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石韵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17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古代石刻专业委员会、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承办的“佛光石韵——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在ACBD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非国有博物馆馆长、石刻收藏界人士及现场嘉宾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展仪式没有举行通常的剪裁仪式,以茶会座谈的形式进行,创意新颖节俭,气氛祥和随意,和乐融融。在嘉宾进入展厅参观时,当主持人宣布:“请开启佛光之门“,紧闭的两扇大门徐徐打开,一件件佛光四射的佛像、菩萨、天王、护法兽等中国古代石刻佛教艺术精品映入观众眼帘。
  此次展览的举办,是践行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有力举措,在当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以来,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及经贸合作发展的规划,许多合作项目正在逐步落实,取得了巨大的经贸成就。
  为了更好地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丝路之路各国间的文化融合及经济合作,传承和弘扬历史悠久的佛教教义,必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实施中,发挥出强大的文化推动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各民族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西安是汉传佛教六大祖庭的发源地,高僧大德辈出,具有厚重的佛教历史文化积淀。而在诸多佛教文化艺术中,佛教石刻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呈现和蕴涵着汉传佛教产生与发展的全部历程。为进一步推动佛教文化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举办“佛光石韵——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本次展览展出35件来自上海、天津、深圳等地非国有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精品。展品中既有北魏、北周、北齐的石刻佛教艺术品,也有大唐盛世的佛像、菩萨、经幢等石刻精品。件件藏品造型精准,雕刻一流,美轮美奂,令参观者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展出的珍贵艺术精品,由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陕西大厦石刻博物馆、天津石雕艺术博物馆、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提供。
  目前,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次展览,得到陕西省文物局的认可与支持,并作为本次展览的指导单位。展览为改进和提升非国有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水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是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全国性的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专题精品展。
  展览开幕式上,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大唐西市集团副总裁王勇代表展览主办方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展览是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石刻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展览,不仅是我国文博界的一次盛会,也是非国有博物馆的一次盛会。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文博事业的发展,多次强调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适度利用。就在一周前深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习近平主席专门发贺电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展览承办方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副会长、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理事长长秦航在致辞中指出,这次展览邀请到全国收藏石刻的非国有博物馆及收藏大家,是非常难得的。各位参展的石刻收藏家不仅为这次展览贡献了很多力量,并借此机会促进了非国有博物馆更深层次的交流。
  展出单位代表上海超群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杰森在致辞中表示,西安是一个文化古都,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今天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一起互动,一起观赏佛文化的佛造像精髓,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越来越多非国有博物馆中丰富的藏品活起来,让文博界的同仁们,成为当代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通过佛像石刻展的举办,将把佛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组织和凝聚广大信徒群众同全国人民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2019年2月15日,素有“刘半尺”“神眼”之称的刘光启先生在天津逝世,永远地离开了他衷爱的书画鉴定事业,享年87岁。刘光启先生奔波大半生,日日与书画为伴,直到去世前仍沉迷于书画之中。这首自书《八七述怀》,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退休难得事更忙,  八七老人不寻常。  曾斥白专成一笑,  书画典籍仍满床。  勤奋好学一辈子的坚守终成鉴定大家  刘光启先生于1932年生于河北省冀县,13岁即到北京
期刊
獅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
期刊
动物形装饰品  用金银制成的动物形装饰品,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春秋秦公大墓的金啄木鸟。以后各代也均有发现,主要形象有虎、豹、龙、羊、刺猬、鹰、蚕、蟾蜍等,有的是其他器物上的装饰附件,有的则是单独的装饰品。战国至汉代,北方的匈奴族流行使用金银制作的动物形装饰品,出现了一些造型新颖独特的艺术品,如金鹿形怪兽。在江苏盱眙西汉窖藏中出土的金豹,造型古朴奇特,制作精湛,是目前罕见的动物形金质饰品,也是
期刊
来济宁市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厅参观的人们,无不为眼前的这套青铜列鼎驻足观赏,为之震撼。这套青铜列鼎是由七件形式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以次递减,一套鼎的组合。也是我馆的一套镇馆之宝。它制作严谨,工艺精湛,铭文行款有序,书法浑厚劲健,极其工整,具有很高的铸造艺术水平。这套列鼎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滕州南出土,据考证滕州南曾经是薛国为周代庶姓封国的都城一一薛国。薛国是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这一套青铜
期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近代上海银器种类丰富。从功用而言,近代上海银器有社交礼物,首饰、餐饮器具、体育比赛奖品类……近代上海,中西交汇,海纳百川,体育也不例外。开埠后,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象棋等,依然活跃在民间,但更多的是随外侨而至的近代体育项目。上海是近代外侨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外侨是近代体育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参与者。  伴随着近代体育项目在上海的展开,外国人在体育比赛中颁发银质体育奖品的习惯
期刊
河南邓州位于豫、鄂两省边陲,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得,自古以来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于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上地下遍布着众多文化遗迹。  在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原来曾经有一座著名佛教寺院——福胜寺。该寺原称龙兴寺,明代更名为福胜寺。据清顺治《邓州志·创设志》载:“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宋天圣年间创建,元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建。”由此可见该寺的大体建造时间在北宋天圣年间(约公元1023
期刊
凤首提梁纯金壶 日本制作 明代(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时代)  最高处16.5厘米,最宽处13.5厘米,重619.69克。  纯手工打制,凤首流,圆弧形提梁,盖钮上雕琢翡翠圆环,金光熠熠,富丽堂皇。  纯金净瓶(一对) 唐代  高23厘米,瓶口直径5.4厘米,重393.6克/396.3克。  器型规整,敞口,长颈圆腹,底足外撇,通体金光灿灿。  净瓶,梵文叫军持,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
期刊
在我国古老悠久的陶瓷史上,许多陶瓷品种的命名都源于陶瓷产地,如“汝瓷”“钧瓷”“官瓷”“定瓷”“耀州瓷”“龙泉瓷”“景德镇瓷”等。唯有建窑的“曜变天目盏”,由日本人根据获得这类瓷器的地域名天目山,命名为“曜变天日盏”,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曜变天目盏”命名,长久以来甚至取代了“建窑建盏”,许多人只知有“曜变天目盏”。  据史料记载,宋代,浙江天目山一带佛教寺庙林立,山中有许多名刹。在日本镰仓时代
期刊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主题理当包括中国五千年的工艺美术史。就上下五千年的历程,要说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时期(商中期至清末)大约三千多年。然而,中国铜镜艺术的鼎盛时代却雄踞了一千多年,涵盖了中国鼎盛艺术史三分之一的天地。正是铜镜的精湛艺术,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青铜浇铸工艺的最高科技成果,致使中国铜镜工艺之精美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任何其他文明古国的铜镜所不及的最高艺术成就。诚然,应该在世界工艺美术史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于20世纪60年代收购于北京市文物市场(宝古斋)。册中收录清代“四王吴恽”六家中王晕作品3件,王原祁和恽寿平作品各1件,另有高简、戴熙、徐枋、吴鼐、李育5人作品各1件,共计10帧扇面集成一册。在本院所藏诸多明清书画扇面中,这件《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品相好而画功精湛,汇集名家笔墨,是院藏书画扇面系列中比较重要的一件,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1.高简《江南春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