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v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片段与评析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哪儿的吗?(课件出示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在我们的班级。
  师: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生:拍照时站的地方不一样。
  师:那这张照片老师是站在教室的哪里拍的啊?(课件出示站在后面拍摄的图片)
  生:后面。
  师:为什么是站在后面拍的?
  生:因为站在后面拍才能拍到前面的东西。
  师:那这张老师是站在哪里拍的呢?
  生:前面。
  师:(小结)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评析:通过观察老师在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给小狗“拍照”。
  出示小狗,指导“拍照”方法。
  师:请小狗“坐”在课桌中央,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去给小狗“拍照”,调整好角度,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活动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狗“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会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准备好信封里,找出对应的那张自己“拍”的照片。
  生:拿出小狗(脸朝1号同学)。
  学生实地“拍照”进行小组活动。
  (课件依次出示有四个位置拍的A、B、C、D四张照片)
  师:能拍到A照片的学生请站起来。
  生:(自主起立,每组的1号学生)
  师:能拍到B照片的学生请站起来。
  生:(自主起立,每组的3号学生)
  师:能拍到c照片的学生请站起来。
  生:(自主起立,每组的2号学生)
  师:能拍到D照片的学生请站起来。
  生:(自主起立,每组的4号学生)
  师:你是怎么分辨C和D这两张照片的?
  生:看小狗的头在左边还是右边。
  师:你真聪明!
  师:各个位置拍的照片相同吗?
  生:不同。
  师:如果你们想看到别的照片,你有什么办法?
  生1:学生调换位置。
  生2:小狗换方向。
  师:真不错!下面就把小狗的脸朝3号同学再进行一次“拍照”。
  师:(小结板书)前、后、左、右不同位置观察,结果不同。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与准备好的照片进行核对、比较,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案例反思
  综合上述,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活动机会多。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体现出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这节课中,从生活中引出了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也不同的道理,也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笔者觉得本课中也有几个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
  1 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在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中,发现并没有设计让学生之间调换位置而变换观察角度,只是变换小狗的位置。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比如观察固定物体(讲台、建筑物等)时,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不会去搬弄固定物体,只能变换自己观察站的位置。如果设计让学生调换站的位置去帮小狗“拍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观察物体时,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2 突破难点,利于有效教学。
  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感到授课教师对于本节课的难点并没有完全突破。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狗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狗的脸是朝哪边的。如果教师假设: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这样让学生带这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从而逐步领悟两者的区别。
其他文献
近年来,经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说:“某某学生的学习太棒了!不知道他(她)有什么灵丹妙药?”“我的孩子智力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学业成绩不如他(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我经常深入学生中,走进他们的世界里,探索成功学生的良方,研究失利学生的原因,并得到了粗浅的结论:一是观念不同。优秀学生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知识,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失利的学生眼里只有学法。走唯方法论的极端,造成
“丁零零……”下课铃声一响,新来的同事六(6)班班主任小张老师急急忙忙地跑到我跟前,焦急万分地说道:“成老师,有点情况,请指点迷津……”  原来他班刘东同学刚从外校转来不久,但老师早有耳闻,据说该同学素有“东方不败”之称,在五年级遭老师批评时就曾多次掀桌怒吼,不可一世,全班同学避之不及,谈“刘”色变,而张老师自打接手刘东以来,一直小心翼翼,心怀戒备,处处提防,稳保距离。可还是好景不长,这不,刚才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面对语言积累还不丰富的低年级学生,该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比较是有规范的    1.置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我们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的方法,意会词义,在换词
作文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之间亲密无间。为此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探索,在开放中生成,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风光。    一、开放作文命题,凸显个性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在命题时,要
艺术素养是人的一种资质和禀赋,是超越技艺、技能层面的。艺术教育只有深入到艺术的文化层面(而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艺术素养。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呢?汉字学习可以使人在获得言语训练的同时,寻得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艺术学习,又将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给予怎样的影响和润泽?借此,我以一种更加审慎、审美的姿态,构筑我的文化课堂。下面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不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其理解力、接受力提高20%—40%,记忆力提高1.5—2倍。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老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得到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难道在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中都能够得到高分,但“开不了口说英语”的学生真的就是尖子生吗?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还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呢?为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定期开展一些口语测试。  案例:  四年级的课堂上,这一课时学习shopping及其主要句型:Howmuch…?老师与学生正在“水果店”里津津有味地对话着:  (教师挑了一位英语成绩较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1 回顾生活中的书,引出文中最大的“书”。  师:我们知道平常读的书,有字、有画、有着丰富的知识,读好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作过这样的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由此可见,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参与,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一、强化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