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于5月14至16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本次大会设八个议题,包括:青年人工作技能的培养;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适应性;经费投入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效率;职业教育的社会不公平与排斥;改革管理和加强利益相关方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提高技能与终身学习相联系的资历认证制度。大会专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专题会议,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全面介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郝平、鲁昕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通过了《上海共识》,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背景,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进展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计划,即2011—2012年重点推进中高职的统筹与衔接,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报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将致力于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计划在2015年农村实用型人才达到1300万,2020年达到1800万;高技能人才总量在2015年达到3400万,占技能型人才的27%,2020年总量达到3900万,占技能型人才的28%;技能型人才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50%和70%,基本消除新生劳动力无技能就业现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就业导向,促进产教结合,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世界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创造未来繁荣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改革职业教育理念,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技能,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要努力提高包括青年、妇女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在内的劳动者的就业择业创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要着眼终身学习需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要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广泛参与的社会环境,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衔接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把中国职业教育办得更好
中国职业教育将抓住当前的难得历史机遇,树立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努力为推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就是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正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对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力争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和专业设置改革,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鼓励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扩大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会。四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和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五是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当今时代,重视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中国将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与国际同行共同努力,不断开创世界职业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按照刘延东同志关于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倡议和袁贵仁同志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职业教育的八个服务能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提高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提高服务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提高服务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能力,提高服务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能力。
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更新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学习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建设适应需求、多元立交、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健全国家职业教育保障政策,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法制、国家制度和国家标准。
要高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密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与世界各国开展政策对话、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落实《上海共识》精神
此次大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召开的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也是人类面临着经济、资源、环境、气候与社会诸多严峻挑战,职业教育必须作出反应与调整的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大会通过了《上海共识》,对改进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产出效率、消除社会不公和排斥、构建职业技术发展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技能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意见。此次大会必将因其对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及由此对世界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强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与终身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吸引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深化蔓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需求是诸多国家一致采取的重要战略。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全面落实《上海共识》精神,为建立绿色、和谐、公平的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执行主任何塞·曼纽尔·萨拉萨:
职业教育让青年体面工作与发展
当前很多国家面临青年就业的危机,职业教育对于帮助青年过上好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球现在有1.5亿青年人因为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技能不足,而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发展职业教育是让青年取得机会的重要方式。职业教育要想让更多青年能体面工作与发展,需满足以下三个成功要素:
首先,实行学徒制,把课堂教育和工作场所的培训结合起来。在丹麦、瑞士等国家,学徒制的培训系统把国家、雇主、工会、培训机构等多方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工作场所和教室以外的技能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就业率提高30%,有效解决了青年人就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劳动力市场中推广学徒制的培训方式,中国也承诺建立类似的培训模式,使学生在培训中获得持续学习、团队合作等软技能。
其次,在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创业家精神”。一些国家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尝试开设关于创业的课程,这要求教师有创业的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过渡。
再其次,提供好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机构要拓宽信息获得渠道,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光有培训,没有就业服务是行不通的。
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是当今世界的变革性力量,各国应通过把教育投资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相结合,服务于产业集群的调整和价值链的提升,不断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从而使职教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就业导向,促进产教结合,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世界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创造未来繁荣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改革职业教育理念,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技能,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要努力提高包括青年、妇女及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在内的劳动者的就业择业创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要着眼终身学习需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要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广泛参与的社会环境,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衔接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把中国职业教育办得更好
中国职业教育将抓住当前的难得历史机遇,树立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努力为推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确立了覆盖广泛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就是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正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对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力争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和专业设置改革,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三是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鼓励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扩大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会。四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和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五是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当今时代,重视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中国将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与国际同行共同努力,不断开创世界职业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按照刘延东同志关于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倡议和袁贵仁同志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职业教育的八个服务能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提高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提高服务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提高服务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能力,提高服务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能力。
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更新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学习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建设适应需求、多元立交、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健全国家职业教育保障政策,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法制、国家制度和国家标准。
要高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密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与世界各国开展政策对话、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落实《上海共识》精神
此次大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召开的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也是人类面临着经济、资源、环境、气候与社会诸多严峻挑战,职业教育必须作出反应与调整的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大会通过了《上海共识》,对改进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水平、提升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产出效率、消除社会不公和排斥、构建职业技术发展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技能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意见。此次大会必将因其对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及由此对世界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强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与终身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政策,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吸引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深化蔓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需求是诸多国家一致采取的重要战略。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全面落实《上海共识》精神,为建立绿色、和谐、公平的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执行主任何塞·曼纽尔·萨拉萨:
职业教育让青年体面工作与发展
当前很多国家面临青年就业的危机,职业教育对于帮助青年过上好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球现在有1.5亿青年人因为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技能不足,而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发展职业教育是让青年取得机会的重要方式。职业教育要想让更多青年能体面工作与发展,需满足以下三个成功要素:
首先,实行学徒制,把课堂教育和工作场所的培训结合起来。在丹麦、瑞士等国家,学徒制的培训系统把国家、雇主、工会、培训机构等多方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工作场所和教室以外的技能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就业率提高30%,有效解决了青年人就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劳动力市场中推广学徒制的培训方式,中国也承诺建立类似的培训模式,使学生在培训中获得持续学习、团队合作等软技能。
其次,在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创业家精神”。一些国家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尝试开设关于创业的课程,这要求教师有创业的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过渡。
再其次,提供好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机构要拓宽信息获得渠道,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光有培训,没有就业服务是行不通的。
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是当今世界的变革性力量,各国应通过把教育投资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相结合,服务于产业集群的调整和价值链的提升,不断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从而使职教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