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養 学习方法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72-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注重学生数学阅读指导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使教师对数学阅读不够重视。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要把知识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巧妙地设疑,分散难点。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性质的本质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的兴趣,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注重学生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1.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激发学习动机。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还可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难度必须适当)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评价表扬,鼓励发展;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2.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合理渗透。要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注重数学学习能力的指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数学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着力点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
1.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更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否是唯一的。能否想出更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方便、更快捷的解题路径。老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末尾是0、2、4、6、8的数就能被2整除?为什么末尾是0、5的数就能被5整除?为什么各位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在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启发下,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此外,教师还要能提出有多种解题的发散性题型,促使学生独立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利用教法的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上课时,教师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启发学生得到新的知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指导学法,解答疑难的引导作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锻炼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心理素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在“最近发展区”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维果茨基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认为,教学要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把它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之中。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应将教学建立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之上。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要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做法还很多,如批判精神、合作意识、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数学教学要以“生”为本,精心设计,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是切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徐君燕,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先进个人、青岛市教学能手。作为一线教师,始终怀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比热忱,潜心钻研,细心感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形成了以现实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串为特色的教学风格。曾获得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苏教版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关键词】数学素養 学习方法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72-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注重学生数学阅读指导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使教师对数学阅读不够重视。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要把知识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巧妙地设疑,分散难点。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性质的本质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的兴趣,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注重学生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1.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激发学习动机。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还可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难度必须适当)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评价表扬,鼓励发展;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2.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合理渗透。要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注重数学学习能力的指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数学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着力点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
1.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更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否是唯一的。能否想出更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方便、更快捷的解题路径。老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末尾是0、2、4、6、8的数就能被2整除?为什么末尾是0、5的数就能被5整除?为什么各位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在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启发下,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此外,教师还要能提出有多种解题的发散性题型,促使学生独立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利用教法的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上课时,教师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疑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启发学生得到新的知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始终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指导学法,解答疑难的引导作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锻炼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心理素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在“最近发展区”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维果茨基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认为,教学要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把它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之中。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应将教学建立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之上。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要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做法还很多,如批判精神、合作意识、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数学教学要以“生”为本,精心设计,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是切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徐君燕,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先进个人、青岛市教学能手。作为一线教师,始终怀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比热忱,潜心钻研,细心感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形成了以现实情境为背景、以问题串为特色的教学风格。曾获得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苏教版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