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澄清理论的班会课实施路径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f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澄清理论是西方道德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它倡导以生活为中心、接受现实、鼓励进一步思考及培养个人能力,旨在通过价值澄清策略帮助学生澄清价值选择和行为责任,培养自我评价与指导能力,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结合“法润校园”主题班会,笔者针对价值理论的三要素进行阐述。
  一、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在班会课上的主体地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班会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也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强调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主流。法润校园这堂主题班会课设计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伊始,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法治话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分享成果,欣赏完“家法如山”的片段,请学生三言两语,说出印象句子。
  在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环节,通过人人争当小法官这一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表达踊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从校园穿越剧——包公断案开始人人争做一次小法官。在这一环节,每个小组,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1:书是主人家的合法财产,偷书当然违法。
  学生2:小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不知法。
  学生3:知法是树立法治观念的前提,知法然后才能守法。
  学生4:所以我们平时也不能在学校的课桌或公物上乱涂乱画,不仅要做知法公民,也要做守法公民。
  学生5:都但在一种情形下,如果当时情况非常紧急,这个东西是为了救命,那也可以事后再向主人说明情况。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不难看出,他们面对同一故事、同一情境,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将讨论引向深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凸显。
  二、精选内容,呈现社会现实情境产生矛盾冲突
  班会课的内容既要立足于社会实际,也要考虑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可围绕一个时事热点或班级发生的一件事件或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如如何对待上网问题,中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手机等都是比较好的讨论话题,让学生有感而发,产生共鸣。在法润校园这一主题班会中,以校园情景剧“偶遇校园敲诈”为例,该情境来源于真实发生过的事例,这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共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境设置具有两难性:要么见义勇为,扬善惩恶;要么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学生1:我会马上制止。
  学生2:先观察一下情形,若对方是个小团伙,而我只有一个人时……
  学生3:如果有同伴一起,可以发出声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4:马上去告诉老师。
  教师点评:遇到这种校园敲诈勒索,可能有两种态度:“随它去吧”或“不能这样”。须明白: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忍气吞声只会让犯罪分子越来越嚣张;而以暴制暴会让我们维护权益的希望落空。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家用法的同时也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学生在这不断的道德冲突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合理、科学地抉择。
  三、融入實践,引导学生让能力内化为行为
  以班会课为主阵地,通过不同情境的呈现,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去进行价值澄清,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通过法润校园这堂班会课,班主任最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案例分析1:上周六,班主任姚老师接到汤女士来电:我儿子说我看了他的聊天记录,侵犯了他的隐私,是违法的,今天早上一直在和我闹情绪,都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因为正值青春期,我也只是想去多关心他,所以才看了一下。姚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啊?大家一起来想一下,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点评略)
  案例分析2:5月10日下午,张女士在市区的某超市选购饼干准备送给朋友,经过挑选后,购买了两盒巧克力饼干。回家后细看,发现饼干已过期。大家思考一下,张女士该如何进行维权?(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点评略)
  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真实的事件,让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思辨的层面,通过道德判断坚定自己的价值选择,同时去践行这种价值选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内化为行为”。
  价值观是中学生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澄清理论注重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尊重受教育者,并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性。当然每个理论都有其不够完善之处,因此我们在运用该理论指导班会课设计时,要做到扬长避短。
  (责任编辑:文宝)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名著阅读,要从兴趣激发入手,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欲望。教师应积极创设名著阅读氛围,关注和创新导读策略,让学生自觉参与,乐于阅读。回归阅读的初心,从名著中接受人文熏陶,获得真实体验。   [关键词] 高中生;名著阅读;引导策略  名著阅读是高中生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时紧、考学压力大的背景下,抹去功利性色彩,让学生走进名著世界,从名著阅读中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审美认知水平。对于高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初中德育的必修课,是提升初中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主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德育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渗透,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德育;道德;法治  当下,教师应当随着新教改的深入,通过多种教法、多种教学形式渗透德育,创设出更多的德育教学思路。  一、重新定义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
[摘 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也应该改变教课模式,放弃传统教学手段中的老师在讲,学生硬性去听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互动教学  一、互动式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领域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三个环节,互动式教学刚好可以发挥其固有的优势。在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时,老师可以让学
她是一位颇具传奇性的老师。提起杨琼,认识她的人莫不如此评价——她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昂扬向上的励志故事。  她从小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昭觉,18岁走上教师岗位,在农村学校工作四年,之后进入县城最好的东方红小学任教,先后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校长,然后调入县教育局教改办负责全县教改工作。在昭觉工作生活40年后,放弃一切职务,离开昭觉,先后在私立名校和公立名校任教,2018年,她由彭州市教育局高层次引进人才到
以《创造一片天空助学生自由飞翔》为主题,内容涉及家庭教育、生涯规划和班级管理理念与策略的活动讲座,于2018年2月27日,在全旗县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会议上开讲了。主讲人王晓波老师,将家庭教育和生涯规划观点运用在班级教育教学实践中,分享让孩子们真正把班级建成一个家的经验,博得了在场领导和教师们的阵阵掌声。  播下一颗爱的种子  当记者走近王晓波老师,和他谈起班级管理这个话题时,他是这样告诉记者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体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展现了学生认识世界、收集信息、进行审美体验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笔者通过类型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金钥匙”,以点带面,进而掌握一系列文章的阅读方法。  一、关注情节,梳理记叙文  在教材中有很多记叙文,根据类别的不同,可以分成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等几个不同的大类,如
[摘 要] 分数实际问题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地位突出,运用广泛,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中合理、巧妙运用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策略;画图;一一列举;假设  分数问题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中的运用也很广泛,由于它的题型变化多样,算理理解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感觉困难重重,掌握不好,经常出错。但是,如果解题时
[摘 要]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小学阶段的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的德育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人,在日常教学中,各个学科都应注重课堂的德育渗透与生成。   [关键词] 德育;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就小学英语学科而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
[摘 要] “自由嵌入式”初中英语写作训练法由“循环记忆块”“汉英翻译块”和“限时写作块”三个微小板块组成,具有信息化教学的微小、碎片、便捷、高效的特性。它是“立德树人”、信息技术和英语写作“三维合一”的教学新方式。   [关键词] 自由嵌入;英语写作  “互联网 ”的微小、碎片、便捷、高效的信息教学方式冲击着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观,也迫使写作教学方式随之改变,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首先,“嵌入式”
语文学科要保持开放姿态,才能冷静地看到其本质属性,才能看到课堂教学重点。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内容的取向,有的教师说:“第一,我们必须教理科教师不会教的语文;第二,我们一定要教其他文科教师教不了的语文。”而什么是理科教师不会教的,什么是其他文科教师教不了的呢?这恰恰是语文学科最使人頭疼的事情。  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序列划分不科学,教学内容不清楚,教学观念和思想落后,教学评价根本上。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