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其师而信其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o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学困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群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坚持教育公平。“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轨已迫在眉睫。面向全体学生,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要学会分析他们的心理并进行心理疏导,用科学的方法,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更要用“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对他们,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错位 心理调试 素质教育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影响,往往会分解成多种不同层次。出现这样的差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外在环境与教育方式、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教育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这样就应注意研究“学困生”的形成特点、表现形式,重视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走近学困生,分析形成的心理原因
  什么是学困生?我认为: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在智能正常的范围内形成学困生,往往是由于心理错位而导致了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失落偏颇。学困生分为以下类型:
  1.“近视型”。这类学生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极少向往将来。他们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缺少正确动机,因此也就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这类学生多沾染好吃、好玩、好打扮等恶习,分不清将来自己会怎样。
  2.“放纵型”。这类学生长期在纵容无序的环境下生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有恃无恐,目中无人的心理态势。这类学生多出自独生子女,不把老师和同学放在眼内,做错事有众多“家长”支持。
  3.“自卑型”。这类人愿意做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
  4.“幼稚型”。这类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停留在幼稚状态,头脑简单,模仿性强。
  5.“混合型”。“学困生”的类型,常不是典型的、单一的,在其行动中往往包含了交错两种或数种类型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心理调适
  1.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结合。对“学困生”的心理调适,集体言论非常重要。有集体言论,才能明白无误的是非标准;对“学困生”才能形成压力。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应选匙开锁,对症下药。对个性强的同学尤其需要,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调教,动情、晓理、导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心帮助他的,这样就容易拉近心理距离,达到良好的效果。
  2.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结合。“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是因为行为养成方面存在困难或是心中无“标尺”无章可依,对于这样的错位,应明确规范,使遵之有度,循之有则。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经常学习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培养,养成习惯,终生受益。我从穿衣服、穿鞋、吃午餐等这些小事做起,树榜样,持之以恒,立竿见影,连平时在家吃饭最挑剔的同学也能大口地吃学校的午餐,最爱打扮的周同学也抹去指甲油了。以行为规范为目标,辅以思想教育,晓以利理,育人之道在明理,明理之后,行为则易于在思想支配下逐渐形成。
  3.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的目标,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两翼。对目光浅近者,要让其看到未来世界的需要,任务的艰巨,自身的价值,“日异其能,岌增其智”。
  4.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结合。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只有学困生提高自主意识,把持好自己,并在平常不断得到人们的正确评价,其行为品格才能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发动周围的人,如同学、朋友、家长、老师,正视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重视发挥他们的长处,处处为他们树立榜样,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
  人的思想、个性行为、习惯不同,只要我们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其心态,做到对症下药,就一定可以调适有度,达到相应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地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
  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新课程的要求,对化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进行了的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 有效作业 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  一、研究缘起  (一)传统教学方法诟病凸显。  作为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每一位化学教师都特别关注和重视。通过布置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
摘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探究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全国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了多种有益的教学探索,同课异构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较好的研训方式。《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开辟了“一题多解”栏目,为同课异构研训活动开辟了引导和延伸平台,并陆续推出多篇关于同课异构的教改专题,引领教师从理论上汲取营养,从实践中探求规律,使许多教师的专业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关键词: 信息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一堂英语观摩课进行分析,试图探究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观摩课 英语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关注
摘要: 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之一,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针对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低效高耗的实际问题,作者对小学语文有效性作业设计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一身轻”的乐趣,在作业中提高自己。作业要从形式的新颖有趣转向内容的质变,要从多元智能的展示转向立足学科本位,要从大量的机械重复转向思维含量递增。因此,要突破传统作业的形式,开展书面口头作业、活动式作业、
摘要: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是关系新生迈入高职院校后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所在学院高职新生在英语基础、学习习惯、自信心及学习目的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引导新生积极适应高职英语学习的“五个”策略,旨在帮助高职新生缩短适应期,更好地适应高职英语学习,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 高职新生 英语学习 适应性 教学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教育受到
摘要: 当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已成时下热门话题,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学业方面、品德方面、人格方面、心理方面等诸多的困惑和焦虑,造成乡村教育滞后。因此,乡村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认识现象,分析实事,找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农村留守孩子 心理健康 教育问题  为了让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我研读大量文章,提出了下列的心理辅导措施
摘 要: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是一幅能够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救赎的优秀艺术作品。它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了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令人眼球为之惊颤。画家深沉强烈的情感恣肆宣泄其上,使这滚滚而动的精神波涛一波又一波地无限扩散,令观者淹没于画家个人的情感海洋之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成熟又深邃的思考。  关键词: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战争 情感  一、作者生平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每当听到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我都会引发心灵的触动。究竟如何让孩子在创新思维的路上弹出最强音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应做创新的有心人。  一、俯下心来“听”  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美丽的花园,只要投上一抹灿烂的阳光,悉心呵护,就会开出美丽的花。老师应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已很普遍。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多媒体课堂教学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从西藏民族学院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际着手,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该院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阐释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和引用许多西方著名阐释理论,结合钱钟书与阐释学的关系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对诗歌阐释技艺进行分析,得出分析诗歌时,更应该发挥读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阐释学 钱钟书 诗歌阐释  1.引言  1.1“阐释学”一词的由来  “阐释学”(Hermeneutik)一词缘于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一词。相传他就是当时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