银白或灰蒙,苞谷粒也复归原处。勤快的娘细心地挑去簸箕中的杂质,一簸箕苞谷就处理干净了。接下来,娘照例坐在院子里忙个不停。
  簸箕,扬米去糠的工具。乡下人用簸箕簸粮米,先把混合物置于簸箕中,双手端着簸箕不停地晃动,比重轻的秕子或糠麸就被簸箕扇出的风吹落其外。旧时光里,远居乡下的娘用这种簸箕打磨生活,一抬手,一踮步,都铭刻在我的脑海里。这些在曾经的岁月中打捞的记忆光影,像一个击不碎的梦,在时空的酿窖里越发隽艳和光鲜。
  簸箕,农村家常用具,用竹篾或柳条编织而成。三面有沿,一面敞口,周边凸起。底层为粗篾片,紧密的人字纹或回形纹。不仅实用,其形如阔耳,动之生风,看一眼就能走进心里去。在乡下,簸箕也可用来晾晒柿子、花生、核桃、花椒、养蚕等,农家人家家必备此物。从乡村走出来的我,更感到簸箕的不可或缺。每到谷物新收,各家各户的簸箕相约走出屋子,在一处处简陋的农家院落里起起伏伏,一阵阵轻风过后,轻舞的谷物杂屑纷纷而降,小村落忙成一片。
  远去的时光里,我把记忆的碎片缝合起来,一件件耳熟能详的物事就茂密成如盖的绿荫。我家的簸箕枝杈分明,挂满了鲜亮亮的绿叶,在浓稠的岁月中迎風欢舞。暖心的回眸里,娘的影子忽而抖动不停,忽而坐在院中小凳上,腿上放着簸箕,用手不住地扒拉着,娘又在从那一碗多的麦粒里挑拣杂物。我家的簸箕是娘的簸箕,还是我的童年,娘总能从我家的簸箕里,变戏法似的给我拿出好吃的东西来,从小我就对簸箕产生了与生俱来的倾爱与喜好。那天我一放学回到家,娘就一把把我揽过来,指着藏在簸箕里的一大把枣子说:“娃,娘早给你准备好了。”又一天,娘掀开簸箕上的盖布,两个圆滚滚的小香瓜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年幼的我朝娘挤了挤眼,拿起香瓜就咬了一大口。
  簸箕,扎根于乡土,依恋在娘的时光里。自从走出乡村,我就不见了簸箕,但我仍会在博深的文化里,寻觅簸箕的影子。宋代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正令全提,无在不在。簸箕有唇,洞庭无盖。”宋代释绍昙诗中,形象地说到簸箕。簸箕本为乡下人离不开的用具,还有丰满的意象呢。唐代钟辂《前定录·刘逸》中说:“我读《金刚经》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说初坐时,见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这段记载,将农家人的簸箕作为拟物,刚一读完,我就忍不住复读起来。
  簸箕,对我来说已为旧物,但在乡下,便如炭取暖。行走的光阴里,我最想说的就是簸箕。簸箕,簸箕,这个农家扬米去糠的用具,亦可作为我播扬思想杂物的恰好工具。新时光的步履匆匆有声,我常有行走的簸箕相随相伴。
  (编辑余从/图 槿喑)
其他文献
1  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的203名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饭卡里“凭空”多出了720元餐费,大家很诧异,不知道钱从何而来。经过查询,原来,这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度在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值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一笔“特殊助学金”。按照每天6元的补助标准,一学期四个月共720元的餐补就这样“悄无声息”打进了203名学生的饭卡中。
1979年,电影《少林寺》筹拍期间,导演张鑫炎找到王立平,请他为电影谱写主题曲,其中一个原因是王立平曾经为纪录片电影《红旗渠》编配过音乐,熟悉河南民间曲调风格,而少林寺又地处河南省内。  几天后,王立平就写出了展现“牧羊女”生活的歌词《牧羊曲》。起初,他为《牧羊曲》选择的是充满豫剧和二夹弦元素的河南曲调。“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王立平给导演以及剧组人员试唱,大家都
这一两年来,我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这源于我的改變。  以前,儿子放学回家写作业,总是这儿摸摸,那儿挠挠,迟迟进入不了正题。这个时候,我常说:“你看你,搞半天也没做一道题……”一通指责,常引发小家伙的强烈不满。  以前,晚上睡觉前,他迟迟不愿意去洗漱,我就催促:“还不快去洗,看几点了,天天熬这么晚!”他往往委屈地说:“我本来正准备去洗的,你一吵,我不想洗了。”  对孩子的行为,我进行了反思。在
月底返乡,在亲朋团聚的家宴中,姑妈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件事:慧儿表妹在月底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以面试和笔试均第一的好成绩,被县城的实验小学录取,目前正在进修学校参加培训,暑期开学就可正式上岗了。我当众向她贺喜,并许诺过两天就去进修学校看望表妹,顺便给她捎去几本名师授課实录,相信对她的成长定会大有好处。姑妈听后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将桌上的各种果蔬不停地往我盘里夹,唯恐我不好下箸。  其实,我对慧儿表妹的情况
每次一听姐要进城,就一个头俩大,说“如临大敌”一点都不夸张——她恨不得连地皮儿都揭起来带给我。姐总说城里走步路都得花钱,能省点就省点,能从家里带就从家里带。我真怀疑在姐的眼里,“城市”就等于“水深火热”。她曾发牢骚道,这鬼地方,喝口水都要钱,没人味儿。  姐没文化,只断断续续上过一年学。  那时母亲地里忙,又没帮手。姐就一边拽着两岁的小妹,一手牵着四岁的我,去上学。  上课前,将我跟小妹安顿在教室
在海岛上居住的日子里,总觉时光慢,山间岁月长。只要一得空闲,我常沿着曲折幽静的山路,在流青滴翠的丛林里转悠,轻嗅着空气中飘荡的松香气息,身心如被芳菲之气淘洗过一般,感到清爽又舒展。  平日里一背书就喉咙发咸,像含着枚铁钉似的,而走在山中,我脑中不时灵光一闪,竟突来兴致,高声诵起诗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走了几步,又念: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教我读诗的人叫李浩林,清瘦的脸,头发浓密微卷,写
曾经一度,我鄙视甚至痛恨我的家,那个隐在山沟、穷困破败、给了我血肉的原生家庭。  父亲哥儿一个,自然我也从未感受过来自伯伯叔叔姑姑们的疼爱帮衬;打记事儿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皆已成故事,只是野外几个低矮荒凉的坟头,没尝过隔辈亲的甜蜜。  十岁时,新房给了新婚的哥嫂,我与父母又搬回了老宅。父亲出生在那儿,父母成亲在那儿,我也出生在那儿,三间虽亲切却破旧的土坯房,一住便不知尽年,用父亲的话说:或许哪天会
父亲的一生,与脚踩三轮车紧密相联。  因我跟姐姐都要读书,花费较大,仅靠家中的几亩薄田是应付不过来的,为多赚些钱供我们,父亲决定制作和售卖卤菜。  学会做卤菜后,父亲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然后骑着它,穿村走巷去卖卤菜。三轮车并不好骑,需要掌握平衡,再加上那时乡間的道路很不好,都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时宽时窄,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人带车滑倒是常有之事。车难骑,卤菜难卖,是父亲每日都要面对
说到雨,让人总会想到春雨、夏雨、秋雨,以及江南烟雨,但,这是文人心中的雨。在农人的眼中,雨代表着生命之源,更是庄稼茁壮成长的必备元素。两种意象,精神和物质组成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儿时居乡下,老屋是瓦房,就是以瓦覆顶的房子。房顶的瓦呈青灰色,敲打起来清脆悦耳。房顶末端越过砖墙伸到屋外的部分叫屋檐,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犹记幼年时,每逢下雨,雨从屋檐上的青瓦上滴落,千丝万线,摇曳成一根根琴弦,或
这个世界,有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也许,你我之间,只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便会不期而遇。那种相遇,犹如春天里邂逅芬芳的奇葩,总叫人感觉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  那天与朋友闲聊,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件令他难以置信的事情。一天他在路过地铁站的时候,竟然碰到了一位多年未见的故友。他们之间已经许久没了联系,确切来说是断了音讯,只是在记忆里依稀记得,曾经相识一场。随着时光流逝,彼此的印象已然模糊,但是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